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大紅,如今她又回來了

作者 | 南風窗首席記者 姚遠

發自上海

陳潔儀想當個農夫。

忙著在上海錄製東方衛視音樂劇綜藝《愛樂之都·青春季》,陳潔儀難得有時間回去農場。她有些想念指甲里的泥垢,盆栽中的蟾蜍,親手摘下的百香果和薄荷葉。

沒有工作的時候,陳潔儀會在新加坡一家小小的農場當義工。衣著樸素、臉頰曬得發紅,有時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勞動的樣子。

人們難以想像,照片中這個戴著遮陽帽,神態愜意、舒展的女人,就是陳潔儀,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被稱作「新加坡國寶」的歌手。

陳潔儀

陳潔儀

海蝶音樂創始人,捧出過林俊傑、蔡淳佳的許環良曾羅列了一長串在大中華地區闖知名堂的新加坡藝人的名字,然後說,他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陳潔儀」。

三十年前,因為在英帝王子禦前演唱了一首《西貢小姐》音樂劇選段,還是學生的陳潔儀被唱片公司選中。

後來,她成為了第一位走出新加坡,在東南亞、中國大陸和港澳台地區拓開知名度的新加坡藝人,在華語音樂的黃金歲月留下過濃墨重彩的幾筆。

早期的陳潔儀

早期的陳潔儀

時至今日,陳潔儀的歌還在紅。

一正選行於1996年的《喜歡你》成了音樂愛好者、甚至專業歌手紛紛演繹的熱曲,穿越時空近三十年,仍在熱歌榜上流連。

陳潔儀本人卻不時地消失了,躲進農場中、「山洞里」。

娛樂工業是一場永無止境的瘋狂競爭,但她早已退出了這場比賽。出道第三十年,陳潔儀對南風窗說,她在追求一些更珍貴的東西——比如生命的節律,與生活的自由。

01

「不是山裡,是山洞」

2015年,當樂評人樹娃得知陳潔儀將作為正選陣容參加一檔競技類音樂綜藝節目時,忍不住擔心起來。

他擔心的不是陳潔儀沒有實力、沒有競爭力,「她又怎麼會沒有實力?她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平台來證明。」樹娃在一篇文章中寫,「我反而擔心的是,她會成為這個節目的犧牲品。」

在音樂節目上的陳潔儀

在音樂節目上的陳潔儀

比起其他正選歌手,韓紅、孫楠、張靚穎這些人,陳潔儀在中國大陸是最缺乏大眾知名度的,這一上來就輸去了印象分。

再者,陳潔儀沒有大嗓門、沒有鐵肺、沒有巨聲,「走上這個以觀眾的口味作為決勝關鍵的舞台,走上這個只喜歡鐵肺鋼嗓的節目更是吃虧的」。

果不其然。第一次和第二次競演,陳潔儀都是第七名。

陳潔儀在一檔競技類音樂綜藝節目的舞台

陳潔儀在一檔競技類音樂綜藝節目的舞台

陳潔儀被淘汰了,卻成了當時話題熱議的中心。

人們或許不如熟悉韓紅一樣熟悉陳潔儀,但一首克製、婉轉的《心動》過後,她歌唱的語感、聲音中湧動的氣質,足以俘獲耳朵與身心。

觀眾為她忿忿不平,圍繞賽果的爭議愈來愈大,風暴眼中心的陳潔儀卻格外平靜,她說,自己「一點失落都沒有」。

陳潔儀沒怎麼把名次放在心上,也不怎麼看網絡評論。新浪娛樂採訪時,經理人在一旁打趣她是「山裡人」,被陳潔儀糾正:「不是山裡,是山洞!」

」山洞人「陳潔儀50歲了,始終和世界保持著距離,有一種不諳世事的天真。

陳潔儀始終和世界保持著距離

陳潔儀始終和世界保持著距離

採訪時,我與她聊起中國職場上的「35歲職場危機」,她驚訝極了,轉頭向其他工作人員求證:真是這樣嗎?「35歲還很年輕,怎麼會這樣子?太殘酷了。」

「所以作為藝人來說,你會不會感受到類似的年齡焦慮?」我問。

她緩緩思索。「娛樂圈是喜歡年青人的。」陳潔儀說。她回憶起二十七歲時曾經接受過的一次採訪,自己主動和記者說起了年紀,結束後被唱片公司勸告:以後不要說自己的年齡,不可以給人家知道你幾歲。

「二十八歲很老嗎?」 陳潔儀繼續表達著不解。「衰老只是一種生理現象,我們為什麼要給‘老’賦予負麵價值?我一直不認同這個。」

或許是骨子裡的叛逆,從十幾歲起,她就喜歡塗黑色唇膏,穿破洞牛仔褲,走嬉皮風。當時新加坡的時尚審美尚且趨於保守,陳潔儀把自己打扮成這樣,「是媽媽眼中典型的壞女孩」。

