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長紅痣,代表肝病來臨?提醒:肝病變時,手腳可能有4種怪象

「醫生,快幫我看看,我是不是肝臟有問題,得肝癌了?」李阿姨惶恐地說。

近半年時間里,李阿姨身上莫名出現了很多紅痣,早期只有零零散散的幾個,她也就沒太當回事,覺得可能是皮膚過敏引起的。但最近她發現身上的紅痣越來越多。上網一查,說紅痣很可能是肝臟病變的表現,甚至可能是肝癌。這把李阿姨嚇得夠嗆,趕緊去了醫院檢查。

那身上出現紅痣到底是不是肝臟病變的表現呢?一起來具體瞭解。

一、身上出現紅痣,說明肝臟病變了?

不少人的身上多多少少會長出類似於痣的小紅點,不痛不癢的。然後網上一搜,不少文章說這是肝臟病變的表現。這可把不少人嚇壞了,那身上長出的小紅點真的是肝臟病變的信號嗎?

其實,身上的小紅點確實於肝病有一定的聯繫。因為一些急、慢性或者肝硬化肝癌病人會長出一些紅痣,這種痣稱為蜘蛛痣。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潘戰和表示,肝臟受損時,會讓肝臟對雌激素的滅活作用降低,血中雌激素水平升高,從而出現蜘蛛痣。

但是長這個痣不等於就是肝臟存在病變,因為青春期、孕期女性體內雌激素含量也會增加,也容易出現生理性蜘蛛痣,這種情況下的在蜘蛛痣會隨著時間發展而消退,不會影響健康。

所以說,肝臟受損的部分人會出現紅痣症狀,但是不能反過來說出現紅痣就是肝臟有問題。

此外,皮膚上的小紅點還可能與這些疾病有關。

血管痣:血管痣一般會高出皮膚表面,在按壓皮膚後會褪色,很容易破裂出血,這是由於皮膚表面毛細血管、小動脈增生持續擴張導致。一般血管痣不會給健康帶來過大影響,但其很容易破裂,日常要避免去揉搓、摳它。

過敏性紫癜:該症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是由於自身免疫應答異常導致的全身多處小血管發生炎症。其可表現為皮膚紅點、瘀斑,略高於皮膚表面,按壓後不褪色。這個對健康有威脅,建議就醫處理。

色素性紫癜性皮膚病:色素性紫癜性皮膚病表現為密集成片的小瘀點,在下肢較為常見,按壓後不褪色且不痛不癢。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在短期內發現身體上的蜘蛛痣數量異常變多了,還是建議及時去醫院做個檢查,更安心一些。

二、肝臟病變,手腳先知!

在肝臟功能出現異常後沒有及時進行干預的話,很可能會持續演變成肝硬化、肝癌。但肝臟具有很強的代償能力,在病變初期一般不會有明顯症狀,等到症狀明顯時,往往病程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生存率也大大降低。所以生活中,一定要多關注身體的表現,一旦發現有這些症狀,要高度警惕可能是肝臟病變所致。

1、手腳發癢

肝臟功能出現異常時,會導致體內的膽汁無法正常進入十二指腸,無處可出的膽汁會進入到血液內,導致血液內的膽紅素水平上升。大量的膽紅素隨著血液循環流向全身,會導致皮膚出現異常的瘙癢症狀。

2、手腳發黃

膽紅素進入到血液內,除了會讓皮膚出現瘙癢症狀外,還會讓皮膚異常的發黃,初期一般表現為虹膜發黃,隨著病程發展會演變至全身性黃疸。

3、手掌發紅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三科主任醫師李國軍表示,肝臟病變會導致雙手手掌的大小魚際、指尖掌面出現粉紅色斑點、斑塊,按壓後會變成白色,壓力消失後又恢復紅色。

4、腿腳水腫

肝細胞長期受損,容易引起肝纖維化、肝硬化發生,肝臟內的血液循環也會收到影響,導致大量體液堆積在腹部、腿部,容易誘發身體水腫。

三、警惕!長在這5個部位的痣有癌變風險

痣是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的,黑痣多會在兒童時期出現,20~29歲時達到巔峰。大部分的黑痣都是良性的,外觀為扁平、凸起、疣狀等,顏色一般為棕色、黑色,這些良性的痣一般無需過多處理,不會給健康帶來影響。

但是,如果痣長在一些特殊部位的話,由於受到摩擦擠壓比較多,癌變風險高,一般建議做手術切除處理。比如長在手掌、足底、大腿根部、腋下、生殖器、肛門等部位的痣。

此外,如果身上的痣有以下5種情況,惡變成黑色素瘤的機率極大,黑色素瘤是一種惡性腫瘤,在我國的發病率是0.9/10萬。雖然不高但是死亡率卻達到75%,預後差。所以如果出現下面的情況,建議立刻就醫,早發現早治療。

想要判斷痣是否有惡變可能性,可通過ABCDE法則。

  • A非對稱:色素痣的兩側看起來不對稱
  • B邊緣不規則:痣體周圍有鋸齒樣、切跡,不像良性痣有光滑的輪廓;
  • C顏色改變:痣的顏色發生了變化,可能為粉色、白色以及藍色;
  • D直徑:直徑>5mm的痣,或是短期內異常變大,都需要警惕可能是惡變了;
  • E隆起:部分早期黑色素瘤會有瘤體隆起

日常可對照上述的這個法則來判斷自己身上的痣是否有惡變可能性,發現異常後也別過分擔心,最好是去醫院進行檢查,不要自己嚇自己。

參考資料:

[1]《千萬別大意!身上有這種小紅痣,很可能是大病的預警信號…》.科普中國.2020-11-11

[2]《致死率高,年青人也會得的黑色素瘤!這樣的痣要當心!》.菠蘿因子.2023-06-14

[3]《原來肝臟不好真的會變醜!6個傷肝行為少做》.健康時報.2023-06-15 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