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床養老 養老院真能搬回家?

黃浦區黃家路,護理員蒲阿姨在服務周阿婆

靜安區臨汾路街道,護理員在老人家裡服務

黃浦區黃家路,沈先生陪母親看報紙黃浦區黃家路,沈先生陪母親看報紙

本報記者 李一能 江躍中

上海作為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養老服務供給量不足始終是一大挑戰。早在“十一五”規劃中,上海就提出“9037”養老方針,即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料養老,7%的老年人通過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機構養老資源有限,居家養老又缺乏專業支持,有沒有可能將二者結合形成一種全新的養老方案,用“3%”的專業力量造福“97%”的大多數?於是,從2019年開始,上海開始探索一種名為家庭照護床位服務(以下簡稱“家床服務”)的新模式,如果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把養老院搬到家裡。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它的服務特色是什麼?推廣難點在哪裡?帶著一系列的問題,本報記者開展了一番調查。

1 試點情況怎麼樣?

上海家床服務的首批試點已經在黃浦、靜安等區開展試點一段時間。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了老西門街道和臨汾路街道的“家床服務”試點情況。

黃浦區老西門街道居民顧老伯和老伴錢阿婆兩人,均已年過八旬,因腿腳不便,生活方面多有難處。成為家床服務試點家庭之後,生活得到了不少改善。護理員小張每週來顧老伯家三天,拖地板、擦屋內傢俱和蓆子、洗衣服等,給兩位老人減輕了很多家務負擔。

黃浦區老西門街道位於上海市中心老城廂,轄區內60歲以上老人約2.97萬人,占戶籍總人口比例40.22%。人口結構的嚴重老齡化、空間緊張、養老資源總量短缺、專業養老機構床位供需匹配度失衡,都是養老工作推進中的痛點。如何打破專業機構圍牆,彌補社區養老、居家養老資源的不足,有效緩解社區與居家養老壓力?

2020年,老西門街道推行家床服務試點,盤活轄區內養老機構資源,將專業化標準化的老年服務,延伸至居民家中,並通過將傳統善孝文化與智慧化養老系統以及標準化居家照護服務相結合,因地製宜推動建設智慧化“原居”社區。

街道在“家床試點”時採用“類機構”的方式,以轄區內的專業養老機構“快樂之家養護院”為支點,利用其專業的護理團隊與管理經驗,把原本只能在專業養老機構中才能提供的標準化照護,直接送到試點老人家中。同時,因地製宜地通過“一網統管”有效調度有限的居家服務資源。試點期間,老西門街道“居家照護床位”的滿意率高達95%。

72歲的阿婆側臥在床上,74歲的爺叔坐在輪椅上,房間里靜悄悄的……7月底的一個下午,上海和養臨汾養護院護理員王景雲像往常一樣,來到靜安區臨汾路街道陽曲路760弄居民區的這戶人家,開展家床服務。

打掃衛生、洗滌衣物,王景雲忙前忙後,用了一個多小時才完成照護。阿婆還在睡覺,爺叔因為腦梗後遺症,說話不方便,王景雲這次和兩位老人幾乎沒有言語互動。但從這樣平靜的默契中可以看出,老人對這一服務已經非常認可。

“我們街道自2021年10月以來,按照區民政局的部署和要求,開展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試點推進家床服務的建設與服務,幫助失能老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過上有尊嚴、有品質的晚年生活。”臨汾路街道社區服務辦主任蔣偉萍告訴記者,根據規定要求,居住在街道、家庭較為困難的失能、半失能且有較為穩定的家庭照料者的老年人可申請家床服務。“目前街道共有38戶符合條件的居民享受這項服務,好評度很高。”

此外,街道還為所有簽約家床服務的老人安裝了一鍵通緊急呼叫設備,7×24小時為老人提供緊急救援、一鍵政策諮詢、一鍵預約掛號、一鍵叫車等服務。所有設備均連接到區家庭養老床位服務管理平台,全天候智能無感監測老人居家動態,通過智能化設備大大地提高了服務安全規範。