後來出了道,90年代的唱片公司不那麼在乎樣貌,卻非常講究「形象」。如果一位年輕女生出道當藝人,「親和力」是重中之重。

什麼是「親和力」?陳潔儀後來回憶起來,覺得當時唱片公司們對這個形容詞的定義實在過於膚淺——長髮飄逸、妝容自然、服裝甜美,還有,不要畫眼線。

「沒有殺傷力,沒有任何的態度,好像白開水一樣」,她說,「但我最討厭這樣。」

陳潔儀專輯《就夠了》封面

陳潔儀專輯《就夠了》封面

02

「don’t want to sing」

或許是出於對「親和力」的對抗,或許是重重壓力之下的擰巴,出道的頭十年,陳潔儀在除了唱歌之外的藝人工作中,時常呈現出一種「傲慢」和「不友善」的狀態。

堅硬的外殼下,是她的不快樂。

唱片公司的規定林林總總。年齡不許講、體重不許講,一種無形的約束壓在身上,「你就覺得反正什麼都不說就對了」。

早期的陳潔儀

早期的陳潔儀

年輕的陳潔儀於是總在躲避和恐懼,久而久之,她說自己變成了一個「不正常的人」。

一位上升期歌手的工作行程之忙碌,常人難以想像。特別是在那個互聯網尚未普及的90年代,歌手為了一張專輯宣傳需要付出極其巨大的精力。不像現在可以將一份資料分發給不同媒體,「以前每個電台、每個平面,都要真槍實彈地去做,每天工作至少16個小時。有時候我搭最早的班機從台北去香港,當晚再搭最晚的班機從香港回來,第二天一早又要去上通告。」

壓力不斷積攢。出道第三年,她不時暈厥,胃酸倒流,皮膚上總是起紅疹,幾乎每天都需要吃過敏藥。

再後來,真正讓陳潔儀察覺危險的警報,是自己對唱歌的厭惡。

演出中的陳潔儀

演出中的陳潔儀

歌唱明明是她的熱愛,她的夢想。三年前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放下未完成的學業出道,但如今幾乎每隔半年,「離開這個圈子」的念頭就會破土而出,在陳潔儀心中盤旋。

陳潔儀說,她只是愛唱歌,但不是個好藝人。作為歌手、一位年輕的女性歌手不得不遵從的規矩、應付的場面讓她太過疲倦,「很多事情都無法忍受」。

但她是個有契約精神的人。儘管「退圈」的想法每一天都在瘋狂生長,陳潔儀還是走完了和唱片公司簽署的10年合同。2000年,離合同期滿還有四年,她就如實向公司坦承自己不再續約的想法。

在外旅行的陳潔儀

在外旅行的陳潔儀

爾後幾年,她幾乎抱著「不再回歸、至少還做過這些」的想法,推出了《蘿拉》《陳潔儀的異想世界》《東彎土星》幾張專輯。

她拋開流行金曲的定勢,拋開讓她成名的芭樂苦情歌,「罔顧當下流行音樂市場規律」地在專輯里玩起世界風、阿卡貝拉、拉丁舞曲、電子和布魯斯。

發行於2002年的《陳潔儀的異想世界》,成為了華人世界的第一張沙發音樂專輯。都市生活太過繃緊,人人擰緊的發條都需要鬆懈,以閑散、悠哉為特徵的沙發音樂從21世紀的夜店中生長起來,給了愛音樂的人一個舒緩壓力的出口。而陳潔儀,是第一位將這種音樂風格帶進華語歌壇的人。

《陳潔儀的異想世界》專輯封面

《陳潔儀的異想世界》專輯封面

樂評人耳帝曾寫,當其他歌手還在2015年的音樂節目競演舞台上試著樹立藝術人格、打破芭樂柵欄、糅合風格的時候,殊不知,「二十一世紀之初的陳潔儀早就走過這些路了」。

2004年,專輯《東彎土星》發行。陳潔儀將眉毛染成了白色,畫著刻奇的煙燻妝,還有濃濃的眼線,抬起眼盯著鏡頭看。這張與過往專輯風格完全迥異的封面,像是對長久以來「親和力十足的乖乖女」形象的一次徹底反叛。

專輯《東彎土星》封面

專輯《東彎土星》封面

專輯名《東彎土星》,「don’t want to sing」的音譯。陳潔儀不再唱歌了,這是她留給樂壇的一封告別信。

同名主打歌中,她輕輕唱:

「唱完這首歌真的就不想再唱了

甚至馬克風感覺到我已很傷神

每一次唱著所謂意境美的情歌

受夠了

哎,時代變了

唱歌還要討好別人

……

該退了

不要為我心痛什麼」

03

把門開了又關

陳潔儀花了十年時間成為新加坡天后級歌手,然後全身而退,當回了一個普通人。

她好像重新奪回了個人生活的自主權:撿起學業,讀完大學,與男友搬去美國居住,去全世界旅遊。

在英國旅行的陳潔儀

在英國旅行的陳潔儀

2007年,陳潔儀「突發奇想」,開始去新加坡一家再普通不過的公關公司上班,朝九晚五。理由只是,平日與上班族朋友聊天時缺乏共同話題。有時朋友和她抱怨工作上的苦難,陳潔儀給出的一些建議,被朋友認定是太過天真,「真實的世界不能這樣」。久而久之,朋友們都不願再和她討論工作,陳潔儀忽然意識到,自己之前一直生活在真空當中,人生應該補上「作為上班族」的這一課。

