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意大利漢學家麥基爾:北京文化論壇是一張很好的城市名片

2023北京文化論壇今天開幕,意大利漢學家麥基爾(Ferrero Michele)受邀參加此次北京文化論壇。他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拉丁語老師,今年是他在北京的第14年,在學校,麥基爾的拉丁語課受到學生的喜愛。作為一名漢學家,麥基爾也通過拉丁語的碑文、手稿等研究早期的中外交流歷史。麥基爾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北京文化論壇是一張很好的城市名片。同時他認為研究漢學對中國歷史和西方歷史都很重要。中國文化強調委婉含蓄,世界其他國家可以學習借鑒。

意大利漢學家麥基爾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

最難的是學習漢字

新京報:你和中國文化的初次接觸是在什麼時候?為什麼會被中國文化吸引?

麥基爾:我在意大利的時候,就已經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比如中國漢字、書法,這些和西方有很大差別,包括中國的社會關係,和西方也很不一樣。不過,事實上,在西方聽到的中國文化和來中國(親身)經歷有很大的差別。

我先在意大利學習了一段時間中文,在1996年獲得一個機會到台北進修。去台北之前我就已經很喜歡中國,因為我看了一些書,讀了一些文章,也做了一些研究。但來到中國後,你會發現有很多不同,就像你越來越瞭解一個人。即使現在已經在中國待了14年,學習中國文化20多年,我還在每天繼續學習、瞭解中國文化,因為我發現中國文化非常深奧,也非常多樣化。

新京報:你什麼時候開始學習中文?

麥基爾:我最早開始學習中文是在1996年,我在台北開始了中文學習之旅。後來,我在台北輔仁大學攻讀博士的時候,接觸到了中國哲學傳統儒家文化、中國歷史等。因此,在那裡我不僅學習了中文,還開始瞭解中國文化。今天我仍然覺得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很豐富,比如詩歌和小說,還有很多需要挖掘。

我記得那時候問老師,兩三年能否學好中文,他說二十年也不夠。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現在我仍覺得我中文水平不夠。

意大利漢學家麥基爾。受訪者供圖意大利漢學家麥基爾。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在學習語言或中國文化方面,對你來說最困難的地方在哪?

麥基爾:對我來說是中國漢字。在西方學習ABCD字母表,基本上可以根據單詞拚讀出來,不管你是否知道這個字的含義。但是漢字不一樣,我學這個漢字,但可能不知道這個字如何發音。所以對很多外國人來說,學習中文一定需要老師,因為自學很難。

我也發現,中國漢字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文字系統,即使中國各地方言不同,但是書面表達溝通沒有問題,這是中國語言的一個特色。西方雖然都用ABCD字母表,但英語、德語、意大利語的文字是不互通的,我們相互之間並不理解對方的文字。而中國文字互通,這對中國歷史發展、各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等都非常重要。

研究漢學15年,發現數百年間中國文化根基沒有變

新京報:你目前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拉丁語,對中國學生的印像是什麼?

麥基爾:2009年,我來到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拉丁語。之前北京外國語大學與羅馬一個私立大學設立了一個交流項目,培養中國學生學習拉丁語。那時候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張西平教授主要研究16世紀、17世紀的漢學內容,其中很多是拉丁語資料,他們想要培養更多學生來研究這些漢學內容。到了2008年,北外想要招聘一名拉丁語老師,機緣巧合我得到了這個機會,就來到了北京。

我覺得所有在中國教書的老師,特別是在大學,他們會發現中國學生特別優秀。來到北外我發現這些學生特別有語言天賦。可能每一個大學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北外的語言學古般身就很厲害。因為我教的是拉丁語,我發現這些同學對外語接受程度很高,而且學習外語非常刻苦,一個學期往往在一門外語上就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一個老師來說,這感覺很好,因為會覺得辛苦備課是有成果的。

麥基爾與學生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麥基爾與學生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你已經在北京待了14年,不僅教書,也研究漢學領域,你如何利用拉丁語研究中外交流歷史?為何選擇北京進行漢學研究?

