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汙染水排海,現在怎麼樣了?

2023年8月24日,日本不顧國際社會強烈反對,啟動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染水的排海。按照計劃,核汙染水排海時間將至少持續30年,2023年度將把約3萬餘噸核汙染水分4次排放,每次約排放7800噸,完成首次排放需要17天左右。那麼,核汙染水中都含有哪些放射性物質?日本核汙染水排海後,海鮮還能吃嗎?碘化鉀能防輻射嗎?

事件回顧

這起事件要從2011年3月11日說起。一場里氏9.0級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嚴重破壞了福島第一核電站和第二核電站的設施,導致核電站中大量放射性物質開始泄漏到周圍的環境中,影響了週遭的空氣、土壤、水源和居民。當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將福島核事故的等級提升至最高級別7級,意味著此次核泄漏事故成為繼切爾諾比利核電站大爆炸後,人類歷史上的又一場核災難。

說回水汙染,這次事故後,冷卻受損的反應堆,以防止燃料棒過熱和氫氣爆炸為第一要務。它的完成需要不斷向反應堆中注入冷卻水,而福島豐富的海水資源就是最佳選擇。長此以往,這些冷卻水在接觸核燃料後就形成了帶有放射性的核汙染水。

如今,12年過去了,核汙染水已經積存到了130萬噸,而且還在以每天100噸的速度增加。

應對措施

面對核汙染水處理問題,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也給出了處置辦法。他們修建了大量圓形核汙染水儲水罐,並且決定啟用一種名叫「ALPS」的多核素去除裝置,利用多層濾料過濾的方法對核汙染水進行過濾和淨化處理。他們稱,直到將水的輻射水平降低到足夠低時,再排放到海洋中。我們從東京電力公司處理水門戶網站可以看到,截至2023年8月17日,已處理的核汙染水已達1344749立方米,容量已接近飽和。

然而,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汙染水中含有銫、鍶、氚等多種放射性物質,而ALPS裝置對於其中的氚和碳-14是無法過濾去除的。

,是一種化學性質類似於氫的放射性物質,通常以水的形式存在,由於它與普通的水分子非常相似,在化學上無法被常規的物理或化學方法去除,因此氚在核汙染水處理中仍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但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有一個共識:氚可能還不是最危險的,對人類、海洋生物危害最大的還包括核污水中的碳-14和碘-129。碳-14的半衰期約5370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長,約1570萬年。當這些放射性元素進入海洋生態環境以後,會在海洋生物的體內聚積。碳-14聚集的丰度或濃度可能是氚的50倍。

核汙染和輻射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與此同時,大自然的變化是不可預測的。排放到海洋的核汙染水中,帶有放射性的同位素還會發生什麼變化,我們是無法掌握的。這時估計有的人會說:「只要不吃海鮮、不去海邊不就沒事了嗎?」

其實,核汙染和輻射的影響既複雜又深遠,不僅僅局限於食物和地理位置。況且確保食品安全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包括放射性物質的濃度、食物鏈效應、環境監測和政府的監管措施等。

而這股核汙染水中可能含有像氚、鍶-90、銫-137、鈷-60、碳-14等放射性核素,它們進入人體後有各種破壞路徑。比如,氚的氧化物能被肺臟組織和無損傷的皮膚所吸收,對遺傳、生殖和生長髮育造成傷害;銫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鍶作為一種典型的親骨性元素,會侵入骨骼,影響骨骼和牙齒的鈣化過程,最終導致畸變、癌變等,危害骨骼健康。

如果這些放射性物質進入海洋生態系統,它們可能被海洋生物吸收,進而進入食物鏈,到時會從底層生物向上層生物傳遞。這可能導致捕撈到的海產品中出現放射性物質,從而影響食品的安全性。所以,我國政府也提出將嚴格按照水產品中放射性物質限制濃度國家標準,加大對海洋水產品核汙染風險監測力度,同時密切關注日本福島核汙染水排海對我國海洋漁業可能造成的危害。

除此之外,還有科學家提出,放射性同位素是揮發性的物質,不只會汙染海洋,它還可以存在於土壤和空氣中。無論是食品、護膚品還是衣物等,長期看來都會受到一定影響。關於這一點,想必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我國是否會對日本化妝品和護膚品進行核輻射檢查?對此,上海海關也給出答覆,他們會通過固定式核輻射監測系統等設備,對進口貨物、行李物品、郵遞物品等實施核輻射監測,全力防範境外核輻射超標貨物物品入境。

消費者在購買進口食品時,要注意選擇有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市場信譽度較高、經營狀態穩定的商家,並妥善保存消費憑證。同時,要關注進口食品是否有中文標籤,中文標籤標示的內容是否齊全,留意所購食品的原產地。如果消費者發現購買到的食品產地為禁入區域,可以保留相關證據並向市場監管部門反映,保護自身的權益。

關於日料,除了原材料之外,其實還指的是一種食材的製作方法。所以,在保證原料來源安全的情況下,咱們也沒必要恐慌。沒必要囤鹽更是老生常談了。

網絡平台還有人宣稱,服用碘鹽或碘化鉀能夠預防核輻射,這就更不可靠了!擅自服用碘化鉀,會對人體的甲狀腺功能產生影響,長期服用還可能出現中毒症狀或高鉀血症,讓人神誌模糊、手腳麻木刺痛、下肢沉重無力。因此,碘化鉀應當作為一種治療性用藥,而非保健品長期食用。

我們不希望

2023年8月24日

成為海洋環境的災難日

如果日方一意孤行

他們將承擔無法推卸的歷史責任

圖源 | 《三農未知數》影片截圖‍‍‍

編導、後期 | 翟海晴

編輯 | 曹夢媛‍‍‍‍‍‍‍‍

主編 | 蔣琳 張瑋 

監審 | 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