去上班,寫字樓里是個嶄新的世界。公司給她分發了門禁卡,陳潔儀覺得新鮮極了,雀躍地來回刷上好幾次,把門開了又關。

她儘可能地讓自己不那麼顯眼,不塗睫毛膏、不穿3寸以上的高跟鞋,買了一些白領風格的衣服,進電梯時習慣性地低著頭。儘管如此,這位曾經的天后,還是經常被別人認出來。

一次,陳潔儀在公司大樓碰見一位圈內朋友,朋友問她是不是在拍戲,「我說不是啊,我在這裏上班,他還不相信」。陳潔儀在一次採訪中說,「然後我問他在這兒幹嘛?他說我在拍戲啊,要演個白領。」

白領工作,給陳潔儀帶來了一些寶貴的經驗。以前,儘管在舞台上有自信,但私下生活里「沒有經理人、助理和宣傳,就是個廢人」。

一年半之後,陳潔儀從普通的事務性工作中,理解打工人與上司之間微妙且複雜的關係,也理解了打工人偶爾會出現的不負責任的心態。她更理解了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和真實世界中處處存在的博弈與妥協。當她決定回歸歌壇,再次合作的經理人察覺出她心態的轉變,說她變了,懂事了,「懂得去諒解別人工作時的困難」。

2010年,消失了六年的陳潔儀回歸歌壇。

「決定回歸是什麼原因呢?」我問她。「其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理由。」她笑著說,只是一直沒有唱歌,甚至在寫字樓工作時沒法大聲講話,偶然一次,陳潔儀感覺自己好像漸漸失去聲音,失去了唱歌的感覺,她覺得有些害怕。

不快些回去,「再久就不能唱歌了」。她擔心。

再有,一年半的寫字樓工作讓她發覺,「原來當歌手是多麼幸福」。

儘管當白領「做人的壓力比較少」,不必被曝光在聚光燈之下,但白領有白領的規矩,必須循規蹈矩地上下班,擠早晚高峰,飯點無論去哪兒吃飯都有太多的人。

三十七歲的陳潔儀再一次覺得不自由,她再次動身去找。

04

「農夫哲學」

終於,50歲的陳潔儀可以勇敢地說,當時當下的自己,比二十歲和三十歲時更自在、更快樂。儘管體力和嗓音遠不如從前,但好消息是,一路走來的經驗和智慧足以彌補生理上的損耗。

陳潔儀終於可以說,自己擁有了自由生活的選擇權——這個無論對於藝人還是普通人來說都彌足珍貴的東西。

在《愛樂之都·青春季》的陳潔儀

在《愛樂之都·青春季》的陳潔儀

有些年輕的藝人朋友經常羨慕她,說她之所以如此自由,「因為你不一樣,你是Kit Chan」。

但其實,自由不是「Kit Chan」與生俱來的,而是她爭取來的,是她漫長跋涉之後尋得的寶物。

放下了二十幾歲被條條框框的束縛、放下了三十幾歲與他人生命進程的比較,將一顆心從外界的評價標準中釋放出來,陳潔儀自在地在螢屏與舞台、城市與農野之間穿梭。

她進退自如。

作為一名流行歌手,陳潔儀保持著3-5年參演一部音樂劇的習慣,比如《雪狼湖》《慈禧太后》。

音樂劇是陳潔儀的起點,是她的來處。

三十年的流行歌手生涯,陳潔儀始終是孤獨的,「無論掌聲還是壓力都得一個人承受」。而音樂劇舞台對她來說最大的吸引力,就在於音樂劇是集體努力的成果。

這一次在東方衛視《愛樂之都·青春季》節目中,她再次體會到這種團隊之間互相支持的感覺。無論是辛苦還是快樂,這群孩子們身邊總有人一起分擔。

陳潔儀在《愛樂之都·青春季》的舞台

陳潔儀在《愛樂之都·青春季》的舞台

看一群年青人拚盡全力追逐夢想自然是快樂的,只是,陳潔儀偶爾還是思念農場。

比起天后或唱將,陳潔儀更喜歡的自我定位是「農夫歌手」。

她有一套「農夫哲學」。生活應當像農作一樣,有勤勞耕耘的季節,有收穫果實的季節,就也有什麼也不做,休養生息的時候。萬物皆有時,生活有了自己的「節律」,方可長久。

她如今的期望是,「若老天爺允可,我希望可以邊踩著舞台,邊腳踏著土地,直到我身心告訴我得停止。」

而她給更多人的祝福是:「但願你也找到你美麗的矛盾,保持平衡。」

編輯 | 黃茗婷

新媒體編輯 | 吳擎

排版 | 菲菲

關注南風窗,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