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專家說|伍江:大學大城,“Z世代”的城市更新答卷

大學,因城而生、為城而享、與城共榮。

賓夕法尼亞大學將其邊界社區作為城市更新的首要目標,倫敦藝術大學成為國王十字區更新的基石,城市更新進程中,大學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2010上海世博會的總體規劃和專項設計到五大新城規劃建設,上海的城市面貌,處處閃耀著同濟的烙印。

同濟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伍江表示,同濟的建築先賢們,將自己的學科命運、專業才華與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命運緊緊地拴在了一起。

同濟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伍江同濟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伍江

“同濟建築師生和一屆又一屆的同濟畢業生在上海的快速發展建設中如魚得水,盡顯風流。也因為同濟的存在,上海的規劃與建設得以始終站立在中國乃至整個東方的至高點。在國內各一流建築高校中,還沒有哪一所像同濟這樣對其所處城市有如此巨大的貢獻,也沒有哪一所像同濟這樣從自身所在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如此得益。”

而今,上海面臨新一輪的發展轉型,同濟如何推動城市更新,讓“思想的火花成為城市的現實”?2017年,依託同濟大學,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間優化技術重點實驗室批準建設。這一中國唯一的城市更新相關的重點實驗室由伍江主持,形成了五個主要建設方向,其中,“既有建築更新和建成遺產保護研究”的學術帶頭人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常青擔任,“超大城市佈局結構效能優化研究”的學術帶頭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吳誌強擔任,“超大城市可持續更新理論與方法體系研究”的學術帶頭人由伍江擔任。2020年,伍江主持的《超大城市高密度既有城區有機更新關鍵技術及其應用》項目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23年起,以楊浦濱江第二輪城市更新中的重大項目“嗶哩嗶哩新世代產業園”為主題,伍江帶領同濟師生開展畢業設計教學,6月28日-7月2日,11位畢業生以“造夢工廠”“樂園2.5”“次元聚場”為主題完成的城市層面和建築層面設計方案在靜安國際設計節展出,展現“Z世代”的城市更新答卷。

以“嗶哩嗶哩新世代產業園”為主題,伍江、周明浩等教師指導的畢業設計在靜安國際設計節展出。

設計節現場,伍江告訴記者,上海這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規劃與建設,已然和同濟這個名字渾然一體——

“一個城市和一個大學,就這樣被曆史固定下來,再也無法改變。”

“Z世代”設計“新世代”

嗶哩嗶哩新世代產業園項目位於上海市楊浦區大橋街道119、120街坊,四至範圍東至平定路、西至雙陽南路、南至安浦路、北至楊樹浦路,擬建設商業、辦公、文化、租賃住房及配套用房,保護性修繕1處保留曆史建築和1處區文物保護點。項目總建築面積約78.5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約37萬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約41.5萬平方米。

這一楊浦區重大項目,將發揮在線新經濟產業群的“創新引領”作用,推動楊浦由“近代民族工業發祥地”向“在線新經濟產業首選地”的轉型升級。基於該項目的重大意義,以及同濟大學長久以來對楊浦濱江改造的推動和責任,伍江率領同濟大學文科辦公室副主任周鳴浩副教授等骨幹教師,帶領畢業生沿著濱江開展調研。以楊浦濱江第二輪城市更新中的這一重大項目為主題,同濟師生積極開展畢業設計教學,探討高能級和高活力的綜合性城市更新節點的規劃設計方法,最終,11位畢業生以“造夢工廠”“樂園2.5”“次元聚場”為主題完成的城市層面和建築層面設計方案。

周鳴浩同時擔任同濟大學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國際)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被問及“Z世代”在設計“新世代”時有哪些不同以往的思路,他表示,鑒於這個項目的特殊性,從調研層面,學生們就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路徑,如“造夢工廠”方案中,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UP主生態研究,通過代表UP主的用戶畫像、UP主內部及其與B站的關係,得出適合“造夢”的城市設計導則。

線上經濟時代,怎樣的空間才能激發他們的生產力?帶著這樣的思考,“造夢工廠”方案的3位作者進行了產業生態鏈和up主生態研究,並採取一系列城市設計策略:開放方面,將項目按照非展示的空間(B站管理空間、B站原創生產空間、UP主的生產空間)、可展示的空間(室內演播空間、室外演播空間、會客廳)、市民空間進行分層次的開放;組團方面,不同於傳統的功能分佈集中、邊界清晰、線性交流模式,為達到交流溝通的最大化,“Z世代”採取功能分佈分散、邊界模糊、非線性交流模式的交織的功能組團;交通網絡方面,通過拆解組團功能、擴大功能區域之間的接觸面積等,在不同功能區域之間加入強聯繫的交通系統,以遊覽路徑和辦公路徑串聯功能空間,並在功能相關和相近的組團之間建立通達的交通網絡。