麥基爾:研究漢學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件新鮮的事情,因為當時在意大利,我在大學里主要學習拉丁語和希臘語這些古代的語言。來中國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用拉丁語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獻資料。

這裏要感謝張西平教授讓我瞭解到這部分。當時他找到一大堆文獻資料,這些資料現在仍然存放在歐洲的一些圖書館里,比如羅馬、巴黎、倫敦、馬德里等。這裡面有17世紀的歐洲漢學家、傳教士從中國帶回去的手稿,有的就是很簡單的信件,他們用拉丁語介紹中國語言、中國地理學、中國醫學、中國歷史以及中國哲學等。16世紀、17世紀的歐洲,拉丁語是一門很普通的語言,跟現代英文一樣。而我發現,1590年第一次有人開始用拉丁語翻譯《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

目前我的其中一個工作就是研究翻譯1590年這些漢學家撰寫的拉丁語手稿,我做這個已經15年了,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大的研究領域,因為這些手稿一直沒有人翻譯。而1900年以後就沒有新的用拉丁語寫的東西了,因為之後拉丁語就很少有人用了。

漢學是一門外國人用自己的語言研究或學習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學科,這其中有英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是其中一部分。我覺得研究漢學對中國歷史很重要,對西方歷史也很重要。

比如,我看到數百年間很多東西沒有改變。1590年的手稿中,歐洲漢學家講到關於中國人吃飯的時候用筷子,中國人需要從孩童時期就開始學習寫字,中國人特別孝敬父母和尊敬長輩這種家庭倫理關係。你會發現在2023年這些仍然一樣,這很有意思。過去那麼久,中國傳統文化仍然沒有變,我覺得這是中國文化的根基。

張西平教授也特別鼓勵他的學生繼續研究漢學中拉丁語的這一部分,現在其中一些學生也成為了研究這方面的老師。

麥基爾參加學生的畢業典禮。受訪者供圖麥基爾參加學生的畢業典禮。受訪者供圖

北京文化論壇是一張很好的城市名片

新京報:你最喜歡北京文化的哪一部分?

麥基爾: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了,我現在很喜歡閑暇時逛逛公園,年輕時喜歡爬山,嚮往親近自然。現在我用兩三個小時逛個公園就感覺很滿足了。北京這座城市,到處都有美麗的公園,比如圓明園,幾個小時都逛不完,走進去就像進入大自然。逛公園也不必擔心有危險,晚上11點我仍然可以行走在城市里,很安全。如果在米蘭或者羅馬,我會害怕。

我也很喜歡坐地鐵去稍遠的地方,尤其喜歡騎共享單車往返於家和學校。剛來到北京時,我對北京地鐵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地鐵每兩分鐘就有一班,可以到達任何角落,同時地鐵里還非常幹淨、舒適。這個感覺是非常好的。

新京報:你覺得中國文化現在對世界有哪些影響,中西方文化之間有哪些互動?

麥基爾:中國文化有一個特色,就是求同存異,因為在中國文化里比較喜歡委婉表達。我覺得這種文化對世界有幫助,可以避免一些衝突。世界大國在交流合作中,一些交流方式過於直接或者強硬,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而中國的文化強調委婉含蓄,不直接正面衝突,我覺得世界其他國家可以學習借鑒。

新京報:你這次參加2023北京文化論壇,有何感受?

麥基爾:我之前參加過很多文化交流論壇,但北京文化論壇讓我很感興趣,因為他們邀請了很多業內大咖,演講題目也很有意思。比如從歷史角度看北京文化發展,如何保護、發揚北京文化遺產等,十分豐富。2023北京文化論壇的舉辦對於北京這座城市來說是一張很好的名片,讓世界更好地瞭解北京。而對中國文化來說,北京在發揚文化方面又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讓其他城市也可以跟著這個榜樣來學習。

新京報記者 姚遠

編輯 張磊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