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成大學生每週運動不足三次

    2022年6月12日,年青人在成都市府青路立交下的運動空間打籃球。杜寧/攝(新華社發)    2022年6月12日,年青人在成都市府青路立交下的運動空間打籃球。杜寧/攝(新華社發)

    「我第一次見到這麼多觀眾來成都看田徑比賽。」參加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後,成都體育學院副教授、田徑國家級球證王剛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他在大運會擔任球證員,看到中國青年在大運會上充分展現積極、健康、陽光的一面,世界各國青年積極互動、增進友誼,他感到由衷高興。「希望通過大運會的契機,讓更多大學生喜歡上運動。」王剛期待。

    為瞭解大學生體育運動參與情況,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於8月初對全國25125名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每週運動不足三次的大學生佔比48.19%,其中每週運動一次的佔比22.06%,每週運動兩次的佔比26.13%。

    當得知「近五成大學生每週運動不足三次」這一調查數據時,王剛感到有些擔憂,「看樣子有很多同學並沒有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沒有好的運動習慣就很難有健康的身體。」

    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是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方式。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健康、緩解壓力和改善心理狀況,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競爭意識。近五成大學生每週運動不足三次,這一數據值得關注。加強大學生體育運動刻不容緩。

誰「偷」走了大學生的運動時間

    「運動並沒有想像中的輕鬆,堅持下來很睏難。」最近,天津外國語大學學生王燦跟著網上的教程運動一週了,她表示這是自己堅持運動時間最長的一次,平均下來一天20分鐘,這對她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瑜伽墊是很久之前購買的,買的時候信誓旦旦要運動,買完後就在寢室里落灰」。

    北京理工大學學生劉雨也是如此,「平時課業比較繁忙,很多課程需要課後花時間消化,尤其是一些難度較高的專業課。」除此之外,她還是一名學生幹部,不少活動都需要她統籌安排,白天很少有時間運動。

    王燦雖然沒有太多的工作任務,但體育運動的時間還是被「偷」走了。對手機、網絡的沉迷讓她很少有時間運動。「晚上拿起手機刷刷短影片、打打遊戲,不知不覺就到了深夜。」

    這與本次調查的結果不謀而合,調查顯示,66.79%的大學生認為時間不足是限制大學生體育運動的主要原因。在採訪中,部分大學生表示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並不強烈,有的僅僅只是為了體育考試過關,難以長期堅持運動。

    王燦平時並沒有太大動力去運動。近期她終於下定決心運動,原因也很簡單,「夏天到了,不運動裙子又該穿不下了。」這樣的突擊訓練讓她的體重變化很大。但對於這次運動能堅持多久,王燦心裡依舊沒底,她坦言:「我找不到堅持體育運動的長久動力和興趣,成就感很小。」

    湖南科技大學教授、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主任舒顏開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體育運動,進入大學後,由於有了外賣和快遞,都不願意出寢室,就更不願意進行體育運動了。

    王剛也表示,學業的壓力和學生對待運動的認知不足是造成近五成大學生每週運動不足三次的主要原因,「沒有充分認識到體育運動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

    劉雨每週用於運動的時間比較少,「我一般晚上空閑時做做瑜伽,因為這個時間通常沒人打擾,不易被打斷,效果更好。而且運動之後睡得更香。」她說,自己因為課程較多需要早起,不能運動得太累,「讓身體有點疲憊就休息了,不然僅靠睡眠無法養足精神,第二天起不來」。

    但晚上的空閑時間也並不多,她有時還要完成一些工作任務,甚至需要熬夜,「體育運動不知不覺就被拋之腦後了」。

    「希望通過大運會的契機,讓更多大學生喜歡上運動。」王剛說,從懂得、喜歡和欣賞某個體育項目的賽事開始,到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個運動項目中,希望大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運動水平和運動能力都能不斷提升,達到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希望高校開展更多體育賽事,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

    「有的體育課需要搶,而且很難搶到。」河北傳媒學院學生朱星曾經連續兩個學期都沒有搶到心儀的體育課,他想學乒乓球,但「手速」拚不過,一進教務系統名額就沒了。「像乒乓球、瑜伽這些都是搶手課,它們比較有趣味,更受同學們歡迎。」

    對部分大學生來說,體育課上學習的項目往往會成為該學期主要的運動內容。朱星坦言,自己想學的運動無法在課上學習,只好選擇不感興趣的項目。雖然為了不掛科,也花了很多時間練習,但對運動的興趣卻不高。課程結束之後,也不會繼續堅持。

    「有的項目需要一些運動設備和場地,自費購買性價比不高,只好放棄。」朱星表示,學校雖然配備了一些運動設備和場地,但基本上只有搶到課的少數同學能夠使用。

    「我認為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能力特點和興趣愛好進行分配,而不是靠大家自己搶。」朱星認為體育課搶課的方式需要改變,「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來安排,一些大家都不想選的項目,可以停開」。

    對於選課難,王剛則認為,這是高校的普遍現象。學生通常傾向選擇一些趣味性較強的運動項目,有些相對艱苦的運動,如田徑類、體能類的項目,學生不太喜歡,「但很多學校由於受場地、器材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往往難以滿足所有學生」。

    他同時指出,「艱苦項目也有特殊價值,比如像田徑運動,它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頑強拚搏的精神。」他表示可以對這類運動進行遊戲化改造,使其變得更有趣味,以此吸引學生。

    舒顏開認為,學校對運動器材、設施和場館的投入會影響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希望學校支持和發展體育球會、體育社團,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學校還要開設更多的優質體育課程,引導學生運動。

    「希望高校開展更多的體育賽事,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到體育社團和體育活動中來,在高校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王剛認為,清華大學在這方面做了非常好的表率,「無體育不清華」十分有號召力,這值得所有高校借鑒學習。

    這學期,朱星終於選到了喜歡的乒乓球,「我認為對自己幫助還挺大的。以前不喜歡上體育課,自從選上兵乓球後,每次都提前去,就為了選一個好的乒乓球桌,多打一會兒乒乓球。」

    舒顏開建議,大學生一定要選擇一兩項適合的運動項目,並把它作為持之以恒、終生堅持的項目進行培養,實現「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目標。

    隨著科技的進步,市面上越來越多的運動電子設備也吸引了不少大學生。西安科技大學學生張睿亮就購買了不少運動設備,包括運動手環、智能秤等,「這樣可以督促自己多運動」,以運動手環為例,除了常規的計步、心率檢測,「還可以隨時檢測到我在做什麼運動,幫我計算卡路里」。

    科技設備將運動成果轉化為具體可見的數字,「看到數字一點點增加會很有成就感。」在智能App上設定目標,也是張睿亮激勵自己運動的一個辦法,在同一個運動地打卡,還能看見他人的運動情況,「有的App還可以通過排名累計積分來兌換實物獎勵。」

    王剛認為,雖然科技產品能夠幫助和促進學生進行運動,但總歸是一種外在的激勵,「真正要激發運動的興趣,還得靠自身。」

    「強健的體魄、健康的身心是承載一切的基礎。」他說,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努力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激發學生發自內心地自主運動,「比如利用打卡的方式,爭取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燦、劉雨、朱星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華錫 實習生 黃菁雷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8月2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