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職業足球隊訓練是什麼體驗?「5分鐘後就跟不上他們了」

7名學生獲得在國安U17梯隊為期一週的跟訓體驗。 北京國安球會供圖7名學生獲得在國安U17梯隊為期一週的跟訓體驗。 北京國安球會供圖

北京的8月驕陽似火,在位於順義的北京國安青訓基地,來自不同學校的7名學生揮汗如雨——他們在北京國安U17梯隊獲得了為期一週的跟訓體驗。跟隨職業梯隊訓練是他們學生生涯中的難得經歷,關於足球的夢想也在這段經歷中更加堅定。

脫穎而出

「北高杯」7小將赴國安梯隊跟訓

普通高中生進入國安梯隊跟訓已非新鮮事,這一活動去年秋天便舉行過一次,只是當時最終成行的只有3人,規模遜於今年。

與北京國安結緣的學生們都出自北京高中生校際足球歐冠盃賽場。在北京高中生足球圈鼎鼎有名的「北高杯」已舉辦了8年7屆賽事,這是純粹的學生比賽,從賽事主辦方到參賽者,都是普通學生。

從這項賽事中走出的高中生,有些人把足球當做愛好,有些人正在學習體育管理專業,也有幾位同學在大學階段回到組委會擔任管理者。從沒有資金、缺乏外部支持一路走到今天,他們的動力就是那句賽事宣傳語——熱愛大於一切。

一直以來,「北高杯」在春季學期舉辦七人製比賽,招募近30支球隊以學校為單位參賽,賽制模仿世界盃,每年3月至6月期間進行小組賽、淘汰賽、決賽。主辦方花錢租場地、請球證,比賽開銷來源於報名費(1500元/隊,平均100元/人)、直播打賞和極少的贊助資金。在資金並不充裕的情況下,賽事組織絕不潦草,主辦方還為每名參賽學生上了保險。

2021年,率隊奪冠的京西學校主教練梅利就曾表達過驚訝之情,「能舉辦這麼大規模的盃賽,我覺得這代表了現在中國高中生的領導能力和水平,我為他們感到自豪。我想不管是組織者還是參賽球員,或多或少都會因為這項賽事改變人生軌跡。」

2021年,北京國安球會成為「北高杯」的特邀支持,為賽事提供決賽場地、獎品和推廣等支持。當然還有一項體驗機會,即在北高盃賽場表現出色的球員,可以前往國安梯隊跟訓,讓學生切身體驗職業梯隊的生活與訓練。按照原定計劃,跟訓球員產生方式為組委會推薦3人,不過今年出現了一個小插曲——現場觀看「北高杯」決賽時,有3名球員的表現令國安球會青訓總監拉德魯眼前一亮,當即拍板增加名額。再加上一名本應去年參加這一活動,但與大學報到時間衝突而順延至今年的學生,最終形成了7人跟訓的空前規模。

8月出現在國安U17梯隊球員面前的7名特殊隊友分別是:侯嘉起(香港中文大學)、馬克斯(京西學校)、奧斯卡(京西學校)、張鴻麟(十一學校)、馬顥陽(地大附中)、王健寧(35中)和王冠霖(理工附中)。

跟訓學生們和國安教練列卡度打招呼。 北京國安球會供圖跟訓學生們和國安教練列卡度打招呼。 北京國安球會供圖

第一堂課

7名學生咬牙完成所有訓練項目

當這一期跟訓體驗到尾聲之際,在國安U17梯隊參加的第一堂訓練課,依然令學生們印象深刻。對他們而言,那堂訓練課堪比「魔鬼強度」。

國安U17梯隊並未因學生們的到來調整訓練和備戰計劃,球隊教練孫文廣希望他們能享受職業球隊的訓練強度。參訓學生中年齡最大的是在香港中文大學讀大一的侯嘉起,在職業梯隊的首堂訓練課令他「感覺非常累,喘不過來氣,整個人在訓練結束後都是一種眩暈的狀態」。

9月份開學後才讀高二的張鴻麟身材瘦小,第一堂訓練課讓此前幾乎沒有接受過專業足球訓練的他大開眼界,「那一天是真的太累了,因為完全不適應。」

不過孫文廣對學生們的表現很滿意,不論是「跟不上」還是「累」,7個孩子都咬牙完成了所有訓練項目,國安梯隊的小球員們也一直在旁鼓勵和幫助著新隊友們。「第一堂課的態度很重要,他們很投入、很用心,跟隊友間的互動也很好。」孫文廣說。

從「北高杯」中脫穎而出的高中球員和國安U17梯隊隊員一起訓練。 北京國安球會供圖從「北高杯」中脫穎而出的高中球員和國安U17梯隊隊員一起訓練。 北京國安球會供圖

挺過艱難的開局後,學生們開始慢慢適應職業梯隊的訓練強度,「雖然還是跟不上,但比第一天好了一些」是侯嘉起的感受,大家也有餘力去觀察和總結職業球員與足球愛好者們在綠茵場上的不同。

