「水務大腦」「防汛天眼」,北京海澱應對雨情拿出這些「高科技」

自7月29日以來,京津冀多地持續強降雨,北京多區面臨雨情災情風險。記者從海澱區獲悉,此輪降雨,海澱區水務局利用「水務大腦」指揮全區應急搶險。

對小區路面積水等問題,「水務大腦」能在一分鐘內為機動分隊規劃出最優搶險路徑,並同步積水點周邊的實時情況到隊員手中。8月2日7時40分,海澱區解除暴雨黃色預警。海澱區水務局一層指揮大廳內,超90小時的調度仍在繼續。

7月29日晚,海澱區水務局「水務大腦」指揮大廳內,工作人員正在值守。海澱區供圖7月29日晚,海澱區水務局「水務大腦」指揮大廳內,工作人員正在值守。海澱區供圖

「水務大腦」一分鐘內為機動分隊規劃出最優搶險路徑

海澱區水務局一層「水務大腦」指揮大廳內,「水務大腦」駕駛艙顯示屏上標註著每一支搶險分隊的信號,他們分散到了全區每一個易積水點位。

根據水務業務管理需要,「水務大腦」駕駛艙主要包含水安全、水行政、水環境、水資源、水工程五大基礎模塊。在此基礎上,為方便運維,設置了水總覽模塊,核心能力主要包含設備運行可視化、大數據集成分析等。

水總覽模塊通過切換中間地圖的27個圖層,能可視化掌握海澱全域約3000個水務設施設備及傳感器的分佈情況。同時,對全域約3000個傳感器進行分類管理,並滾動顯示設備在線、異常情況,結合感知端數據和傳感技術,能實時瞭解水務河道、閘壩設備的管理運行狀態,提升水環境事件預警預報能力。

水安全模塊是實時雨量一攬子數據圖,可以清晰看到水務局、氣象局、北排集團共百餘個雨量站實時監測數據情況;中間是氣象雷達圖、衛星雲圖及水務局自主搭建的短臨預報數據模型,可以對全區未來24小時雨情雨勢進行趨勢分析預測,以算據、算法、算力建設為支撐,實現了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

據介紹,7月30日9時56分,西山林語山莊路出現積水問題,駐點位分隊立即開啟拖車式移動泵站進行強排工作。同時,結合周邊路況和設備情況,指揮大廳調動機動分隊前往支援。一分鐘內,「水務大腦」已為機動分隊規劃出最優搶險路徑,並同步積水點周邊的實時情況到隊員手中。

為實現可視化調度,海澱區水務局將電子水尺同現場的攝像頭資源進行了實時關聯,可以查看電子水尺的周邊實時影片情況,通過雲台控制還能實現360度旋轉查看。在人員不到現場的情況下,便能實時掌握人口、道路、通行車輛等狀況,輔助指揮人員進行防汛調度。

本次降雨過程中,海澱區啟用了韓家川、安寧莊、後廠村路及展示中心等七處雨水調蓄池,對強降雨帶來的洪水進行錯峰調蓄,共計調蓄洪水9萬餘方,保障了黑龍潭路、萬泉河路、安寧莊路、清河火車站等重要道路的通暢和地區安全。

在「水務大腦」指揮大廳的屏幕上,實時更新著海澱區七座雨水調蓄池的液位數據,指揮中心可根據實時數據進行遠程操作或指揮搶險隊員配合操作。

8月2日7時40分,海澱區解除暴雨黃色預警。海澱區水務局一層指揮大廳內,超90小時的調度仍在繼續。「水務大腦」也在持續監測中。

天眼系統「6+1」盯防模式提高調度效率和處置能力

自7月29日北京開始此輪降雨以來,中關村街道防汛調度平台安裝的「防汛天眼」智慧管理系統始終保持在線值守狀態。防汛應急車輛和防汛隊員頭盔上安裝的高清攝像頭,可實時監控積水情況。

此輪降雨過程中,中關村街道的值班人員能在調度平台的大屏上,實時監控由6輛固定在積滯水點位的應急處置車和1輛靈活巡查車傳回的畫面。工作人員通過影片監控對雨情進行綜合研判,一旦發現積水等問題就能及時響應。

防汛影片監控平台通過車載等,改變了過去固定影片監控設備角度單一、覆蓋面積小的缺點,增強了巡查覆蓋範圍。通過網絡實時回傳現場影片,極大提升了汛情處置效率。

中關村街道工作人員正在用「防汛天眼」查看轄區雨情應對情況。海澱區中關村街道供圖中關村街道工作人員正在用「防汛天眼」查看轄區雨情應對情況。海澱區中關村街道供圖

在此次應對過程中,中關村街道利用天眼系統採取「6+1」盯防模式,6輛應急處置車固定在積滯水點位,1輛應急處置車靈活機動,通過系統統一調度確保轄區既有點位、臨時性點位高效處置。

「在汛期來臨之際,我們經過周密部署緊急安裝了‘防汛天眼’智慧管理系統,針對此次汛期降雨時間長、降雨強度大等特點,中關村街道在做好日常檢查工作的基礎上,應用‘防汛天眼’提高了調度效率和處置能力。」中關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董智杭向新京報記者表示。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