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上海|百年校園、百年公園、百年樹木、百年建築有了“最優組合”

【編者按】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生活在城市,讓你感受到的美好是什麼?路邊“邂逅”的綠地公園?市中心的高顏值圖書館?又或是一個醞釀許久得以實現的心願?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獨特魅力。即日起,澎湃新聞推出“遇見上海”系列報導,通過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記錄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路上的足跡。本篇關注坐擁河流、校園、公園、碼頭的“蘇河華政灣”。

黃阿婆在上海萬航渡路邊住了20年,沒想過早些年“臭得窗都不敢打開”的家門口,會變成現在的美麗模樣——

早上去中山公園遛彎,公園與道路相連,不待走近已見綠茵;吃了晚飯出門消食,蘇河步道華政段一步一景,還能走進校園,細品百年建築里的大學氣象;節假日,再約上三五好友,到中山公園碼頭乘船遊玩,碧波蕩漾中,蘇州河兩岸美景盡收眼底,愜意又“出片” ……

2023年4月,華陽路街道首發了“15分鍾生活圈慢行導覽圖”,將15分鍾美好社區生活圈通過地圖形式更生動地進行呈現。上海長寧 供圖

“百年校園”與“百年公園”融合開放,“百年樹木”與“百年建築”交互掩映,“百年道路”與“百年公交”穿行其間。“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以蘇州河步道貫通為契機,“蘇河華政灣”濱河效應正逐步向街區、社區延展,結合中山公園打開工程,15分鍾慢行社區生活圈在此繪就。

可親可近可觸摸的河流與百年建築

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常被稱為“半島明珠”,在這裏,蘇州河轉過一個大大的U形彎形成楔形小島,這一彎也將華政校園內的中西特色建築串珠、成線、連片,百年“國保級”曆史建築映襯在水清岸綠的蘇州河,更顯韻味。

2019年8月,蘇州河華政段實現第一次貫通。貫通之初為一段最窄處約為1.5米的帶狀景觀步道,步道與校園之間用圍欄進行安全隔斷。隨著蘇州河長寧段實現濱水公共空間的連通,根據長寧區“不佔用水面、共享濱水岸線”的統籌思路,華政開始打開校園圍牆,退讓環河濱水空間鋪設步道。過程中,共拆除曆史遺留搭建11處,並對兩棟臨河宿舍作出功能調整。

2021年,景觀提升開放後的蘇州河華政段濱河步道。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2021年,景觀提升開放後的蘇州河華政段濱河步道。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

2021年,華東政法大學與長寧區共同協力,規劃建設蘇州河華政段“一帶十點”景觀,打造出思孟園、格致園、倚竹院、獬豸園、華政橋、桃李園、東風角、法劇場、銀杏院、書香園。同年9月23日,蘇州河華政段濱河步道試運行開放,廣受市民好評,十一國慶假期正式開放後,一躍成為滬上新晉“網紅打卡”景點。

2023年8月1日,從華政橋上看蘇州河華政段濱河步道。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2023年8月1日,從華政橋上看蘇州河華政段濱河步道。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如今只需在每天7:00-20:45的規定時間內進入步道,就可以真正“暢通無阻”地由步道進入校園。

8月的夏夜晚風中,市民有的在法劇場石凳上歇息漫談,有的深入校園細細欣賞“聖約翰大學近代建築群”風采,有的走上華政橋縱覽沿河風光,還有的在校園球場打起了籃球。動靜之間,城市資源的開放在此淋漓盡致地體現——它允許市民們各憑喜好,尋找到自己與城市交融互動的位置與方式。

百年公園“破牆透綠”後,更豐富的濱水空間正形成

開放沒有停止。

僅在蘇河華政段“一帶十點”建成開放後一年,與華政校園相鄰的中山公園便也完成了景觀綠化等的更新升級,打開圍牆“破牆透綠”。其與華政校園“無縫銜接”,一個更豐富的濱水空間由此形成。

2022年9月8日上午,社區代表推開中山公園3號門。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2022年9月8日上午,社區代表推開中山公園3號門。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

2022年9月8日,四位長寧社區代表在全場的見證下,推開中山公園萬航渡路一側的3號門,宣告百年中山公園正式向市民打開圍牆。

中山公園3號門至2號門的開放步道。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中山公園3號門至2號門的開放步道。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

“破門”可不止打開一個小小的門。項目施工面積共16300平方米,涉及萬航渡路沿線約700米長度的空間更新和公園開放,主要分為三個節點:西段中山公園3號門處,以百年古梧桐樹為核心打造梧桐廣場,重塑了公園入口空間;東段中山公園2號門處,20路原站點搬遷移位並更新公交候車亭景觀,以中山公園2號門為核心打造華陽廣場;中段中山公園3號門至2號門處,將中山公園3號門至2號門之間的公園圍牆拆除,公園圍牆至主幹道綠化梳理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山公園3號門至2號門的通行區間,通過將萬航渡路步行道移至公園內、原人行道改造成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道路拓寬的“三部曲”,原先狹窄的萬航渡路中山公園段通行空間大大拓寬,有利於緩解“車易堵、人難行”的狀況。如今,行人通過此路段,可以直接在樹蔭茂密的公園中穿行,增添了“公園城市”的體驗感。

而通過進一步打開公園拆除圍牆,原本“深藏不露”在園中的華東地區最大懸鈴木、銅頂、音樂台等中山公園著名景觀,更好地向公眾開放了。

空間還向更廣闊的水域延伸去。

2023年五一勞動節之際,蘇州河中山公園碼頭也正式投入了使用,該碼頭也成為蘇河上繼外灘源、四行倉庫、昌化路和長風公園後,“悠遊蘇州河”水上航線的第五座碼頭站點。遊客可跟隨遊船上的虛擬導遊,瞭解華東政法大學和蘇州河長寧段的曆史發展;目之所及,百年“國保級”曆史建築與水清岸綠的蘇州河相映成輝。

2023年5月1日,中山公園碼頭正式啟用。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2023年5月1日,中山公園碼頭正式啟用。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

“一個大的空間打開,其實不僅是校園、公園一個個打開,從視覺變得通透這麼簡單,而是要從街區、空間的整體去規劃和佈局。”長寧區綠化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魏峰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談道,未來,長寧區會繼續圍繞開放共享融合的新發展理念,有條件地把單位內部綠地及周邊的人行道和公共綠地進行有機融合,繼續探索單位內部綠地開放共享的新模式。“我們將繼續努力,因地製宜地打造空間可達、景觀可賞、市民可有的共享空間。”魏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