張鴻麟是「北高杯」決賽中讓國安青訓總監拉德魯眼前一亮的選手之一,當時他的球隊場面被動,出任邊後衛的張鴻麟展現出了良好的比賽閱讀能力和衝擊力,幾次邊路突破給對手造成威脅,幫助球隊逐漸扭轉局勢。然而張鴻麟只在「小升初」期間在北京三高足球球會接受過一段時間訓練,從上初中至今就再沒進行過專業訓練,僅是每週在學校里有兩次足球訓練課。

「差距真的挺大的,不論是體能、力量還是節奏。」讓張鴻麟驚訝的是職業梯隊球員的速度,「他們的節奏很快,基本都是一腳出球。如果我一腳出球的話,那就根本沒法保證穩定性了。」侯嘉起持同樣觀點,「職業梯隊球員的風格是非常高效的,我們處理球往往會拖泥帶水,他們追求的是在最短時間內,用最少的腳數完成最好的效果。」

中國足球近年的糟糕表現與成績,令球迷們給出「我上我也行」的評價。前往職業梯隊跟訓後,侯嘉起切身體會到職業球員與普通人之間的壁壘,「我應該算一個足球愛好者吧,接受過一些訓練,在萬國群星(北京一家從事青少年足球培訓等項目的球會)從小學一年級踢到高中畢業。看職業球隊比賽影片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我上我也行’,但等真的和他們一起訓練,你可能只能撐5分鐘,之後就會發現完全跟不上他們了。甚至有時候他們覺得輕鬆的訓練,都是讓我們感覺痛苦的體驗。」

沉浸體驗

職業梯隊的生活到底什麼樣?

雖然因與學校開學時間衝突,侯嘉起來到國安梯隊跟訓的時間遲了一年,但對已經開啟大學生活的他來說,延遲反而是好事——他希望通過這次活動進行更多思考。

開始大學生活後,侯嘉起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所規劃,正因有了方向,他更願意去體驗別人的世界是怎麼樣的,從中汲取更多營養。於是在訓練之餘,他會觀察職業梯隊球員的生活,「讓我驚喜的是,我親眼看到整球隊的組織、訓練安排都是非常科學的,每天的訓練時間、內容和強度都是循序漸進。訓練之外,大家都是一起行動,集合之後再去開會,吃飯或訓練。而且從隊規和球員的表現可以看出來,球隊的要求非常嚴格,比如對手機的使用有嚴格限制,以防晚上熬夜,比如球員不能喝碳酸飲料。我來體驗三五天還好,如果長年累月跟著球隊這種節奏訓練、生活,我可能會覺得枯燥,職業球員確實不容易。」

國安梯隊球員的自律令侯嘉起有些慚愧,「其實我比梯隊球員的年齡還要大兩三歲,但進入大學之後,我在生活上確實有點自由散漫,鍛鍊也不是很充足。在這些方面,我真的要向他們學習。」

在綠茵場上,侯嘉起不僅是球員,也是觀察者,他將足球稱為「自信心的來源」,成了他頗具特色的「個人名片」。通過足球去瞭解外面的世界,是這位大一學生正在做的事情。因為足球,侯嘉起認識了許多人,更重要的是開闊了眼界,瞭解了「一方水土養一方足球」。比如他前往香港讀書前,認為港式足球走的是技術流派,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校隊後才發現,原來那裡習慣放高球,崇尚身體對抗,就連球證判罰都會對高強度身體對抗予以鼓勵。

跟訓學生們現場見證國安千場里程碑之戰。 北京國安球會供圖跟訓學生們現場見證國安千場里程碑之戰。 北京國安球會供圖

足球是侯嘉起堅持至今的愛好,即便在學業最繁重的高三時期,他也做到了學業與踢球兼顧,理由很簡單,「如果願意堅持的話,怎麼都能堅持下來,就看你能不能將它當做動力源泉。」與家長們擔心的「足球影響學習」不同,侯嘉起在尋找平衡的過程中有了更大收穫,「踢球和學習確實會有時間衝突,這就需要調整學習策略,結合自身情況做計劃,反而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

曾在「北高杯」賽場表現優異的侯嘉起,已將足球列入人生規劃,他希望把自己在學習方面的優勢和對足球的熱愛結合起來,未來向與足球有關的理論性的方向發展。即將上高二的張鴻麟說,未來也有可能考慮與職業足球有關的道路。「北高杯」豐富了這群年青人的經歷,也正在為未來埋下更多的足球種子。

8月19日,北京國安在主場迎來與上海申花的「京滬大戰」。那是國安隊史1000場的里程碑之戰,也是新工體首次迎來全場TIFO的大場面。與此同時,高中生跟訓國安梯隊的活動,迎來尾聲的同時也是高潮。在國安球會、中赫公益和北京賽區的協調及努力下,7名學生和國安U17梯隊那一天前往工體觀戰。他們共同經歷了又一個難忘時刻——在國安抵達球場時列隊迎接,與主教練和即將踏上賽場的國安隊員一一擊掌。

在國安2比1力克申花一役中,他們是看台上聲嘶力竭為球隊呐喊歡呼的一分子,他們注視著的那塊場地也是自己的夢想,夢想有朝一日「北高杯」的決賽也能在工體鳴哨開球。

新京報記者 周蕭

編輯 王春秋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