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雁翅水文站:洪水中堅持水文數據監測,冒生命危險撈回測流儀

在雁翅水文站工作了20年,站長連玉柱怎麼也沒想到會遇上那麼大洪水。洪水來臨,連玉柱和同事們沒有退縮,他們在湍急的水流中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嘗試不同種類測流方式,在雁翅鎮斷水斷電斷網斷路的艱難情況下,通過衛星電話將寶貴的水文資料傳遞出去。

在本次強降雨中,像連玉柱一樣的水文工作者們站在離洪水最近的地方,傳遞著一份份雨水情報、一條條測報數據,為防洪抗汛提供決策依據。

講述:勇鬥洪水,監測洪峰

雁翅水文站位於門頭溝區雁翅鎮,是永定河重要的防汛前哨,這裏也是永定河官廳水庫下遊的第一個水文站。2022年10月,永定河秋季補水時,記者也曾到這裏採訪。

8月8日上午,記者再次到達雁翅水文站,與去年採訪時截然不同的是,與水文站一條馬路之隔的永定河在這裏留下了洪水退去的斑駁印記。在洪水的巨大沖擊下,河道邊高高低低分佈著的水尺已經有些歪斜,曾經平整的堤岸此時堆滿了碎石。平日裡,連玉柱和同事們每天都要到這裏測流,監測河道水流的流速、流量等,它們都是重要的水文資料。

洪水過後,永定河岸邊佈滿碎石。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洪水過後,永定河岸邊佈滿碎石。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去年記者採訪時,岸邊停靠著一艘測流船,它陪伴了連玉柱19年,連玉柱親切地稱它為「老夥計」。但是在這次洪水災害中,「老夥計」在洪水來臨前一天完成測流後,便於第二天消失在滾滾的洪流中,「我都沒來得及看它最後一眼,後來同事們跟我說,測流船在洪水中一隱一現,很快就被裹挾在了洪流中。」說起「老夥計」,連玉柱心頭湧起陣陣遺憾。

時間回溯到洪水來臨前的7月27日。雁翅水文站接到雨情預報信息,連玉柱預感到即將到來的強降雨來者不善,「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所有觀測設備、通訊設備、照明設備需要充電的全部充滿電,保證強降雨來臨時能夠順利完成測流任務。」此外,他還和同事們購買了生活物資,包括方便麵、礦泉水、米、面、油、蔬菜等。

7月30日晚,強降雨讓永定河水位迅速上漲,連玉柱穿好救生衣、帶上ADCP(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站上了陪伴了他19年的測流船,準備開展測流。讓連玉柱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的強降雨讓永定河變得川流不息,測流船剛放出去不久,便被急流衝得橫在河道中央。小船也在河道中顛簸起伏,這是在往日測流中從未遇到的情況,「我覺得如果再在測流船上測流會非常危險,所以立即決定讓同事拉回測流船。之後,他和同事開車尋找臨時斷面測流。」

「原本在河道上遊有一座橋,可以作為臨時斷面。但當我們冒雨趕到那裡的時候,橋已經被水淹沒。我們趕緊調轉車頭,開到下遊800米的地方,這裏有一座更高的橋樑,還好,橋還在,我們便在這裏測流。」連玉柱回憶說,他們在臨時斷面開展了兩次測流,其間暴雨如注,水位也不斷地刷新著高度。

洶湧的洪水裹挾測流儀翻滾,令連玉柱沒想到的意外發生了:岸邊的一根線杆突然斷裂,將測流儀帶入河道中央。但所幸岸邊出現回流,測流儀又被捲到近岸,在一個漩渦中來回打轉。「如同士兵沒有了戰鬥的武器,這套新型測流儀就是我們水務人測流的‘武器’,我得把它撈上來。」連玉柱沒多想,他穿好救生衣,拿起長柄鉤,在同事的協助下將腰間的救生繩牢牢捆在電線杆上,他頂住洪水的衝擊,一步步靠近漩渦中的測流儀,這才將測流儀撈了回來。