秉持這些策略,3位作者將項目劃分為3個主題分區:“創意山穀”(辦公創意綜合體)、“地殼運動”(商業文化展示區)、“孵化積木”(UP主孵化園)。其中,地殼運動在傳統商辦綜合體“L形”剖面的基礎上,核心筒採取分散交通設計,形成通高中庭,位於裙樓屋頂,並通過延伸核心筒與地下空間銜接,分散辦公與遊客流線;層層跌落的裙房屋頂,如同被“地殼”運動推擠形成山形;開放的地下商業空間在提高展示性和公共性的同時,如同“地殼”分裂形成的“穀”。

楊浦濱江更新的同濟答卷

楊浦擁有15.5公里上海中心城區最長的濱江岸線。在上一輪的城市更新中,楊浦濱江完成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的轉型,成為“人民城市”理念的發源地。楊浦濱江綜合開發管理2020-2022年三年行動圓滿完成後,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於2023年啟動,根據計劃,2025年底,楊浦濱江將基本建成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示範區。其中,濱江南段將加快打造人民城市地標集群“一館一院一論壇一廣場一會堂”,中北段實現公共空間延伸貫通,打造在線新經濟研發創新區。

以“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示範區”為目標,楊浦濱江的更新進程中,始終伴隨著同濟學人的身影。2022年發佈的《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無障礙環境建設導則》由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製訂完善,參與楊浦濱江南段空間設計和曆史遺存活化利用的建築師幾乎都和同濟有著不解之緣:公共空間貫通工程主持建築師由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系主任章明擔任,邊園(楊浦濱江煤氣廠段)的主持建築師柳亦春與皂夢空間(上海製皂廠)的主持建築師張斌都畢業於同濟並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客座教授,百年毛麻倉庫改造的主持建築師劉毓劼畢業於同濟並於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任職。此次將嗶哩嗶哩新世代產業園作為畢業設計的選題,在伍江看來,和傳統的更新相比有其特別之處。

“它不是說把一個傳統的工業區變成一個商業區、變成一個居住區,而是轉變為新的產業區(在線新經濟研發創新區)。那麼這個產業通常大家只關注它科學領先的那一面,實際上,它也代表著一個時代的人的需要和人的思想,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Z世代。”

Z世代也被稱為“網生代”、“互聯網世代”、“二次元世代”、“數媒土著”,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參與本次課題的11名畢業生,剛好都是Z世代,被問及由“Z世代”來設計面向“新時代”的作品,迸發出哪些火花,伍江表示,同學們爆發出的激情超過他的想像,因此完成後也引起了公眾的轟動,作為學生作業難免有很多奇思妙想,也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地方,但是它代表著新的一代對未來城市的一種理解、一種盼望。

在今年舉行的楊浦濱江綜合開發管理決策諮詢委員會第二屆會議上,伍江曾經提出,楊浦濱江不應該只是“城市的窗口”,還應該成為“城市的發動機”。根據規劃,上海楊浦正發揮創新資源集聚、科技型企業眾多的優勢,將在線新經濟作為集群建設的核心,而本次課題涉及的嗶哩嗶哩新世代產業園,正是該集群的核心之一,與美團上海科技中心、抖音集團上海濱江中心等總部項目共同助力楊浦濱江進一步演進,從“工業鏽帶”發展為“生活秀帶”,進而蝶變為“發展秀帶”。

把論文寫在城市里

同濟大學深入學習貫徹“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以專業所長服務超大城市更新。繼2017年獲批建設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間優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後,2018年又成立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國際)研究院,該研究院由伍江擔任院長,為上海城市更新和科學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助力。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寧介紹,不僅越來越多的學生作業和畢業設計選題從城市中來,而且,學院還在努力推動更多畢業設計展覽、師生設計作品深入到城市中去,為上海城市更新範式創新提供更多專業支撐。

從2017年至2019年,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連續三屆畢業設計將小陸家嘴的改造作為選題,課題由蔡永潔教授和許凱副教授帶領共39名學生完成。2017年,澎湃新聞記者關注同濟師生的這場城市實踐,並以《開腦洞|新城再城市化:假如讓90後改造陸家嘴》為題進行深入報導,當時的畢業生剛好是“90後”——陸家嘴的同齡人,在他們的“方案”里,陸家嘴的容積率由3.47提高到4.60(包括集中綠地,下同),密度由17.81%提高到31.27%,街道變窄變密,增加住宅、球場、市集,增強社區性。他們跳脫了前輩們對高樓、大廈、寬街的執著,以曼哈頓式的窄街密網和24米高的建築撐起街區活力,實現簡·雅各布斯強調的混合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當“Z世代”開始由校園走向社會,他們的設計里,開始出現AR虛擬人物、虛擬雕塑,鼓勵設置數字媒體交互裝置。他們將作為新時代的參與者、創造者和成果的享有者,在城市更新的時代背景下,沿著同濟先賢們的光榮曆程,書寫“Z世代”對城市的理念與想像、責任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