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受害人》導演:小心翼翼揭開創傷,用愛擁抱受傷害的人

《不完美受害人》在愛奇藝收官,劇中塑造的「不完美受害人」趙尋(林允飾)以及眾多「不完美人物」各自的困境和糾結引發網民熱烈討論。日前,該劇導演楊陽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楊陽此前曾經和林允合作過《夢華錄》,楊陽坦言,努力的林允可以成為演員林允,不一定要被偶像型或者其他類型的標籤定義。

作為業內知名的女性導演,楊陽曾經執導過《牽手》《心術》《記憶的證明》等多部優秀現實題材作品。楊陽當時看到高璿、任寶茹兩位編劇寫出的劇本後,就義無反顧地撲到了《不完美受害人》這個項目中來。在楊陽看來,這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一場必須要打的仗,而且這個故事離我們很近,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對於「不完美受害人」,楊陽表示,在創作時她時刻提醒自己的是,需要「小心翼翼揭開創傷,用愛擁抱受傷害的人」。

林允在劇中飾演受害人趙尋。

初衷:這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

新京報:之前你曾經說過,最初看到《不完美受害人》,就推掉了手頭所有的項目來做這個故事,《不完美受害人》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楊陽:去年4月當我一口氣讀完這個劇本的時候,第一時間就向兩位編劇表達了敬意。這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一場必須要打的仗。這個故事離我們很近,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它也不分國度、不分年代,是一個人類性話題。所以從一開始我就和編劇建立了很深的共識,我們沒有把這部劇定位在強情節劇上,也許強情節、強化矛盾衝突會更抓人眼球,也比較時尚,但卻會削弱我們探討人性和人類共同話題的力度。《不完美受害人》表面上是講了一個揭開性侵害真相的故事,實際上是對人性權力慾望的深刻探討,主題直指人性深處。我想探討女性在精神和身體受到侵害時,為什麼常常不敢在第一時間大膽說「不」!她們到底顧忌什麼?懼怕什麼?劇中沒有完美的人,無論男女,現實世界也是如此。我希望每個人都能通過這部劇看到自己的影子。

這部劇讓我感動的是,受害人起初並不完美,但在探尋真相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變得堅強,表現了女性自我反思意識的覺醒和相互幫助、相互支撐的力量。劇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儘管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生活背景、社會階層完全不同,但在這場靈魂拷問中,她們都經歷了刻骨銘心的磨難和淘洗,成長為更加獨立、勇敢,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人。我希望通過這部劇的播出,引發大家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討論。

新京報:在確定做這個故事之後,你有去瞭解一些相關的真實案例嗎?和之前設想中的情況有什麼不一樣嗎?

楊陽:在前期準備的時候,我看了許多相關案例,跟有過受傷害經歷的朋友聊。性侵的受害者之廣泛是超乎很多人的想像的,每個人的經歷是不同的,但是共同的一點都是她們在漫長歲月裡獨自隱忍。那些紮心的疼痛和噁心的感覺,幾乎無法消除。這部劇講述的故事,有一種紮心的疼痛感,以及探尋人性的複雜性和深度的犀利。

我想到拍攝《心術》時記住的一句外科醫生的話: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對於「不完美受害人」,我們更需要「小心翼翼揭開創傷,用愛擁抱受傷害的人」,這是我在二度創作中經常提醒自己的。因為揭開傷疤的目的不是為了展示傷口,而是為了治癒,表達犀利、控訴、撕心裂肺相對容易,但把愛、治癒力和憐憫拍出來,並讓觀眾有共情,並不容易,所以時刻要把控好分寸,鏡頭要有溫度。帶著這樣的視角,我常常覺得很疼,拍到趙尋被審問,身體檢查,被網暴,被家人質疑,被迫說謊的時候,真的是有一種撕心裂肺的傷痛。拍到林闞回到大學校園,在同一時空見到同一個人,聽到那個熟悉的導師那一聲呼喚,大小林闞一起回頭看他的時候,我幾乎哽咽。

新京報:雖然劇中以性侵案件為線索,但是故事中強權者對弱勢者的侵犯也是大家討論的議題,你怎麼看待由權力不對等帶來的權力濫用和傷害?