8月8日,雁翅水文站站長連玉柱和同事準備開始測流。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8月8日,雁翅水文站站長連玉柱和同事準備開始測流。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在此之後不久,那根綁著救生繩的電線杆也被衝進滾滾洪流中。之後回想起這一幕,連玉柱坦言有些害怕了,他說:「當時沒多想,就想著把設備‘救’回來。但現在想起來,如果我們晚一點,人可能就被衝進河道了,後果不堪設想。」

在此後的測流中,連玉柱和同事們用盡了所有測流手段,包括無線遙控雷達波測流系統、傳統的浮標法測流等。

數據顯示,永定河流域雁翅水文站8月1日10時初出現洪峰,為1700立方米/秒。而此前,雁翅水文站建站以來,實測最大洪峰為1590立方米/秒。

「百家油」保障衛星電話,傳送寶貴水文數據

雁翅水文站建成於1951年,為國家重點水文站。北京市水文總站副主任武佃衛介紹,雁翅水文站是永定河山峽段最重要的控制站,也是官廳水庫下遊的第一個水文站,其水文監測數據對於防洪調度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三家店大閘和盧溝橋大閘的調度,主要是依靠雁翅水文站數據,所以這個站的數據為洪水調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因此,把雁翅水文站監測的水文數據及時傳送出去至關重要。

然而,洪水不僅給測流帶來極大困難,還毀壞了電力設備,雁翅水文站所在的雁翅鎮停電斷網,一度與外界失去聯繫。如何傳遞數據成為連玉柱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

「我們有一部衛星電話,但是衛星電話需要有發電機的配合,發電機需要用油,這樣電話才能使用。」連玉柱說,按照規定,水文站只能存儲一點兒汽油,僅夠維持短時間的應急用量。7月31日在斷電斷網一天后,水文站用應急汽油發電,通過衛星電話向外傳送水文數據。

8月1日,水文站4名工作人員分散到村子,向老鄉借汽油。連玉柱說:「鄉親們聽說我們要使用衛星電話發送數據,都特別熱情,傾盡所能提供油。」就這樣,水文站向老鄉借到百餘升「百家油」,衛星電話得以應急使用,報送了一組組寶貴的水文數據。

不過,儘管有了「百家油」,連玉柱也用得小心謹慎,「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來電,所以這些油是我們報送數據的指望,使用衛星電話的時候我們儘量簡短、明了,在最短時間內報送最詳盡的數據。」不過,有一次在報送數據時,還是出現一點小小的意外。

「那次我在樓下負責用發電機發電,我同事唐磊在樓上用衛星電話報數據。發電機都發電五分鐘了,樓上還沒通知我關發動機,這在以前是沒有的情況。」連玉柱三步並做兩步,衝上樓瞭解情況,此時唐磊已經撥了多次衛星電話,沒有一次撥通,急得滿腦門子汗。連玉柱心裡也焦急,他趕緊拿過電話再次撥打,這一次電話終於撥通了。把數據傳送出去的那一刻,連玉柱和唐磊懸著的心這才放了下來。

雁翅水文站助理工程師唐磊在開展測流。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雁翅水文站助理工程師唐磊在開展測流。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在斷網斷電的日子裡,水文站用這部衛星電話保持著每小時報送一次數據的頻率,「沒事不敢多用,也不捨得用,萬一沒油了,報不了數據就麻煩了。」連玉柱說。

談及未來在應急情況下提高數據報送效率的合理化建議時,武佃衛也談到衛星電話的重要作用,他同時表示,雁翅水文站配備了可以增強衛星電話信號的衛星收發器,「如果雲層比較厚,衛星電話可能無法順利使用。但是如果有信號接收設備,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讓衛星電話即使在天氣情況不理想的狀況下依然能夠正常使用。」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