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出圈,64.3%受訪者感覺古詩文讓人「漲知識」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309/07/e0ba33a0-ad3a-43fe-f578-e91b7e7d866b/transcode_0f47a2ef-c245-c4fd-c472-e6767d62.mp4/av-g.m3u8

    近日,動漫電影《長安三萬里》宣佈再次延長上映至10月7日。在這部火熱出圈的影片中,經典古詩被賦予全新的視覺意象,掀起了人們對古詩詞的關注和學習熱情。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2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6%的受訪者喜歡古詩文,79.5%的受訪者能接受影視劇中的文言文台詞。聽到影視劇中的古詩文時,64.3%的受訪者感覺「漲知識」了。領略古詩文的美,62.6%的受訪者建議誦讀出來,在抑揚頓挫的節奏中感受韻律美。

    聽到影視劇中的古詩文,64.3%受訪者感覺「漲知識」了

    看了電影《長安三萬里》後,武漢某高校學生侯師佳覺得,這部電影能夠掀起熱潮是因為它引發了人們的共鳴。「影片中選取的詩歌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可能我們之前只是讀詩背詩,通過這個電影,我們知道了每首詩創作的背景,瞭解到它和詩人的成長經歷是高度相關的,就比如少年時期的李白和老年時期的李白,創作風格也是不一樣的。詩歌是詩人抒發情感的載體,正是因為親身體驗到邊塞的艱苦,高適才寫出了這麼深刻的邊塞詩。」

    「上學時被老師逼著學古文,現在工作了,反倒自己想學。」北京某事業單位職員唐英最近入手了一本《半小時漫畫桑治詞》,「這種用漫畫的方式解讀古代詩詞的形式太好了,更有趣味性」。

    調查中,83.6%的受訪者喜歡古詩文,其中30.1%的受訪者非常喜歡。

    「電視劇《清平樂》使用文言文對白,為整個桑治朝文化的還原增色不少,而且時不時引經據典,看的時候遇到沒聽懂的部分還要再去做做功課,追劇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山西某中學教師楊坪說,現在的很多偶像劇披著古裝劇的外衣,但內核還是「瑪麗蘇」,「並不是說古裝劇中一定要有文言對白,但是這樣顯得很不尊重觀眾」。

    調查中,79.5%的受訪者能接受影視劇中的文言文台詞。

    一直都很喜歡傳統文化的80後劉湘,最近又看了一遍最早版本的電視劇《三國演義》,「裡面演員對角色的詮釋和場景的佈置都非常經典,加上純文言對白,更真實地還原了那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品三國,就要看這樣的劇目」。

    聽到影視劇中的古詩文時,64.3%的受訪者感覺「漲知識」了,54.7%的受訪者覺得抑揚頓挫,古風感強,36.7%的受訪者覺得太美了,33.4%的受訪者認為這樣是還原歷史,尊重歷史,33.3%的受訪者覺得與所處時代相符,更有代入感。此外,也有15.1%的受訪者表示聽不懂,10.8%的受訪者感覺拗口。

    侯師佳很喜歡國產動畫電影,「這次的《長安三萬里》讓我很驚喜,希望我們的國漫能夠對傳統文化有更多的關注」。

    劉湘說,當初看電影《聶隱娘》,就是奔著文言文台詞和唐代風貌去的,「觀看的過程中我一眼都不敢錯過,因為全是文言文對白,稍微走下神就會跟不上劇情,得先理解了每句對白才能進一步理解劇情,非常燒腦,但是看完後覺得很過癮」。

    聽到影視劇中的古文對白、古語說法時,侯師佳感覺很親切,像是回到了語文課堂,很懷念。「高中畢業後,很少有機會在生活中接觸古文。但我一直覺得古文對白是美的,有韻律的。」

    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申小龍說,雖然都在大學以前學習過文言文,但當下能寫文言文的學生不多,因為有文言文語感的學生還是比較少,掌握文言文首先要有語感,影視劇中使用文言文台詞對於培養大家的語感還是很有幫助的。

    「看的過程非常感動,尤其是在年老的李白和高適摔跤的時候,雖然他們的身體已經不再年輕,但是在那一刻他們依然是熱血沸騰的。結束之後,我去看了一些對這個片子的解讀,對片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侯師佳說。

    上學時學過的古詩文,21.0%的受訪者表示都還會背,61.0%的受訪者大致記得,18.0%的受訪者大都不記得了。

    侯師佳說,上學時學過的古詩文,大部分都還會背,即使有一些內容現在忘了,一看也能很快想起來。「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腦子裡,類似肌肉記憶了。」

    多接觸一些古詩文可以讓年青人的生活慢下來

    「古文的美不僅在於文辭,還在於蘊含了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能夠從中領略士人風骨。」唐英說,雖然一些文言字詞晦澀難懂,但是隨著年輕一代古文水平越來越高,古風愛好者越來越多,相信大家對文言對白的接受度會更高。而且不論是書法、國畫還是戲曲的學習,都對古文有一定要求。

    領略古詩文的美,62.6%的受訪者建議誦讀出來,在抑揚頓挫的節奏中感受韻律美,52.7%的受訪者建議培養興趣,在琴棋書畫中加以感受,48.9%的受訪者覺得可以身臨其境,到詩文涉及的地方感受詩意,46.6%的受訪者建議學習相關文學、歷史知識,瞭解作品背景,41.1%的受訪者指出要增加生活經驗,用閱曆豐富感受力,24.4%的受訪者建議儘量還原當時情境,在影視作品、實地演出中感受。

    侯師佳覺得從小培養的背誦古詩就是一個很好的習慣,雖然說年幼時可能不是特別明白詩詞的含義,但是那種韻律美會一直留在心裡。「當我們的生命歷程進行到某一階段的時候,當我們在現實中看到書中美景的時候,就可能突然一下能夠共情到什麼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什麼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申小龍說,多接觸一些古詩文至少可以讓年青人的生活慢下來。古詩文是需要思考的,不像網絡語言那麼直白,現在的年青人太忙了,壓力也很大,缺少思考的時間,如果可以讓他們慢一點、靜下來,不論思考一些什麼,都是很好的。

    受訪者中,00後佔6.1%,90後佔35.9%,80後佔44.7%,70後佔10.8%,60後佔2.0%。

    (應採訪對像要求,侯師佳、楊坪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9月07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