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通”子女在港上學不用愁

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 藍

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搶人才,其中“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持有人的子女可獲資助就讀公營及直資學校,與本地生待遇相同。

據香港《星島日報》14日報導,香港教育局更新非本地兒童入讀公立學校的程序和條件,列明多項人才入境計劃(包括去年底推出的“高才通”、吸納科研人才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等)獲批申請人的子女或受養人可入讀公營學校,即官立、津貼及按額津貼學校;也可入讀直資學校,並可獲得政府津貼,與本地生待遇相同。所謂官立學校,是指由香港特區政府開辦的學校;津貼學校指的是“補助學校”,還有少量“按額津貼中學”,即特區政府依照學生人數發放資助,資助學校一般由社會及宗教團體主辦。“直資學校”與資助學校一樣,是由香港政府撥款提供按符合資格學生人數的資助,但擁有比公立學校及資助學校更高的自主性,可以製定課程、收費及招生準則。

香港立法會議員郭玲麗14日表示,樂見政府推出該措施,為“高才通”持有人的子女帶來便利的安排,更容易吸引人才來港發展及定居。學界普遍表示歡迎,認為該計劃除了有助於緩解招生壓力,也可以為香港積累年輕人才。直資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稱,今年年初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後,包括“高才通”等人才入境計劃申請人子女報讀申請有所回升,“香港文憑考試的國際認可度高,且內地大學也承認香港文憑考試成績”。他認為,部分直資學校在文憑考試以外提供其他國際課程是其優勢之一,加上提供海外交流機會,可滿足家長為子女開拓視野的期望。陳狄安坦言,內地來港的學生中文和數學程度較高,不過英文方面可能不及本港學生,但直資學校課程彈性較大、資源較多,有助於照顧學習差異。

津貼中學近期也接到不少“高才通”持有人子女的入學申請。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透露,申請數量自7月起逐漸增多,“我跟部分申請人見過面,他們很有禮貌,而且是有備而來。他們清楚香港的情況和要求,有些已經報讀了廣東話班或英文班”。她說,津貼學校免學費,學校能照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要。

除了公營學校外,國際學校也是“高才通”人士子女的升學選擇。英基學校協會(全港規模最大的國際學校機構)早前宣佈,會安排“高才通”持有人子女優先面試。

香港“高才通”適合兩類人申請:一是年收入達250萬港元或以上的高收入人群;二是本科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且具備一定工作經驗的高學曆人才。目前,符合全球百強名校榜單的內地高校共有9所,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截至7月底,已有3萬多宗“高才通”申請獲批。有評論稱,有人曾經抹黑國安法實施後香港失去了對人才的吸引力。但事實證明,這些說法根本站不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