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美醫生|陳峰:在醫學影像中搜尋「希望之光」

新華社海口8月23日電題:陳峰:在醫學影像中搜尋「希望之光」

新華社記者陳凱姿、董瑞豐

「對每一張片子的檢查和判斷,都可能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命運。」這是陳峰平日對科室同事常說的一句話。

42歲的海南省人民醫院醫學影像中心主任兼放射科主任陳峰,多年來在光影世界里尋找病變「蛛絲馬跡」,為疾病診斷、治療和預後評估提供精準信息,努力給更多患者帶來「希望之光」。

「沒有精準的診斷,就做不到有效的治療」

「多虧了您的及時診斷!」55歲的劉女士將一面鮮豔的錦旗遞到陳峰手上,連連道謝。

幾天前,劉女士前來就診,本以為是腿部受涼。陳峰仔細看完片子,提出「單側的痛溫覺下降,不能排除中樞神經導致」,建議加做胸椎的磁共振。

隨後的檢查發現,病人胸髓有一個長節段的病變,診斷為炎性脫髓鞘,應轉至神經內科對症治療。「真是‘火眼金睛’!」陳峰的精湛業務贏得稱讚。

陳峰工作照。海南省人民醫院供圖陳峰工作照。海南省人民醫院供圖

每個影像檢查,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臨床決策,影響著患者的喜與憂,陳峰不敢有絲毫懈怠。

早期肝硬化結節的惡變,如同蘋果內核變質,檢查時容易被忽視。在為一名患有肝硬化的老年患者審核影像時,陳峰對著一個結節反復琢磨,總覺得「不大對勁」,於是建議再做針對性檢查。

患者最終診斷出再生結節部分惡變,及時通過手術,消除了隱患。事後,陳峰與醫學影像中心的同事們交流:「假如一份診斷報告因誤差造成不良後果,哪怕這種概率是1%,對患者來說就是100%。」

「沒有精準的診斷,就做不到有效的治療。」陳峰把自己的工作比為臨床醫生的「眼睛」:「一些疾病如果沒有影像識別,臨床治療時就會心裡沒底。這就一次次提醒我們,影像既要看得到、看得清,還要看得準。」

「從技術原理到診斷知識,都得掌握」

在陳峰的辦公桌上、電腦文件夾里,最新的醫學雜誌、電子文獻歸置得整整齊齊。

影像醫學是新設備、新技術高度集成的交叉學科,為更好地服務患者和臨床診療,需要孜孜不倦學習研究,敏銳把握學科前沿。

腦腫瘤、冠狀動脈狹窄、乳腺腫瘤、肝癌……「從頭到腳、從基礎到臨床、從技術原理到診斷知識,都得掌握。」陳峰舉例子說,「新技術不斷湧現,疾病譜不斷變化,必須不停地學習。」

每個月,陳峰會組織科室質量控制讀片反饋會,對可能容易漏診、誤診的情況進行梳理,抄入「錯題本」,不斷提高醫生的檢查水平,降低診療風險。

陳峰在指導科室年輕醫生審片。海南省人民醫院供圖陳峰在指導科室年輕醫生審片。海南省人民醫院供圖

新冠疫情發生後不久,陳峰臨危受命,牽頭組織開通了省里的影像諮詢平台,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遠程會診諮詢。

前些年,海南手足口病流行期間,陳峰提出了基於影像學的分型和預後判斷標準,對手足口病合併中樞損害的重症患兒,實現早期預測。

老年男性前列腺癌一直缺乏特異性診斷方法,陳峰開展的「基於多模態磁共振前列腺病變診斷」,為上千名病變患者提供診斷信息。

作為海南省放射醫學學科帶頭人,陳峰不斷摸索攻關,推動海南醫學影像學從一般性大體解剖診斷,到三維、動態、分子及功能影像的綜合發展。

「閱片不只用眼睛,更要用心」

過去,海南部分基層醫療機構沒有足夠的診療能力,一些患者要帶著影像片子,長途坐車趕到省會海口。

為解決病人及家屬舟車勞頓之苦,陳峰通過5G放射影像雲平台,將海南省人民醫院放射科接入基層醫療機構。每到科室交班、會診、業務學習時,連線的基層醫療機構都能實現在線學習、就地培訓。

目前,省內大部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放射影像設備已經連成了一張網,最遠覆蓋到鄉鎮衛生院,實現了遠程診斷和審核。這張網,不但有效推動了海南三甲醫院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高了醫療資源利用效率,也促進了影像學科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

「只要基層有疑難病例的會診需求,我們就會及時給出相關診療建議,檢查結果可以共享互認。」陳峰說。

在工作之外,陳峰還會閱讀大量醫學影像書籍。海南省人民醫院供圖在工作之外,陳峰還會閱讀大量醫學影像書籍。海南省人民醫院供圖

最忙的時候,陳峰一天要審核200多個CT磁共振報告。

相對於其他醫生群體,在「幕後」工作的影像診斷醫生,往往只出現在診斷報告中。但診斷報告中籤下的那個名字,讓許多人心裡更加踏實。

「閱片不只用眼睛,更要用心,用心在影像世界里為患者探尋‘希望之光’。」陳峰說。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