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融媒看大運|登上成都大運會閉幕式舞台的這棵“鴿子樹”有何特別?

2023年8月8日,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正式落下帷幕。閉幕式上,一棵綠意盎然的珙桐“生長”於舞台之上,並最終綻放出如鴿子般靈動的花朵。場上,引導員們在“鴿子花”的環繞中揮舞著各代表團的旗幟,場下,各國大學生運動員歡呼雀躍。大運會期間,他們在成都的街頭結伴而行,感受成都美食和文化,結下了友誼的種子。

那麼,這棵能登上閉幕式舞台的“鴿子樹”有何特別呢?

閉幕式上的珙桐

來自千萬年前的“白鴿”

登上閉幕式舞台的珙桐在海外還有一個形象可愛的名字——“中國鴿子樹”。這一朵朵飛翔在舞台上的“白鴿”在人類文明中象徵著和平,而事實上,這些“白鴿”的曆史比我們智人的還要長得多。

早在六千萬年前,就已有成片的珙桐花在地球上綻放;兩三百萬年前,珙桐們還曾在全球廣佈。但由於第四紀冰期的到來,絕大多數地區的珙桐都滅絕了,只有部分受我國特殊地形的庇護,得以在我國西南山地、雲貴高原、湖南、湖北、甘肅等地的“小環境”中繁衍至今。而歐洲等地僅發現了珙桐的化石。

珙桐在地球上生長了千百萬年,是當之無愧的“植物活化石”之一,除了有著象徵和平的文化價值和花葉優美的觀賞價值外,還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在6000多萬年前,珙桐就存活在地球上了,所以它在古植物、古氣候、古地理和地質學研究領域,以及研究古植物區系和系統發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成都市植物園工程師劉川華說道。

據她介紹,為了更深入地瞭解珙桐,目前學界已對其開展了生態學、生理學、遷地保育、人工繁育技術、分子水平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而這些研究將輔助人們更好地保護珙桐併發掘它們的價值。

珙桐是中國特有的單型屬植物,珙桐屬僅有珙桐這一個種和光葉珙桐一個變種。光葉珙桐葉片長成後,背面不像珙桐般長有“細小絨毛”。由於它們長相相似,且在野外經常混雜生長在一起,因此總會被錯認。

採訪中,劉川華告訴了記者一個分辨光葉珙桐和珙桐的小訣竅,即觀察它們的葉邊。如果是珙桐,靠近葉柄處的葉邊會較為明顯地交疊在一起,光葉珙桐則反之,“當然更多的區別是它的葉背的毛,但是從珙桐本身來講,珙桐的葉背也有從很少毛到密佈的。”

翩翩鴿子花飛入大洋彼岸

1954年,周恩來總理在日內瓦出席會議時,欣喜地看到了引自中國的珙桐樹,一問卻無人知曉,心中頓時感慨萬千,回國後便立即指示有關人員進行專門研究、栽植。

其實,在20世紀以前,無論海內外,珙桐一直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直到1904年,第一批珙桐海外引種成功,珙桐一夜之間風行於歐美高端花園市場,並獲得了由英國皇家園林協會頒發的AGM(Award of garden merit)獎。這是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給予植物的最高獎,授予在園藝觀賞或應用方面有突出優點的植物。

生長在中國大山深處的鴿子花在本土鮮有人知,卻何以在大洋彼岸紮下了根,其中又有怎樣的曲折離奇?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員、生態學家印開蒲或許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1997年,在接待英國皇家園藝學會訪問團時,印開蒲看到了《中國的威爾遜》一書,發現裡面的地方頗為眼熟,就萌生了重走書中路線的想法。正是在這一步步的足跡里,珙桐出海的脈絡也逐漸變得清晰。

印開蒲(右)一行來到康家灣尋找珙桐

1869年,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在發現了大熊貓的同一年發現了珙桐。珙桐的標本被帶到國外過後,被園藝公司的老闆維奇發現,他認為珙桐具有觀賞價值和商業價值。

於是,他決定派遣當時年富力強且經驗豐富的植物學家亨利·威爾遜到中國收集珙桐。1899年,時任英國駐湖北的稅務官安古斯特·亨利,在收稅的同時也收集了很多植物種類,並送往英國邱園進行鑒定;而後發現大概有500多種新的植物,請求派遣植物學專家來此考察。

