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推送「張藝謀老師去世」引爭議,多加一個「的」字就那麼難嗎?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9月6日,網曝某瀏覽器推送自媒體寫的標題引發歧義,著名導演張藝謀的名字登頂熱搜。

不少網民反映,早上打開手機後,收到了一條題為《張藝謀老師逝世!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的信息,有網民表示,看到信息心裡一驚,連忙點進文章鏈接,才發現原來是張藝謀的老師司徒兆敦逝世。(據9月6日大皖新聞)

這個推送標題可以說是非常雞賊,去世的是著名的影視紀錄片專家司徒兆敦,他曾任北京電影學院78級導演系主任,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知名導演都是他的學生,所以說他是張藝謀的老師,也沒有錯。但是,由於文藝圈內本來就習慣於以「老師」為尊稱,「張藝謀老師去世」這個標題,通過推送機制,突然彈射到讀者面前,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張藝謀導演去世了,進而讓人感到驚訝和好奇,使人本能地就會點進去觀看。

(瀏覽器推送的新聞標題截圖)

(瀏覽器推送的新聞標題截圖)

這種誤導,顯然是有意為之。因為,如果按照正規語法,把標題寫成「張藝謀的老師去世」,雖然拐了個彎,但不至於產生誤解。有網民感慨:「加一個‘的’字,把事情說清楚,就這麼難嗎?」加一個字當然不難,但是事情說得太清楚,可能就沒人願意打開來看了。雖然司徒兆敦在專業圈子裡德高望重,但其大眾認知度的確不如他的學生們。可以說,編輯這個推送標題的人,就是有意要讓人誤會,恨不得無風都能起浪,畢竟風浪越大魚越貴嘛。

這種明明可以好好說話,偏要一驚一乍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標題黨」「帶節奏」。讀者因為緊張和驚嚇而點開,卻發現自己被忽悠了,當然會感到厭惡、反感。名人去世,是嚴肅的新聞事件,對於家屬、親友而言,也是很悲傷的消息,在這樣的新聞上玩文字遊戲,刻意「套路」讀者,顯得輕佻而又冷血,不但對逝者不尊重,對張藝謀導演也是一種冒犯。

「標題黨」氾濫已久,損害媒體公信力,擾亂傳播秩序,侵犯了新聞當事人的權益,嚴重背離新聞道德,很容易擾亂社會公眾對新聞事件的正確認知,阻礙新媒體用戶媒介素養的提升,進而擾亂社會風氣。而且,這種明顯是刻意引導蹭流量的做法,已經違反了國家網信辦等部門聯合發佈的《互聯網彈窗信息推送服務管理規定》。該規定強調,未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的,不得彈窗推送新聞信息,互聯網彈窗信息推送服務提供者應當遵守優化推送內容生態、強化互聯網信息服務資質管理、規範新聞信息推送。對於違反規定的行為,由網信部門、電信主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等有關部門在職責範圍內,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處理。

歪曲原意、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等「標題黨」行為,一向都是國家網信部門的重點打擊對象。但是,由於網絡資訊紛繁複雜,各種推送推薦也非常龐雜。現實生活中,這種讓人厭煩的「標題黨」推送,依然十分氾濫。這條新聞因為涉及娛樂圈名人,所以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也再次提醒我們,清理「標題黨」需要持續發力,標本兼治。

互聯網上為數眾多的推送服務提供者,到底是否具備相關資質,有沒有遵守相關規定,應該好好排查整治一番,該禁止的禁止,該處罰的處罰,不能容許平台有任何的僥倖心理和「過關」思維。唯有對每一個個案都依法依規處置,才能整肅行業亂象,回應社會關切,切實維護好網絡傳播秩序,讓做新聞的人能規範發言,好好說話。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