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用「外圈」保護「內圈」,用「林票」變成「錢票」

作為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中面積最小的一個,武夷山國家公園卻擁有同緯度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大觀園」里,生物繁衍向上,生物多樣性記錄也不斷被刷新。而離武夷山國家公園兩百多公裡外的三明市,人們正利用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路子。

探索「環帶」模式,提供緩衝空間

今年7月,武夷山國家公園森林生態修復(教育)基地正式揭牌。一些曾在非法佔用,破壞森林、土地資源等類型案件中,具有生態環境修復義務的當事人,要來到這塊總面積550畝的基地上「將功補過」。

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表示,當事人將採取原態修復、代償修復、替代性修復等方式進行生態修復。而這一舉措是為了引導教育廣大群眾遵紀守法,提升群眾生態保護意識。

武夷山國家公園是我國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位於閩贛交界武夷山脈。除了囊括中國中亞熱帶地區所有的植被類型外,公園內獨特的生態環境,也給生物的繁衍創造了條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讓此地增添不少神秘色彩。

1849年,英國植物學家福鈞在武夷山一處小山村「掛墩」採集了150多種動植物標本回到英國後,「武夷山有大量稀有物種」的消息在西方傳開。金髮碧眼的生物學者萬里奔赴而來,嘗試開開眼界。

今年8月,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中心對外公佈了短突黃隱肩舞虻、合斑黃隱肩舞虻、九曲溪黃隱肩舞虻、方突黃隱肩舞虻、武夷山黃隱肩舞虻等5個昆蟲新種。有專家表示,這5個新種的發現,對釐清黃隱肩舞虻屬昆蟲資源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有望應用於生物防治。

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自2016年啟動體制試點以來,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已累計發現並公佈29個新物種。

夏初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機盎然。溪水流過蒼翠的竹林,鳥叫蟲鳴不絕入耳。

2021年10月26日,武夷山國家公園內九曲溪竹筏碼頭上偶見載客竹筏啟程。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周思雅 攝2021年10月26日,武夷山國家公園內九曲溪竹筏碼頭上偶見載客竹筏啟程。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周思雅 攝

如何建設好武夷山國家公園,打造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先行示範區?福建省南平市走出一條新路,探索推出「環國家公園保護髮展帶」模式。這一模式簡稱為「環帶」。

南平市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規劃高高長彭凱介紹,在深入調研以及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做法的基礎上,他們在武夷山國家公園1001平方公裡外,劃定4252平方公里的區域作為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髮展帶,用「環帶」這個「外圈」保護國家公園這個「內圈」,積極探索打造充分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先行地和示範區。

「根據人類活動強度由外到內次第減弱,將環帶內區域劃分為‘三個區’(國家公園區、保護協調區和融合發展區),立足不同功能屬性,推行差異化圈層分區管控機制,進一步放大生態保護範圍、拓展生態管護空間,為國家公園保護提供緩衝空間,防止形成生態孤島。」彭凱說。

在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過程中,武夷山市結合實際來製定退出計劃,明確時序安排、補償安置、生態修復等要求,確保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星村鎮和武夷街道是國家公園入口社區,為充分考慮村民的生活生產設施,在這些區域,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與國家公園勘界同步進行。

武夷山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通過「開天窗」的形式保障建設用地和農用地,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茶園,嚴格控制規模,並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廣生態茶園管理模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武夷山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1295.20平方公里,佔武夷山市域面積的46.21%。據介紹,在後續開展符合生態保護紅線允許的有限人為活動時,他們將嚴格控制活動和建設強度,並採取相關措施儘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確保嚴守自然生態保護邊界,嚴格生態保護紅線準入。

深化林票改革,惠及村民1.96萬戶

三明市地處福建西岸,在武夷山脈和戴雲山脈之間,總面積達2.29萬平方公里。在這座被譽為「中國綠都」的城市里,全市人均期望壽命為80.07歲,高於全國1.87歲。

三明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森林覆蓋率78.88%,森林蓄積量1.91億立方米,集體林佔比高,是我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全國集體林區改革試驗區和福建省重要的林產加工基地。三明市林業局局長陳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22年,三明市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262億元,全市農民人均涉林純收入達7107元,佔可支配收入的近1/3。

山林得綠,林農得利。上世紀80年代,三明率先在全國拉開林改大幕,從「分股不分山」到「分山到戶」,再到探蘇連業金融改革、林長製、林業碳彙交易、推動三產融合發展等模式。僅「十三五」期間全市共造林綠化109萬畝,森林蓄積量增加2500萬立方米。

三明市將樂縣龍棲山。福建省自然資源廳供圖三明市將樂縣龍棲山。福建省自然資源廳供圖

2019年底,三明市製定了《林票管理辦法》,探索以「合作經營、量化權益、市場交易、保底分紅」為主要內容的林票改革試點。引導國有林業單位與村集體、林農開展合作,由國有林業單位按村集體、個人佔共有林權的份額製發具有收益權的林票。

三明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林票共有四種模式,對現有林採用出讓經營、委託經營模式,對采伐跡地採用合資造林、林地入股模式。例如,委託經營模式是由村集體、林農將現有林委託國有林業單位經營管理,雙方約定分成比例,再量化成林票;合資造林模式是由雙方在采伐跡地共同投資造林,村集體投資部份量化成林票。

據瞭解,林票作為收益權憑證,可以由村集體、個人持有到合作結束並按份額分配收益,也可以通過抵押貸款、市場交易等方式變現。同時,省屬國有林場對其發行的林票提供兜底保證,如果林票持有者擬退出合作,國有林場將按林票金額加上3%的年化利率予以回購。

沙縣夏茂鎮梨樹村村民洪集體拿到林票。黃海 攝沙縣夏茂鎮梨樹村村民洪集體拿到林票。黃海 攝

「林票」變成「錢票」,上述負責人表示,在實現生態價值方面,自深化林票改革,探索將國有份額納入林票製發交易範圍後,全市已累計製發林票5.55億元,面積22.21萬畝,惠及村民1.96萬戶、7.8萬人,人均持有林票888元,帶動試點村每年村財政增收5萬元以上。

而目前,三明市也將繼續深化林票制度創新。通過建立林票風險隔離制度,按標準化要求製發林票,推動林票成為具有質押、增信功能的資產和保險機構穩定可靠的權益類投資產品。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