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問 丨為什麼要給“巨樹”量身高?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馬曉玉 寇夢珊

站在一棵高達百米的巨樹上是什麼感覺?

2023年6月7日到6月23日,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等組成的中國巨樹科考隊,走進林芝市波密縣易貢鄉等地,順利完成了藏南柏木巨樹群落的綜合科考。

波密巨樹森林與易貢藏布(圖據受訪者)

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福建農林大學副教授王孜就是本次科考隊中的一員。他參與了本次科考活動,並且攀爬到了樹高90米的地方,對巨樹和樹身生長的各類植物進行了采樣。

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王孜描述了站在巨樹上的感覺:“這個樹在主觀認識上,感覺比測量的要更高。它整體比較雄偉,樹形優美,而且長在了一個坡地上,讓你感覺它接近兩百米。”

此次發現的藏南柏木,活體高度為101.2米,相當於36層樓高,刷新亞洲最高樹紀錄,僅次於全球第一高樹種北美紅杉。而王孜透露,接下來科考隊還計劃深入無人區進行一項調查,有可能會發現更高的巨樹。

測量之後不太激動

獎勵自己一次“溫泉”

王孜在攀樹的過程中(圖據受訪者)

“大概找了300棵-500棵巨樹,才發現了這棵高達101.2米的藏南柏木。”王孜說。

在本次調查中,科考隊員們發現此片巨樹群落有豐富的高度層級,80米以上巨樹不完全統計為260棵以上,90米巨樹為25棵,最高的一棵柏木即藏南柏木Ⅰ號,活體高度為101.2米,相當於36層樓高,刷新亞洲最高樹紀錄,僅次於全球第一高樹種北美紅杉所記錄的116.1米。

團隊截取周邊區域因自然死亡而倒伏的藏南柏木的年輪,推斷藏南Ⅰ號年齡約為1450歲,藏南Ⅱ號年齡約為1400歲。王孜認為,基於地貌植被信息推算,在此地區還存在有更高巨樹的可能。

“其實我們在測量之後,我也不是特別激動,因為我們這次只是進行了一個階段性的工作,未來還計劃做一個無人區的調查,很可能還會有更高的樹。雖然心裡也是挺開心的,但再接再厲吧,心情的確沒有特別大的波動。”王孜說,“不過那附近的地熱資源不錯,有一個很棒的溫泉,旁邊就是大峽穀,水聲非常大。在調查完之後就到那個天然溫泉里泡了一會,算獎勵自己吧。”

王孜透露,之所以期待能夠發現更高的巨樹,主要是根據物種的分佈情況,目前科考隊調查的主要是該群落的外圍區域,科考隊還計劃在今年冬季進行進一步的調查,期待能夠發現更高的一些樹木,而且大致物種應該還是不丹鬆和藏南柏木。

怎樣給巨樹量身高?

測量是否會給巨樹帶來損傷?

王孜在攀樹的過程中(圖據受訪者)

王孜談到,給巨樹測量身高,主要是測的是樹樁基點與樹梢高點之間的距離。對於長在山坡的樹木,樹樁通常天然傾斜,甚至向外延伸出支撐根,樹樁上下高差甚至能達到 3米-4 米。目前的通用標準,是將支撐根排除在外,測量樹樁的最高基點和最低基點,計算樹梢具有活力部分的最高點與這兩個基點的高差,再取平均值。

此外,一棵樹如果傾斜生長,我們通常不測量它的自然長度,而是測投影高度。目前測量巨樹高度的方法主要有四種:目視三角測量、激光測距、激光掃瞄、無人機吊繩測量以及攀繩實測。

本次巨樹採用的就是攀繩實測法。根據前期研判,科考隊最後選擇國際上常用的單繩技術(SRT),由人爬到樹頂,再將捲尺直接放下,下垂至地面測量樹高。這樣才能讓樹體不留任何人工痕跡,也不造成任何永久性傷害,做到“無痕攀登”。

測量前,先用巨型彈弓拋投豆繩拋至一定高度的側枝,利用豆繩進行牽引,再由攀樹師爬上去,逐級拋擲豆繩,最終將主繩牽引至樹梢(測量頂點)。這樣後續的攀登者就可以通過攀爬主繩到樹梢了。在主繩中間,還會設置一至數個安全點,固定住攀樹者。