根據靜安區民政局創建家床服務建設試點工作目標任務,區屬國企上海凱成控股有限公司所屬4家養老機構臨汾院、福利院、寶華院及彭浦院,負責提供護理人員,承擔這些“家庭照護床位”的照護任務。護理人員都經過專業培訓,持證上崗。

2 操作難點在哪裡?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家床服務首批試點過程中,推廣的一大難點,就是面對這一新興事物,市民還是比較陌生,消費動機還未確立。因為在服務的呈現形式上,家床服務還是以護理員按時上門或者駐家為主,那麼和請了一個普通護理員相比,家床服務的優勢在哪裡?為何收費還更高一些?如果不是親身體驗,很難理解其中的差別。

在位於黃浦區老城廂的黃家路,今年97歲的周阿婆正和兒子沈先生開心地聊著天,這樣溫馨平靜的畫面在他們選擇家床服務之前是不可想像的。說起為母親選擇養老方式的過程,讓沈先生感慨不已:“一路走來真是太不容易了。”

高齡老人周阿婆不喜歡住在陌生的環境,之前為她挑選的機構養老方案只能作罷。但如果在家裡養老,家人對於臥床不起的周阿婆又缺乏專業照護能力。“老人受罪,我們吃力,關鍵效果還不好。”最艱難的時候,老人脾氣暴躁,身上生著壓瘡,家中衛生情況更是惡劣,讓沈先生深感絕望。幸好在街道老齡辦的推薦下,沈先生找到了黃浦區老西門街道家庭照護床位服務中心,他們的介入扭轉了局面。

“最適合選擇家床服務的老人,就是像我們這樣需求比較個性化的家庭。”沈先生說,在瞭解了他們家的需求和周阿婆的情況後,中心推薦了護理員蒲阿姨前來服務。僅僅半年之後,老人的健康情況、精神狀態、家中生活環境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們發現,關鍵是要讓適合的人做合適的事,蒲阿姨能‘搞定’我媽媽,老人聽她的話,這點就非常重要。”而對於如何照顧老人的生活,家屬也能提出一些建議,儘量讓老人能用最舒服的方式養老,“個性化”服務是家床服務最大的亮點之一,這點是機構養老無法做到的。

此外,雖然提供前端服務的是一位駐家護理員,但提供業務支撐的是一個團隊,這也是家床服務被稱為“家中養老院”最大的原因之一。在這個團隊中,有醫護人員、養老管家、服務人員等等,要讓被服務者身在家中就能獲得機構級別專業照護。例如,剛開始蒲阿姨不知道該如何護理老人身上的壓瘡,養老管家在獲知後立即趕到周阿婆家,親手帶教幫助她以最快速度掌握這一技能,很快周阿婆的病情得到了改善。此外,家裡電燈壞了、老人需要理髮、處理老夫妻吵架這些生活瑣事,也在家床服務團隊的服務範圍內,大多數都不會額外收取費用。

在沈先生看來,除了服務專業,選擇家床服務另一大原因還是穩定性有保障。護理員平時難免有事要請假,但即便只是請假幾天,但對家屬而言絕對是一場噩夢。要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人代替,對老人的情況又要熟悉,幾乎不可能做到。但對家床服務來說,這就不是問題,養老管家會安排好其他護理員頂替,而且通過護理記錄,能夠迅速完成業務交接,養老機構標準化優勢此時就充分顯現,很容易就能找到代班護理員,服務品質也不會有太大區別。

“但問題是,這一切只有體驗過了才知道,真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沈先生說,目前他選擇的是護工全年無休的最高級別套餐,每月要支出7400多元,還不包括老人和護理員的日常開銷,這並不是一筆小開銷,相比許多機構養老也高出不少,但沈先生覺得為了提升媽媽晚年生活質量,減輕子女的壓力,這筆錢花得值得。

除了捨得投入,家屬也要與護理團隊互相配合。蒲阿姨表示,沈先生對媽媽百般孝順,全力配闔家床團隊提出的護理要求,比如為了便於照護要換一張護理床,他二話不說就照辦了,因此雙方的合作非常好,老人現在的狀態良好說明一切。團隊專業,家屬配合,是養老院能否被成功“搬到”家裡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3 沒有先例怎麼辦?

