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跨洋變身!今年第8號颱風「多拉」長途奔襲而來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懌韜

8月12日10時43分,中央氣象台發佈颱風快訊表示,今年第8號颱風「多拉」(英文名稱:DORA)已被編號。

和平時的颱風不一樣,「多拉」並非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而是以颶風身份從中北太平洋跨過換日線進入西北太平洋。在中央氣象台8月11日14時的全球熱帶氣旋監測公報當中,「多拉」的身份仍然是中心風力達到16級的三級颶風;在8月12日10時43分的颱風快訊中,「多拉」已「變身」為中心風力達到13級的颱風。

根據中央氣象台觀測,8月12日8時,「多拉」中心位於北緯15.5度、東經180.0度,距離美國關島偏東方向約3790公里,將以每小時25-30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小。

據悉,「颶風」和「颱風」均為熱帶氣旋,只因生成或存續的區域不同而有著不同的叫法。當一個熱帶氣旋活躍在大西洋、東北太平洋、中北太平洋地區時,被稱為「颶風」。

此前影響我國的「泰利」「杜蘇芮」等,因活躍區域在西北太平洋,被稱為「颱風」。如果一個熱帶氣旋從中北太平洋跨過換日線進入西北太平洋,則該熱帶氣旋的叫法也將從「颶風」變為「颱風」。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梳理氣象資料發現,如「多拉」般長途奔襲,從中北太平洋跨過換日線進入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不算罕見但也不常見。

自2000年西北太平洋地區按現有方法對熱帶氣旋命名以來,包括「多拉」在內一共有10個熱帶氣旋能以熱帶風暴或以上強度實現「跨洋變身」。

上一個「跨洋變身」的風暴,為發生在2018年的颱風「希陀」。按照現有熱帶氣旋命名規則,如果一個熱帶氣旋能夠以熱帶風暴或以上級別強度由中北太平洋進入西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颱風命名機構將對該氣旋編上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數字編號,但命名則沿用原有機構給出的命名,不佔用西北太平洋已定好的颱風名單序列。

因此,原本為今年第8號颱風備好的命名「蘇拉」(英文名稱:SAOLA;提供國家:越南;名稱含義:越南最近發現的一種罕有的珍貴動物),將暫時「待命」,等到後續有符合條件的颱風生成再使用。

受氣象條件影響以及距離陸地相對較遠因素,從中北太平洋進入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很難登陸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區或者影響西北太平洋人口密集區。但凡事也有例外,2015年的颱風「哈洛拉」在經歷長途奔襲後,在當年7月26日以熱帶風暴強度登陸日本九州佐世保市南部沿海,成為2000年以來唯一實現登陸的「跨洋颱風」。

但從中央氣象台8月12日10時製作的「多拉」路徑和強度預報圖來看,「多拉」想「例外」有點睏難,其很有可能在8月12日至16日間,在茫茫大海上從颱風級減弱至熱帶低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