楊陽:人在權力面前常常會有一種不由自主地屈從。掌握權力的人深知這一點。當權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便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本心。就像成功(劉奕君飾),從小母親教導他人要有體面。可他有妻子、孩子,卻在外面招花惹草。仗著一副俊朗帥氣、風度翩翩的皮囊,便肆無忌憚地放縱自己。女人們不僅看重他的外表,更看中他擁有的權力。最可怕的是成功對趙尋的傷害竟不自知。而受害方趙尋也抱著隱忍的態度,在跟老闆周旋。這種因為權力不對等造成的傷害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不可言說、一言難盡的意味,是一種可怕的毒素。

成功外表風度翩翩,卻運用權力傷害別人。

人物:我們應該允許人性的不完美

新京報:在趙尋的塑造上,前期對她猶豫、糾結的描寫佔了很大篇幅,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觀眾對她的同情。在創作這個人物的時候,會有這方面的擔心嗎?

楊陽:趙尋作為受害人的不完美,也是因為她將自己的未來完全繫於權利至上的老闆,處險境依然唯唯諾諾、舉棋不定。我想這是很真實的一種現象,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也面臨過類似的問題,而趙尋面對這些問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因為她剛進入社會,還沒有很成熟的經驗可以處理這些事,也沒有很強大的內心去拒絕這些事,所以才會出現劇中大家看到的,也是很多人在看劇的時候會爭議的點,這才是真實的人性。但是她在經歷這些事以後開始慢慢反思,逐漸強大,學會拒絕,都是很好的成長。我們應該允許人性的不完美,並且可以用愛去讓他們成長。

新京報:林闞(周迅飾)雖然也有自己的傷痛過往,但是她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非常理想主義的角色。你是怎麼看待林闞的「不完美」和「理想主義」氣質?

楊陽:她的這種「不完美」讓這個角色更符合人性的設定,她有現在的成就除了她的實力和努力以外,其實她自己也是一個權力的受益者,她有個很好的起點,可以說比別人要少奮鬥很多年,這也成為了她一直的心結,但這才是真實的人性,面對誘惑無法抗拒,所以在之後的漫長職業生涯里她都要去證明自己,於是她將溫柔的心包裹起來,變成鐵娘子,雖然權力、慾望是誘人的毒蛇,但在強大的正能量面前也會被擊得粉碎,林闞本身是非常善良有正義感的人,當她遇到趙尋後,她在救贖他人的同時也在實現自我救贖,而她的「理想主義」一方面是她內心深處的正義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別人撐傘,很多觀眾覺得林闞最後為了幫趙尋,放棄了奮鬥了這麼多年的事業是不理智的,過於理想主義,但站在她的角度想,可能對於她來說當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做這件她以前沒有勇氣,現在一定要去做的事。

林闞非常理想主義。

新京報:在女警官晏明(鍾楚曦飾)的塑造上,也有網民覺得,作為警察,晏明有時候過於依靠感性判斷了。你怎麼看待晏明對於趙尋的支持?

楊陽:晏明之所以這麼做,劇情也有交代過,是因為她曾經太過理性導致一個受害者自殺,這是她心裡一直過不去的坎,也因此她想通過趙尋這件事實現自我救贖。而作為女性,她經歷過多年的一線工作,是有足夠能力去判斷趙尋模糊的行為背後的動機的,而發現這些心理動機恰恰是需要極強的同理心和縝密的邏輯的,所以她不僅僅是感性,應該說她是理性與感性結合所做出的決定。

新京報:劇中的其他女性角色,米芒、李怡,甚至是辛路,都有自己的「不完美性」和各自面對的困境,對於她們的刻畫,創作的初衷是怎麼樣的?

楊陽:這部劇裡面的所有角色都有不完美的一面,不僅僅是趙尋,而對其他女性角色的刻畫,是為了更全面展現不同處境下的人性,她們每個人都因為一些磨難重新認識了自己,建立新的人生坐標,重新出發。芸芸眾生,沒有一個完美之人,沒有一個不在煎熬與曆煉之中,但揭開傷疤的目的不是為了展示傷口,而是為了治癒和成長。從「不完美」到能夠「坦然面對不完美」,真實地面對自己、面對生活、面對慾望,這不僅是角色的成長,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課題。我希望這部戲讓每個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自我反省,拯救靈魂。小心翼翼揭開創傷,用愛擁抱受傷害的人。

董潔飾演李怡。

新京報:成功的形象也不像是傳統的「侵害者」,有時候他甚至顯得有點「不自知的天真」,在創作的時候對他的定位是怎樣把握的?

