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導推動違法占地?媒體:警惕懂規矩不守規矩傷及公信力
政府主導推動違法佔用耕地,加劇基層土地管理失序,危及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和國家糧食安全,還會給社會傳遞不良信號,“懂規矩卻不守規矩”,對建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以及提升百姓對政府的信任而言,都會帶來傷害。
據9月11日《工人日報》報導,為嚴格保護耕地,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督促各地堅決整改糾正違法違規問題,自然資源部日前通報56個違法違規重大典型案例。據介紹,一些地方在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堅決製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明確“六個嚴禁”後,仍頂風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植破壞耕作層的綠化裝飾草皮,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部門非法批地、違法徵地、主導推動違法占地,有些市縣“大棚房”問題反彈,補充耕地不實,侵占生態保護紅線違法占地建設、非法採礦。
從通報的典型案例不難發現,“政府主導”是一個關鍵詞。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被自然資源部及各省相關部門通報的有關地方政府部門違法徵地、審批以及主導推動違法占地等案例較為普遍。其中,很多情形是占地造景、建設文旅項目、非法採礦等,將永久基本農田非農化。這些地方的違法行政行為如出一轍,即在相關項目尚未取得合法資質情況下,仍上會討論、違規決策。正如相關案例中某地官員所說,“各地都是這麼做的”。可見,之前曆年的通報、整改、表態等,並未起到實質作用,有些地方甚至被督察執法人員發現“邊改邊犯、頂風違法”。
被通報問題後,不少地方“積極認錯,死不悔改”,這背後的底層邏輯是,相關地方政府比誰都清楚自己的錯誤,所以才積極表態認錯,而“頂風違法”則是因為背後的經濟利益、政績光環實在誘人,因而排除萬難也要“一錯再錯”。其中的關鍵是相關地方政府擁有這樣任性的權力,反正在自己的地盤自己說了算。
分析原因,主要是個別地方主政者政績觀“跑偏”,導致地方經濟發展陷入短視困境,正如某地政府官員所說,“一個主政者的任期往往只有數年,都想在任期內把自己力推的項目完成”。同時,不少官員存在僥倖心理,畢竟上級督察執法是隨機的、臨時的,被發現的概率不高;監督相對疲軟,相關案例中,以開會方式拍板決策不符合規定的事項,而職能部門監管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問責約束不到位,不少類似案例中,違法行政的結果多為約談責任人或有關部門、督促整改,嚴重些的也只是罰款、向個別人追責,並沒有令當事人有痛感的、強硬的製約機制。
“想都不敢想,政府竟然會主導推動違法徵地”,從網友反映看,政府主導推動違法佔用耕地,加劇基層土地管理失序,危及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和國家糧食安全,同時,還會給社會傳遞不良信號,“懂規矩卻不守規矩”,對建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以及提升百姓對政府的信任而言,都會帶來傷害。過往的經驗及教訓告訴我們,政府部門做一百件貼心事得到的好評,可能抵不過一次“不良記錄”給百姓帶來的失望。
為監督地方政府依法管地用地、維護土地管理秩序,我國從2006年起實施國家土地督察制度,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土地管理法》明確了國家土地督察制度的法律地位。相關督察執法讓一些地方曝曝光、丟丟臉,體現了國家層面對耕地保護和礦產資源管理的重視與決心,也是對近年來一些地方亂占耕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等問題的一次集中治理。期待更多地方能從中吸取教訓,讓依法行政取代“拍腦門”“一言堂”。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既要求地方政府遵循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在法治的軌道上行使各項權力,也要求在發現涉事主體出現違法行為後,能夠及時整改與問責,如此才能強化法治威嚴,讓依法行政理念深入地方政府的肌理。“政之所要,在乎民心”,百姓對政府部門的信任和支持,比金子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