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日本核汙排海:部分核素半衰期超千年甚至萬年

專家談日本核汙排海:部分核素半衰期超千年甚至萬年

中新網北京8月25日電(記者 袁秀月) 8月24日,日本正式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汙染水排放至太平洋。

儘管受到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抗議及反對,但日本依然強行推進核汙染水排海計劃。據東電發佈,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汙染水約有134萬噸,2023年度將把約3.12萬噸核汙染水分4次排放,每次約排放7800噸,完成首次排放需要17天左右。根據計劃,排海時間至少持續30年。

8月24日,鳥瞰福島第一核電站。

兩年多來,福島核汙染水排海計劃的正當性、合法性、安全性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日方迄未解決國際社會關於核汙染水淨化裝置的長期可靠性、核汙染水數據的真實準確性、排海監測安排的有效性等重大關切。

在這一情況下,日本強行推動核汙染水排海,會對全球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帶來哪些深遠影響?核汙染水排海後,對我國海鹽和水產品安全的影響有多大?中新網記者採訪了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員魏方欣。

以下為採訪摘錄:

中新網:日本所排放的核汙染水和正常核電站的排放水有什麼區別?

魏方欣:兩者的區別其實是比較明顯的,核心是它的來源不一樣。實際上,核電站的放射性主要來自於堆芯核反應產生的放射性核素。在正常情況下,這些成千上萬的放射性核素都被密封在包殼裡面,釋放不出來。再加上有壓力容器、安全殼等這些設備的屏蔽和封隔,它對外界不會造成不當輻射。在正常情況下產生的核廢水,都是不會進入這些包殼裡面的,也就不會含有密封在包殼內的那些核素。

但是福島的核汙染水不一樣,它是發生了核事故,整個堆芯都熔融了,熔融造成本來用於密封核燃料的包殼也融化了,裡面的燃料完全暴露出來。為了冷卻堆芯,東京電力公司一直在注入海水,再加上雨水和地下水,這些水都要流經熔融的堆芯,堆芯裡面成千上萬的放射性核素就被載帶出來了,所以它裡面就會含有密封在包殼內的放射性核素。

這兩類水的來源不同,也就造成了它含有的成分完全不一樣。日本最初說福島核汙染水有64種放射性核素,其實遠遠不止64種,只是說其他核素的數量非常小,有一些半衰期非常短,但是即使是64種,也遠遠比正常情況下核廢水所含的核素多得多。

而且,由於東電直接注入的海水,海水的鹽分多,福島核汙染水裡除了放射性核素,還有氯化物以及其他雜質粒子,這種情況下,處理難度就會比較大。

8月24日,從日本福島縣浪江町遠眺因海嘯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

中新網:日本政府曾討論地層注入、海洋排放、蒸汽排放、氫氣排放和地下掩埋等多種福島核汙染水的處置方案,許多專家還提出新建儲罐長期儲存、水泥固化等其他處置方案,但日本最後還是選擇了排海方案,背後最大的原因是什麼?

魏方欣:對於日本的選擇,其實我們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信息,目前只能通過可得的一些信息來做一個初步的推斷。日本幾年前提出了五種處置方案,並通過各種因素進行比較分析,包括技術成熟度、成本,以及產生的二次廢物處理問題。通過比較分析,日本認為有兩種方案都是可行的,就是蒸汽排放、海洋排放,從技術上都是可以實現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此所做的審查也認可了上述兩種方案均是可行的結論。

後來我們就看到日本選擇了排海這種方式,至於為什麼選擇了排海,我們通過日本原來的分析上來看,這兩種方式的最大差異就在費用和影響範圍上,從費用上看,蒸汽排放大概是349億日元,排海約是34億日元,相差十倍。從影響範圍看,蒸汽排放主要在日本國內,排海的影響範圍主要在日本國之外。

中新網:從生態環境的角度而言,核污水排入大海後,會對海洋環境和人類安全產生哪些影響?這些影響會持續多長時間?

魏方欣:排放了不達標的核汙染水,或者發生某些不適當排放,造成的後果是非常大的。因為核汙染水裡的放射性核素會在海洋中遷移擴散,並在局部環境中富集、累積,造成局域海水和沉積物的放射性水平比較高,那些以海水、沉積物為養料和食物的海洋生物就會攝入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並在體內積存。如果這些海洋生物被人食用後,其中所含的過量放射性核素就會對人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這個是顯而易見的。

8月24日,從日本福島縣浪江町遠眺因海嘯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

中新網:核汙染水排入大海後,會通過稀釋的方式使得影響變小嗎?

魏方欣:核汙染水排入大海後,其中所含的放射性核素有一個累積效應。因為部分核素半衰期很長,超過千年,甚至萬年。雖然其濃度在海水的遷移過程中會由於稀釋而變低,但其可能在局域環境中累積,造成在這一局域環境中的數量較大並持續增加,而由於部分核素的半衰期較長,其放射性活度濃度將可能會有所增加,這對海洋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的潛在危害也比較大。

中新網:據清華大學的模擬實驗,核污水在排放後240天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天后將到達北美沿岸並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到時候,這些排放後的核污水會對我國沿岸海域產生哪些影響?對於這些潛在的危害,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應對?

魏方欣:有些模擬實驗說240天到達我國沿岸海域,主要是根據核素粒子遷移、擴散等過程模擬得到,實際上到達中國海域有可能是少數幾個粒子或一個粒子,它的濃度水平會非常低。但如果排放超標或其他不當排放,長時間累積下來,也可能會有較大影響。

我們國家一直在開展近岸海域的放射性監測,一旦有異常,很快就會被發現,並採取相應的有力措施,保護我國海洋權益和人民健康不受損害。所以大家也不用過多地擔心。

8月24日,身穿防護服的媒體工作人員在準備報導日本汙染排水。

中新網:核污水排放後,人們對於海鹽和水產品安全的擔憂不斷加劇,如何看待這一擔憂?

魏方欣:其實沒必要過多擔心這個事情,因為較受影響的海域還是比較有限的海域,不會影響到我們食鹽和水產品的正常供應。

中新網:國際原子能機構稱,將在核汙染水排放前、排放期間和排放後與日方就經過「多核素處理系統(ALPS)」處理的核汙染水排放事宜進行接觸。此外還推出網頁,動態更新包括水流量、輻射監測數據、氚濃度等在內的排海數據。這些措施有什麼作用?

魏方欣:這是一個必要的措施,確保核汙染水相關數據監測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同時也是對日本自身所做監測的有力監督,敦促其更加全面、科學、準確去獲取監測數據,不能弄虛作假,讓人為因素影響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因為日本既往是有一些造假的實踐的,所以實施這種國際的監督性監測對其也是一個威懾,但目前看,這些監測安排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機制還要需要進一步完善,應更加充分響應利益攸關國家的關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