爬上樹梢後,下一步就是給巨樹測量。攀樹師先會爬到離樹梢兩三米的地方,把一根漁竿伸到樹梢,記下樹梢與漁竿的對應位置,再測量竿長,與單繩測量的長度相加,就可得出巨樹的高度。

茫茫林海中尋找巨樹

不僅僅是為了“高度紀錄”

部分科考隊員的合影(圖據受訪者)

自1890年美國巨杉國家公園成立起,人類就開始了對巨樹的發現研究。如今100多年過去,人類對巨樹的研究已經有了非常完善的體系。那麼在茫茫林海中尋找巨樹,費時、費力又費錢,僅僅是為了刷新“最高紀錄”、體驗攀登的刺激嗎?

原始森林的科考及研究,巨樹系統無疑是其中的核心,樹冠層更是巨樹科研的焦點。王孜表示,巨樹是地球上十分珍貴的自然遺產,保存了地球上重要的氣候環境信息,每一棵巨樹都是獨特的“空中花園”!

一方面,巨樹是森林健康的指示劑,它的存在,說明森林足夠完整、原始。因此,研究並保護巨樹,也是研究與保護整個森林。一個健康的森林群落,不會像人工林那樣齊齊整整、“剃個大平頭”,而應該擁有高低錯落的植被分層結構。

再者,一棵巨樹身高幾十米,上面往往附生或寄生著數十種植物,形成獨特的生態群落。在不同高度上,因為氣溫、水分的變化,植物種類也會產生類似山地的垂直變化。以往,科研人員只能在水平尺度上或在山地不同海拔研究不同氣候帶的植物變化。如今,在一棵幾十米的巨樹上,你就可以跨氣候帶進行研究。瞭解巨樹上的環境多樣性、異質性和植被的垂直變化,可以破解很多未知謎題。

不僅如此,巨樹身上,還留下了環境、氣候變化的“刻度”。大多數巨樹的年齡都在幾百歲,有些種類甚至有1000歲。在它們漫長的生命中,見證過多次氣候的冷暖變化、降水的豐沛與稀少,這些都會在樹木身上留下痕跡。根據巨樹身上的印痕,我們就可以反推它經曆過的曆史環境,並以此為鑒,推測未來氣候的變化趨勢。

據中國巨樹科考隊隊員、西藏林芝市波密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貢布介紹。接下來將重點從三個方面採取措施保護藏南柏木巨樹群落。一是給巨樹群落賦“身份證”,對區域內藏南柏木巨樹進行認真排查、統計、登記、歸檔,建立完善巨樹群落數據庫;二是給巨樹群落結“安全網”,及時將巨樹群落納入林長製考核範圍;三是給巨樹群落織“保護傘”,進一步加強科普,共同形成保護好這片珍貴巨樹森林的社會合力。

背景故事:高達百米的巨樹等身照是如何呈現的?

巨樹“等身照”的概念,來源於用高清影像記錄巨樹後,在現有輸出工藝中實現與實際巨樹“等身”的製作,把不能移動的巨樹,相對清晰真實帶到觀眾眼前,以實現人物與巨樹等比例的對比及體驗。

隨著無人機技術不斷提升,中國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誌農帶領的“野性中國”工作室,嚐試以無人機垂直升降環拍,再加上後期數百張照片合成處理,解決了此前軌道系統拍攝的難題。此前動輒數十人團隊、以月為單位的現場搭建完成拍攝,甚至花費上百萬美元,現在僅需一個優秀飛手、一個無人機、幾塊電池,就可完成前期拍攝,這也是一次革命性提升。

據中國巨樹科考隊等身照拍攝團隊、720雲負責人劉綱介紹,在科學家及攀樹師進行樹冠層科考之時,用無人機166mm長焦鏡頭。每棵巨樹的拍攝時間大約為100分鍾,三次起降完成一棵巨樹的拍攝。每隔2米左右實現約10張的拍攝,平均每棵巨樹拍攝1500張到1700張的素材,上中下3層左右的拍攝合成,這樣層層遞進。這兩棵巨樹的拍攝精度超過55億像素,是目前全世界巨樹等身照最高精度的記錄。

然而,儘管在技術上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大多巨樹周際都是樹冠叢生,植被茂密、鬱閉度很高,加上光線、降雨等,給實際操控帶來了許多難題。劉綱表示,這對飛手的操控技術及運氣都有很高要求,“炸機”則可能是常見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