楊陽:成功的「不自知的天真」是因為他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在自設的樊籠里迷失了。成功的膨脹,到了無視法律、道德和他人存在的地步,自己犯了什麼錯都不知道。所以很多觀眾看到他的時候,甚至能理解他的行為,覺得他好像也有點無辜,這就是真實的反應,因為我也不想只把成功往純粹的壞人去拍,我們更多的是想展現他為什麼會這樣,不是為了給他脫罪,這樣觀眾才能共情,從而才會有所感悟甚至反思。

演員:周迅的林闞就是我腦海中的林闞

新京報:周迅在劇中的表現非常穩定,在你看來,周迅身上有什麼氣質符合林闞?在具體表演中,她有為角色帶來一些什麼加分的地方嗎?

楊陽:當我看完劇本,我腦海中林闞的輪廓是一個外柔內剛的女人,很精緻,有品位有個性,身量小卻能抗住大風大浪,這就讓我想到了周迅,而且林闞作為律師有大量的台詞,周迅獨特的聲線也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周迅是一個塑造能力非常強的演員。她的眼神是非常獨特的,既知性又率真,還有一些俏皮,這些都是我喜歡的,她鬆弛的表演也是我所欣賞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對這部戲的主題和真實細膩的追求達成高度的共識,比如說希望還原疫情期間的風貌,戴口罩、掃碼等細節,周迅是非常理解和支持的。口罩無法束縛她的表演,反而使她那一雙靈動的眼睛可以傳遞更豐富的內容。

新京報:林允這次的表現也讓人印象很深,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她是一個偏偶像型的女演員,趙尋又是一個特別複雜的角色,當時找她來出演趙尋的考慮是什麼?在你看來,林允有為角色帶來一些什麼加分的地方嗎?

楊陽:選擇小允是因為,我們在《夢華錄》的時候就有了很好的合作,能看得到她身上是有她獨特的靈氣的,從《夢華錄》到《不完美受害人》一次次地給她講戲,聊人物和台詞,再到站在現場的攝影機前,見證了小允不斷在成長。我覺得努力的她可以成為演員林允,並不是一定要被偶像型或者其他類型的標籤而定義。我的戲里,演員是要為角色而服務的,趙尋這個角色是極其複雜的,不管是戲內千絲萬縷的心理動機的揣摩,還是諸多情緒邏輯的鋪排,乃至於成片上線後一定會面對觀眾的細緻的解讀與討論。這個角色面對的壓力和考驗是可想而知的,但我們都願意為呈現好這個角色而努力,敢拍,敢寫,那就敢演。林允身上還是有和趙尋相似的部分,畢竟這是一個女孩的故事,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年輕,初入社會,面對許多困惑與困擾,該怎麼理解這個世界和找到自己,或許小允和趙尋都思考過同樣的問題。

創作:我不會給自己預設

新京報:在拍攝中,你自己印象比較深的一場戲是什麼?

楊陽:這是一個好問題,但也不是很好回答,因為對我而言每場戲都是印象深刻的,拍攝的106天,每一天的每一場都在精心設計,提前鋪排,每個演員都在對角色全力發揮,還有我們團隊的每一個夥伴,攝影、造型、美術、燈光、製片等部門不斷的努力,所以很多大家經常津津樂道的名場面背後都有很多的故事。是所有人一點一滴的努力實現了我們106天的完美,這都是印象深刻的。

新京報:對你而言,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哪裡?

楊陽:事實上每一部戲都有很多困難和挑戰存在,但這些都是我必須要面對的工作和創作,一步步的跨越,一天天的拍攝,最終實現我的作品。然後面對下一部作品,之前的一切我會再放到一邊,再不忘初心地以空杯心態去面對下一次的挑戰。如果一定要說會有壓力和擔心的事情,那可能來自於觀眾,現在觀眾都很聰明,對作品也有很高的鑒賞品味,有很多觀眾給我發私信說他們對作品的感受和想法,有些不錯的想法和分析都會很打動我,所以不想辜負他們的信任和期待吧。

新京報:現在很多業內從業者可能都不是很願意碰帶有話題性的現實題材作品,覺得會敏感不好拍,從《牽手》開始,你其實對現實題材的關注一直帶有很強烈的社會觀察和反思,對於這一類題材的創作,有什麼心得和大家分享嗎?

楊陽:我不會給自己預設什麼,我想說的心得也不僅僅針對某一類題材,我覺得在創作的過程中接受新知識和新挑戰,準確定位一部作品的類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創作過程中,我最看重自己能否賦予作品新的視角,或者在主題上能否有更好的詮釋。在二度創作中是否有更好的審美髮現。在演員遴選上能否找到新意,合作時,能否給他們更好的啟發和幫助。這些都是一部作品成功的重要部分。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朱名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