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的真兇不是暴雨,而是大壩?” 嗬嗬……

近日,一篇名為“洪水的真兇不是暴雨,而是大壩”的文章在中國的網絡上引起了爭議乃至不少網民的抨擊。因為這篇文章不僅宣稱“堤壩直接導致了洪水災害”,還稱“堤壩防洪,越防越洪”。

而在認真閱讀了此文,包括文中給出的一些論據,又看了網絡上圍繞此文的探討後,耿直哥認為這篇文章被很多人詬病並不奇怪,因為這篇文章至少犯了兩個大錯誤。

先簡單給大家概括一下這篇“洪水的真兇不是暴雨,而是大壩”的文章的核心內容吧。

這篇文章之所以宣稱“洪水的真兇是大壩”,是因為它拋出了這樣一個論點:大壩的建設會導致大壩下遊的河床出現問題,進而令下遊更容易出現洪水。

而其論據是,大壩修建後,上遊的水裡的泥沙會沉積在大壩的水庫里,然後從上遊落到下遊的水就會變清。但當這些清水在從大壩上落下後,會隨著落差的衝擊捲走下遊河床里的相對較細的顆粒物,同時留下那些更大的顆粒物,從而導致下遊河床河道變得粗糙,即“河床質粗化”現象。

而這種“河床質粗化”的現象所將產生的其中一個後果,便是會影響河水的流動速度和深度,導致洪水水位更容易上漲,出現洪澇災害。

不過,“河床質粗化”現象及其對洪水的潛在影響,卻並不是“洪水的真兇不是暴雨,而是大壩”一文獨創的,而是學術界長期存在的一種觀點。

比如清華大學、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以及美國加州大學、德州理工大學這四家來自中美兩國的學術機構,就於去年聯合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子刊《自然-通訊》上刊登了論文,以黃河的小浪底水壩為例,講述了在黃河這種沙質河流,大壩帶來的“河床質粗化”的現象以及這對洪水的潛在影響,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篇專業的學術論文中並沒有任何要全盤否定水壩的意思,還在論文開頭提到了水壩的建設能帶來不少積極的益處。只不過,這篇論文終歸是一個研究一項具體的水利問題的論文,所以這篇以問題為導向的論文,自然要指出水壩會引發“河床質粗化”的現象及其對下遊洪水的影響這個問題,並建議要通盤考慮水壩防洪策略的得失,做出應對——甚至於這個論文作者們對於這個水利問題的關注,本身也是建立在氣候變化會導致極端氣候增多的這個洪水真正的真兇的基礎上。

可這篇稱“大壩是洪水真兇”的文章,給耿直哥的感覺卻更像是在利用這麼一個探討具體水利問題的論文,去偏頗地全盤否定所有水壩存在的意義——包括那些仍然對中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發揮著無可替代作用的大型水壩。這顯然是錯誤的。其文章中接連拋出的“堤壩直接導致了洪水災害”,“堤壩防洪,越防越洪”等論調,也明顯不是《自然-通訊》上那篇論文的論調和觀點。

實際上,從近些年那些引發輿論爭議科學話題來看,這些爭議的引發幾乎都是由於挑起話題的人在把一個需要客觀看待的複雜的科學問題去進行偏頗地解讀,並去推銷自己超過了科學範疇的價值觀或立場。

接下來再說這篇“洪水的真兇不是暴雨,而是大壩”一文的第二個大錯誤。這個錯誤在其發佈的時機上——它發佈在了京津冀正在遭遇極端暴雨所引發的洪水的這個很敏感的時間點上。

畢竟,京津冀的洪水不僅毫無爭議地是由極為罕見的極端暴雨天氣引發的,而且在受災最重的河北涿州市,大量科普文章已經說明那裡災情之所以大,除了極端暴雨,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發源於淶源西北太行山東麓的拒馬河上缺少調節性的水庫,導致洪水一路衝了下來。

那麼在這麼一個情況下,發這麼一篇文章,確實有點突兀,自然會被人們“噴”了。

最後,耿直哥想說,人類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空間勢必會對大自然進行改造,但在無比強大的大自然面前,這每一次的改造從不會以人類單方面的“完勝”而收場,而是有得必會有失的。這也是世間萬物恒定的規律。

所以,這就更需要我們去搞清楚做一件事到底是得更多還是失更多,以及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鞏固得並減少失,而不是要麼因噎廢食或躺平,要麼盲目自信——直到撞上南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