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

得知消息後,威爾遜來到了湖北,幾經輾轉,他到了湖北長陽康家灣,並認識了一個叫康遠德的獵戶。康遠德聽到他對珙桐的描述後,就把他帶到一個家族的山溝裡,也正是在這裏,威爾遜終於找到了尋覓已久的珙桐。

康遠德

“找到的過程也很有趣,那是1900年的5月19日,在找珙桐的路上,威爾遜被樹枝絆倒摔了一跤,他正感歎自己運氣不好,在巴東找不到珙桐,還在這摔了,結果他抬頭一看竟然是珙桐。”印開蒲說道。

威爾遜當初找到的珙桐

到了秋天,威爾遜又在康遠德的幫助下,收集了成百上千的珙桐的果實寄回英國,就此把珙桐傳播到了西方。

1911年,威爾遜采回的珙桐種子育成的幼苗茁壯成長,綻放出第一朵鴿子花,他成為了將珙桐種子成功採集並種植在西方的第一位“植物獵人”。而珙桐成為歐美許多城市的行道樹,後來又陸續進入普通居民的庭院,成為了世界十大觀賞植物之一,被西方園林人士稱為“北半球最漂亮的樹木”。

幾代人因珙桐結下跨世紀緣分

1900年,從小便喜歡打獵的威爾遜在康家灣遇到了獵人康遠德,二人一拍即合,時常一起在林中打獵,一起尋覓珙桐的身影,就此結下深刻的情誼。為了感謝康遠德,威爾遜還向其贈送了兩枚Victoria時期的紀念幣。

2013年,在CCTV-9頻道拍攝《中國威爾遜》期間,宜昌市林業局派人去調查拍攝地點,上山時遇到下雨,碰巧遇到100年前為威爾遜帶路的獵人康遠德的玄孫女康祖梅。

印開蒲回憶道:“他們說要找珙桐,還把照片拿給她看,她說,這不就是我們這的水梨子嗎。”在後來的採訪中,康祖梅還為他們講述了康遠德和威爾遜之間的友誼。“這個也是緣分,或者威爾遜在暗中保佑,因為當年康遠德帶著威爾遜尋找珙桐時也曾有過這樣一番情景,兩人還一同躲雨。”

康遠德的後人(右)

“鴿子花”將飛進尋常百姓家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珙桐研究、保護和培植越發重視,長於深山的“鴿子花”也逐漸“飛進”城市,在我國部分大學、植物園、科研單位、奧運村等地都有珙桐的身影。而就在今年春季,一株“住進”成都市植物園11年的珙桐也實現了首次自然開花。

在採訪時,記者在植物園的珍稀植物園內山腳的一片樹蔭下見到了這株開花的珙桐,和旁邊的大樹比起來它有些瘦小,但其實已有二十幾年的樹齡。

據劉川華介紹,在成都植物園的珍稀植物園剛開園時,它就被遷地保育了進來。在悉心調整它的光線條件、優化它周圍的噴霧系統增加了空氣濕度、改良了它的土壤條件後,它終於在“沉默”了11年過後順利開花,“這說明了它漸漸適應了從海拔較高的山地到海拔較低的成都平原的氣候環境,在成都城市里的種植應用‘未來可期’。”

而沿著種植著這株“開花珙桐”旁的小路往上走,能看到在沒有太多樹蔭遮擋的半山腰上種植著5株身形更小的珙桐。劉川華告訴記者,它們於去年從華西亞高山植物園引種在此,與11年“入住”的那3株原本生長在峨眉山的前輩來自不同的地方。

成都植物園的珙桐樹

在這些“新成員”的身上,開展著走向城市、走向園林的栽培試驗工作。“種植它們的環境沒有了補充環境濕度的噴霧,而且幾乎是全光照了,其生長條件更接近城區的自然條件。”在越來越多行業人員的研究和培育下,珙桐走向園林是可期的。

除此之外,當年威爾遜尋找珙桐的宜昌市長陽康家灣還建立起了歐美珙桐原產地樂園博物館。據創辦人李茂清介紹,這個博物館正是康遠德接待威爾遜的老房子,裡面陳列著其自1981年到2021年間的文字資料近百萬字、圖片資料近千張,成為中國瀕危珍稀植物保護之窗口。而當年威爾遜贈送給康遠德的紀念幣,幾經流轉,最終也還是回到了康家灣,成為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