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當代年輕人戀愛困境,社交圈固定、宅、不善表達列前三

當代年輕人戀愛困境,社交圈固定、宅、不善表達位列前三

面對戀愛這件事,當下一些年輕人表現出隨緣的態度,認為“該來的總會來”,平時不積極主動社交。有的年輕人雖然想脫單,但卻因為沒時間、社交圈窄等原因在原地打轉,脫單無期。年輕人普遍面臨哪些戀愛難題?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4名單身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社交圈固定、宅、不喜社交和不善於表達是年輕人戀愛交友的三重困境。58.7%的受訪青年期待共青團積極舉辦交友活動,拓展青年交友圈,48.2%的受訪青年建議大學開好戀愛課,幫助青年建立正確的戀愛觀。

受訪單身青年中,00後占31.6%,95後占26.6%,90後占28.7%,85後占13.1%。男性占45.9%,女性占54.1%。

很多年輕人被自己“困”住了,害怕犯錯和失敗

山東聊城95後包工頭劉起,原是一名建築工人。他說工地幾乎沒有女性,而且平時沒什麼休息日,沒時間談戀愛,想約會還得請假。“我們這個行業的年輕人不好找對象,又累又沒有什麼社交,沒結婚的不愛來。”

北京某高校博士生張家凱坦言,平時學術壓力不小,交友圈子相對窄,每天面對的多是同年級、同專業或同研究方向的同學,80%都是博士生。“社交圈的固定讓我難以打破交友僵局。”

90後熊遠在一家外貿公司就職,交往過的幾任女友都因各種原因分開了。他感覺身邊一些年輕人想談戀愛,可缺少時間。他還吐槽,現在生活壓力大,不少年輕人在空閑時已經沒有什麼精力和慾望考慮其他事情,只想一個人放鬆。“而且交朋友不是立刻就能解決的事情,自己一個人說了也不算,最終就會讓自己當下怎麼舒服怎麼來。”

他還指出,一些年輕人的戀愛擇偶標準有點“自相矛盾”,“期待對方有顏值、條件好,總在挑挑揀揀,但自己卻什麼都沒有。要明白感情是雙向選擇,要想清楚自己看重什麼、想找什麼樣的人。”

同時他分析,學曆的普遍提升也會推遲年輕人進入婚姻的年齡。“以前年輕人通常是在20幾歲步入社會,現在讀完碩博研究生,基本30歲左右了,再規劃人生大事,自然而然就會推遲,而且還會面臨職業發展方面的選擇,也會影響婚戀決定。”

00後大學生朱瑩瑩去年和男友走到了一起。她覺得,很多年輕人是被自己“困”住了,害怕犯錯和失敗,在感情面前考慮得太多。“現在一些人活得太小心翼翼了,擔心對方太花心,對感情不忠誠;害怕自己處理不好感情,不能成熟地戀愛;甚至考慮很久以後買房、生小孩的事情……還沒開始就擔心可能失敗,這是一種迴避問題的方式,反而因噎廢食。”

當代年輕人面臨哪些戀愛困境?數據顯示,社交圈子固定(50.7%)位列第一,其次是宅、不喜社交(47.5%),排在第三位的是不善於表達自己(46.0%)。其他問題還有:閑暇時間被網絡世界侵占(44.7%),交友渠道有限(43.4%),不懂怎麼和異性相處(41.7%),工作忙沒時間(29.3%)。

約1/3的受訪青年希望搭建國家公益婚戀服務平台

朱瑩瑩非常期待大學開設好戀愛課程。“輔導員在開學第一課就向我們特別推薦戀愛選修課,當時自己並不覺得有什麼用。現在回想起來,課堂上講的一些方法在戀愛中真的用得到,能讓大家學會如何處理親密關係,在一段感情中不畏首畏尾,坦誠地展現自己。”她還特別希望,在年輕人婚戀方面,宣傳更加多元、包容的觀念,讓年輕人意識到要趁著大好年華談戀愛。

北京某事業單位單身青年周敏參加過幾次青年聯誼活動。她覺得,很多人一直單身是因為認識的人有限,相關部門和單位應為年輕人搭建更多交流平台。“像校友會、讀書會這些活動挺適合年輕人,能回憶校園時光,共同學習進步。戶外活動的形式也很好,但要注意活動項目不能太密集、活動量不能太大,否則大家交流的時間少了,還會覺得很累,參與意願會降低。”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許琪認為,首先,要對年輕人寬容一些,尊重個體選擇。其次,要在觀念上給予引導,宣傳正向的擇偶觀,讓年輕人明白,婚姻生活有風險的一面,也有美好的一面。最後,他認為要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交友機會,打破職業隔離導致的社交圈受限。他特別指出,共青團可以多組織一些幫助青年拓展社交圈的活動,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

幫助年輕人戀愛交友,58.7%的受訪青年期待共青團積極舉辦交友主題活動,拓展青年交友圈,48.2%的受訪青年建議大學開好戀愛課,幫助青年建立正確的戀愛觀,32.9%的受訪青年希望搭建國家公益婚戀服務平台,26.6%的受訪青年建議加強對婚介機構、交友網站的規範和監管。

(王榮慧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