“原本以為,家床服務就是把養老院的員工派到居民家庭里去,但操作下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王海水是上海快樂之家養護院的負責人,這也是黃浦區首家開始試點家床服務的養老機構,該機構在去年成立了黃浦區老西門街道家庭照護床位服務中心。

雖然上海提出家床服務已經有數個年頭,但直到去年8月開始,該中心家庭照護床位大規模推廣試點才全面啟動,目前已為老西門街道的200多個家庭提供了家床服務,其中85%是以鍾點工的形式上門,15%是以24小時駐家方式服務。這也是家床服務在上海的首批試點之一。

在試點過程中,王海水發現把養老院搬到家裡,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養老機構注重服務標準化,分工也非常明確,護理員除了照護老人之外,一般不承擔其他工作。醫療、環境衛生、餐飲等都會有專人負責。但家床服務很不一樣,大部分服務內容要根據老人的需求進行個性化定製。而且對護理員的要求會比較高,什麼都要會一些。“家床服務的護理員,在護理、照看、打掃、烹飪、心理疏導、基礎醫療等方面必須樣樣在行,這樣的人是很難找到的。”王海水說,因此養老機構還要肩負起培訓的功能,將護理員打造成“全能型人才”,與家床服務需求匹配。

更為繁瑣的,還在於考核標準以及業務流程的製定。以往養老機構既有的一套成熟辦法,目前看來基本沒法完全套用,要從頭開始打造一套全新的體系。“其實家床服務是一種全新的服務,和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都有一些類似,但又都不太一樣,只能說是介於兩者之中。”王海水說,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探索,他們正在研究考核標準、培訓標準、業務流程、整體架構等,並將會反饋到民政部門,助力家床服務在全市的推廣。

“其實對於企業而言,家床服務並不是一個擁有高利潤的業務,根據我們財務估算,至少要做到1200家的規模,才能實現不虧錢的良性循環。”王海水錶示,因此並不是所有的養老機構都有能力和意願開展家床服務,如何提高養老機構的積極性,或是讓有意願有能力投入的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是值得政府部門思考的問題。

但王海水也認同,家床服務推廣本身是大勢所趨。從短期來看,機構養老從之前的三四個月等一個床位,變成了三四個月等一個老人,老人的養老觀念近期發生了改變,更傾向於在家養老。但從長期來看,機構養老資源嚴重不足的趨勢不會改變。因此將養老服務送到百姓家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為養老企業提供發展機遇的“藍海”。

4 護工為何招不到?

家床服務能否推進的重要基礎,是必須擁有足夠的高素質護理員隊伍。但不少養老機構表示,別說優秀的護理員,就連普通護理員也難招,和實際需求有著很大的缺口。養老機構為何會招不到護理員?

上海嘉賦育培訓學校位於虹口區曲陽路,專門培訓養老護理員,並提供相關考級服務,每年能向上海養老機構輸送1000人左右的護理員。負責人許磊告訴記者,上海養老機構護理員“用人荒”已經是個老大難問題。隨著上海養老壓力每年遞增,對養老護理員的需求也是不斷增長。以這所學校為例,這邊學員還在培訓,養老機構已經找上門來“預訂”,希望學校能夠優先向學員推薦他們提供的崗位。“但即便這樣,還是招不到人,簡而言之就是錢少、活累、社會認同感低。”

許磊告訴記者,目前上海機構養老護理員的平均收入,一般在六千元左右,工資不高,但工作強度卻非常高,屬於低性價比的工作,職業發展空間也較為有限,薪酬很難有大的提升。“這樣的條件是很難招募到年輕高素質人才的,只有年齡偏大、學曆偏低、對薪酬要求相對不高的人群才會來應聘。”許磊表示,目前機構培訓的護理員,基本以70後為主,80後、90後很少,00後則更是找不到。“這樣的情況其實不僅僅出現在上海,在全國在國外也是如此,就連養老產業比較發達的日本當下都很難招到年輕養老護理員。”

