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征:起用年輕演員講中國故事,北京人藝到了「更替的時代」

與馮遠征的採訪選在曹禺劇場進行,這是一座剛剛落成兩年的新劇場,和有著近70年歷史的首都劇場同時矗立在北京人藝的大院里。一老一新,兩座代表性建築,象徵著北京人藝的「守正」與「創新」。

今年北京文化論壇期間,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接受了新京報記者採訪。他談到,71歲的北京人藝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再過三年,人藝「85班」就要全退「乾淨」了。作為院長,上任以來,馮遠征大膽起用新人,讓年輕演員逐漸走到舞台中央。面對爭議,他表示自己願意給年青人「頂雷」。

作為曾經的年青人,馮遠征深感當下的年輕演員正經歷著比他們那時更為深刻、劇烈的變化——看戲的人、演戲的人都變了。但他也堅定地認為,對北京人藝來說,「這不是危急的時刻,而是更替的時代」。

2023北京文化論壇期間,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知道影片」截圖2023北京文化論壇期間,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知道影片」截圖

「大戲看北京,需要有更多留得住的精品力作」

新京報:今年的北京文化論壇,你帶來了哪些觀點?

馮遠征:北京人藝是北京的一張文化名片,我最關注的是如何打造反映當今北京城市變化、人民生活變化的文藝作品,做好當代藝術作品的生產。

「大戲看北京」,需要有更多精品大戲,特別是留得住的精品。這幾年我們做了很多嘗試,但是如何創作出讓觀眾願意反復走進劇場去觀看的、能夠傳世的精品力作,仍然需要深入探討,這需要時間。

我們劇院的《茶館》演了60多年,如今依然是一票難求。我們應該思考,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留到今天,不光是因為有一代一代藝術家接續完成,更重要的是,在作品誕生之時就已經具有經典性。

2019年2月22日,北京人藝《茶館》進行綵排。圖/視覺中國

「用中國式敘事讓國際觀眾看到中國的美」

新京報:你參與了文藝精品與中國敘事主題平行論壇,怎麼理解「中國敘事」?

馮遠征:中國敘事里有我們的語境、我們的傳統,有我們的歷史文化和傳承。今天的人們看到幾千年前的文字還能懂得其中的意思,這是因為字形雖然改變,但它的根是不變的,這讓中國文化傳承到今天仍然「不走樣」。戲劇里的中國敘事也是一樣,要讓國際觀眾看了我們的作品之後能感受到獨特的中國風格。

幾年前,我們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演出話劇《知己》,結束後就有國際友人找到導演,說這是他看過的世界上最美的話劇。東方色彩的服裝、舞台設計和戲曲的表現形式,都讓外國觀眾非常震撼。1986年,我的德國教授來中國,看了崑曲表演後很驚訝。他說,沒想到中國有這麼好、這麼美的表演。他執意要去認識那個(崑曲)老師,還去學習崑曲。

這樣的故事讓我意識到,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被外國人接受,並且能夠被他們喜歡,其實是因為我們有足夠的底蘊。我們要思考如何去講好中國故事,用中國式的敘事方法,讓國際觀眾看到中國的美。

「不能讓‘90後’老看一些老古董似的表演」

新京報:文藝精品在傳承的同時,應該如何把握時代變化,講好這個時代的中國故事?

馮遠征:今年年初,人藝排演了《正紅旗下》,一聽就是京味兒戲,是老舍先生特別老的一個故事。但是我們運用了新的表現形式,不像北京人藝傳統的劇目——開幕是一個四合院、一條胡同,而是把舞台設計成北京的房頂的感覺。很多觀眾對這個戲的舞美設計感到非常新鮮。我們也有講現代故事的作品,比如近幾年排的《玩家》,表現的就是現在北京人的生活。

所以,怎麼講好這個時代的中國故事?首先要做的就是守正創新。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和北京人藝的傳統,一定要傳承下去。比如,人藝的演劇學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早期的《蔡文姬》《虎符》都運用了中國傳統戲曲的東西。再比如,人藝的敘事方式是中國式的,台詞沒有話劇腔,是非常生活化的語言,這就特別貼近我們人民的審美和欣賞習慣。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嘗試借助科技的力量。北京人藝現在的主流觀眾群體已經是「90後」了,我們不能讓「90後」老看一些老古董似的表演。

2022年6月11日,北京,「向戲劇致敬——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週年紀念演出」在曹禺劇場上演,多位演員獻上精彩表演。圖/視覺中國

「人藝新老交替不是‘一刀切’的斷代」

新京報:上任後,你大膽起用了很多年輕演員,會不會擔心爭議?

馮遠征:爭議一定是有的。1999年,我們這一代接《茶館》的時候戰戰兢兢,演完以後一片罵聲,很多觀眾會覺得你不是於是之,你不是藍天野,你們演得一點兒都不對。我們用了5年時間才被觀眾接納,才讓觀眾覺得好像演得還行,到今天一票難求,這是需要經歷的過程。

今年到明年,我們的演員、舞美等一線工作人員有20多個要退休的,人藝「85班」再過三年大概就全退「乾淨」了。到年青人該走到舞台中央的時候了,但是必須忍受一段陣痛。我們老演員不能撐到老態龍鍾的時候再讓位,新老交替不是「一刀切」的斷代,我希望是穿插著來。

其實現在的年輕演員比起我們那時候要強很多、聰明很多,我們不要老用一些俯視的眼光去看年青人。今年,我們通過藝術考核孵化出了《哈姆雷特》《趙氏孤兒》兩部作品,非常精彩,考核老師是站起來鼓掌的。但是,作品到了觀眾當中,觀眾接不接受,年輕演員仍然要經歷考驗。我願意承擔責任,給他們「頂雷」,因為我必須起用他們。

現在,劇院里年紀大的演員叫我遠征,稍微比我小點兒的叫遠征哥。我也跟同事們說,該叫我名字就叫我名字,叫遠征老師,不許叫院長,不許站起來鞠躬。拉近距離,我才敢說你,你才敢跟我提問題。人藝是嚴肅的創作環境,但我希望它也是寬鬆的創作環境,好的表演就是這樣探討出來的。

「人藝到了關鍵的時候,總有人站出來說‘我在’」

新京報:「臨危受命」,上任一年多以來,感受如何?

馮遠征:手忙腳亂(笑),也不全是,是有點兒沒有心理準備。說實話當時是有一點點放鬆的狀態,反正(去)年底該退休了。但是事情突然發生,劇院決定讓我接下這個「活兒」。

其實那個時候有點兒難,過去我只管我負責的那一部分就可以,突然需要我總攬、要我做決定的時候,有點兒不知道怎麼辦。

後來我想,70週年已經過去了。今年是人藝的71週年,開年演什麼戲?選來選去,突然就想到了老舍。因為我們的開院大戲是老舍的《龍鬚溝》,71週年我們還從老舍開始。《正紅旗下》是當時我們唯一沒有演過的老舍的戲。

2023年1月5日,北京,馮遠征、濮存昕和楊立新等出席話劇《正紅旗下》媒體見面會。圖/IC photo

那時候我每天都在給演員打電話,我給濮哥(濮存昕)打電話,說想請他演戲,他問什麼戲?我說《正紅旗下》。他問演誰?我說演老舍先生。「沒問題。」我給楊立新老師打電話,我說戲不多,大概就兩場戲。他說,遠征你不要說了,「義不容辭」。

那一瞬間我特別感動,覺得人藝到了關鍵的時候,總有人站出來支持你,總有人站出來說,「我在」。

新京報記者 薑慧梓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