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戀愛要懂得包容,既能看到對方的優點也要包容缺點

“年輕人為啥不結婚”“年輕人不再嚮往愛情”“找對象不願將就”……有關青年婚戀的話題總能登上熱搜榜。當下青年的婚戀態度較父母輩出現了很大轉變。面對婚戀這道題,他們該如何理性對待?

哪些原因推遲了初婚年齡

近年來,我國平均初婚年齡呈現推後趨勢。《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顯示,2020年我國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比2010年的24.89歲推遲了近4歲。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許琪分析,受教育水平提升是初婚年齡推遲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接近60%,年輕人受教育時間延長,步入婚姻的時間也會相應推遲。同時他指出,受教育情況也會間接影響婚戀觀念,“特別是教育對女性婚戀觀念的影響比男性更為明顯,比如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更傾向找與自己受教育程度相同或更高的人。”

許琪認為,非理性的擇偶要求也增加了年輕人婚戀的難度。“沒能結合自身條件去擇偶,想當然地要求對方具備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等,要求過多會大大限制擇偶範圍。”

此外他分析,現在年輕人往往能負擔自己的生活,覺得一個人就挺好,對另一半抱著“慢慢等”的心態,這也導致步入婚姻的年齡更晚。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4名受訪單身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社交圈子固定(50.7%)是年輕人面臨的最大戀愛困境。對此,許琪也深感認同。“很多青年是渴求遇到另一半的,但現實中存在一些障礙,其中很突出的一點就是職業或專業中的性別隔離。像IT、護士等職業,這種現象更為明顯,生活和工作學習圈里的都是同性。”

打破固有的社交圈,許琪認為第三方組織機構發揮著重要作用。他認為,共青團組織在服務青年婚戀交友上大有可為。“可以結合青年喜聞樂見的社交形式和內容,把活動辦到青年心坎去,比如組織露營等年輕人喜歡的活動,把大家聚起來,提供更多相互接觸的機會。”

不想體驗戀愛的苦,也就體驗不到它的幸福和快樂

“現在很多年輕人說‘我不需要談戀愛’‘我不需要結婚’,在我看來這會是人生的一種缺憾,缺少了愛與被愛的體驗。”杭州市總工會特聘婚戀專家、浙江省心理健康促進會成員淩子指出,人的一生是不斷跟各種人交往的過程,而與愛人的親密關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有人可能不願體會愛情的痛苦,覺得一個人挺好。但我想說,感情有酸甜苦辣,不想體驗戀愛的苦,也就體驗不到它的幸福和快樂。”

她指出,現在一些年輕人在情感方面是負面思維模式,看不到對方好的一面,甚至因為一件事全盤否定一個人。“用放大鏡看一個人的缺點,沒有讚揚、鼓勵、認同,只有批評,那還怎麼談戀愛?年輕人要認識到沒有人是完美的,談戀愛要懂得包容,既能看到對方的優點,也要包容缺點。”

淩子建議年輕人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戀愛情商,平時可以通過閱讀有關兩性關係、心理學的書籍,轉換思維模式,摒棄完美主義。“不能抱著找一個‘完美’的人的想法,也不能要求對方必須符合自己所有的要求或想像,那真的太難了。”

網上曬出來的單身生活挺好?不要被流量密碼欺騙

淩子提醒年輕人,不能片面聽取“一個人也挺好”這樣的信息。“現在社交平台和網站上有很多倡導‘單身萬歲’的視頻和文章,渲染一個人的生活輕鬆自在沒煩惱,但這類內容往往只呈現了生活的一個方面,是非常單薄或片面的。”

許琪分析,根據我國普查數據,終身單身的人群很少很少,這一部分極小的人根本不能代表社會總體,“但現在單身的聲音在網絡上卻被放得很大很大,這會給人們一種好像‘大家都是這樣’的錯覺。”許琪提醒廣大青年,要理性看待互聯網上的“小眾”聲音。“網絡中絕大多數人是沉默的潛水者,經常活躍發言的通常總是那一小撥兒人。”

同時他提到,互聯網中的有些內容是基於流量需求包裝出來的,什麼抓人眼球,創作者就生產什麼,不一定是他們本人的真實想法。“在網絡上,有關婚戀的正面內容往往關注度不高,甚至容易被吐槽‘撒狗糧’,而一些消極負面的內容討論熱度非常高,這就使一些‘流量為王’的營銷賬號專門傳播有關情感的負面消息。”

許琪認為,輿論氛圍對青年的婚戀觀影響很大。“媒體應當發揮引領作用,多挖掘和宣揚真實可信的積極生活的普通人的故事內容。相關部門更要加大對傳播虛假內容的懲處力度,規範網絡社會行為。”

(王榮慧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