而同樣是家政服務崗位,當下育兒嫂或月嫂的崗位就更受歡迎一些,一是收入會比較高,二是許多人覺得每天面對孩子,要比面對老人心情更為愉悅。“所以說,養老護理員一定要有情懷才能做好這份工作。”在學校培訓室,記者看到多位學員正在準備養老護理員初級資格考試。“阿婆早上好,我來為您清一下痰好不好?”記者看到一位蔣姓阿姨,正對著一個假人模特,用非常耐心溫柔的語氣進行“安撫”,並進行祛痰護理,這就是日常訓練的一部分。“我是喜歡照顧老人的,不覺得苦和累,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蔣阿姨說,她的母親去年不幸去世,她用了很久才從悲傷中走出,而療愈的方式,就是成為一名養老護理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像照顧自己母親一樣為別的老人服務。

“作為培訓學校,我們非常樂於看到家床服務在上海蓬勃發展。”許磊告訴記者,受到之前疫情以及政策調整的影響,上海養老護理員培訓學校的報名人數近一段時間有較大幅度的縮水,目前學校的培訓承載力仍有較大的餘量。而隨著家床服務在上海逐步推開,養老機構對於護理人員的需求也會增大,學校也會根據機構的要求進行專門培訓,讓學員能更加勝任家床護理員的相關要求。“如果家床服務能夠獲得市場的認可,客戶就會願意在購買養老服務上投入更多成本,護理員的收入也能得到提升,優秀人員才會逐漸加入,這就是我們所期盼的正向良性循環。”

5 全市推廣需多久?

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截至目前上海已有3000多人次使用了家床服務。根據先期試點情況,民政部門正在醞釀近期在上海全面推進這一服務,指導養老機構穩步拓展家床服務業務,把專業養老服務送到家庭中,逐漸完善壯大這一全新的養老模式。

據介紹,上海目前已經建成了較為健全的養老體系。在此基礎上,目前正在探索根據市民的需求進行更為精準的匹配,以滿足各類人群的特殊需求,給予在上海生活的老人們更多養老方案的選擇空間。如果老人不願意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又想享受機構養老的專業品質,那麼家床服務就是較為適合的選擇。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上海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達到553.66萬人,占戶籍總人口36.8%。面對日益龐大的老年人群體,上海需要未雨綢繆,探索更多養老新方式,挖掘潛在資源。事實上,養老照顧做得好,可以大大減輕醫療保險的壓力,例如老年人只要不摔倒骨折,生命週期和生活質量會大大提升,相應家庭醫療支出也會極大減少。因此較為優質的家庭照護,可以讓老人不會那麼快進入臥床階段,能極大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因此被許多市民所期待。

正在普陀區人民醫院治療的李堅老伯今年78歲,一個月前突發腦梗,經搶救才轉危為安,目前正在進行康複訓練。李老伯告訴記者,他早就期望有一種養老模式,可以根據老年人的需求,把各種為老服務送到家中,這與家床服務的最大特色不謀而合。本來只是暢想,如今卻變成了剛需,出院後他預計自己也會需要康複護理,因此對家床服務的推廣非常期盼。“就是希望推進速度能快一點,讓我這樣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能早日體驗,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養老方案。”

從試點的情況來看,市民對家床服務這一新事物的瞭解還需要一定的過程,口碑的積累也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但只要是體驗過家床服務的市民大多對其讚不絕口,認為其既有堪比機構養老的專業度與可靠性,又有居家養老的靈活度與個性化選擇。在推廣階段,各區政府也有一定的補貼。例如在臨汾路街道,38戶參加體驗的居民由兩位護理員各自負責一半,每個月一戶人家6次,每次60-140分鍾。費用都是由區財政承擔,居民無需出一分錢。養護院還給予護理員一定的交通補助。而在黃浦區,各街道對體驗家床服務的老人給予最多一個月500元的補貼,補貼時間持續半年,這些舉措對家床服務的推廣有著很大的幫助。此外,符合長護險申請條件的老人,也可以通過長護險來支付家床服務中長護險服務的部分,以此減輕經濟壓力,延展為老服務可供選擇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