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陂抗擊颱風攻堅戰:驚心動魄的五天五夜
來源:南方+
9月14日,颱風「海葵」的殘渦影響尚未完全消除,弱冷空氣又接力襲粵。氣象部門統計顯示,廣東創下歷史上9月最強降雨紀錄。
最強9月雨,也是史上最嚴峻的考驗。
迎擊狂風暴雨「車輪戰」,廣東如何堅守營盤,守得雲開見月明?
一鎮之防可觀全局。
梅州大埔高陂鎮,梅江、汀江幹流、梅潭河三江在其上遊彙成韓江,疊加當地地勢低、無護江堤等多重因素,曆來飽受洪澇災害之苦,是全省防洪重點鎮。
「蘇拉」「海葵」接踵而至,雙颱風帶來持久暴雨,讓韓江迎來今年以來最大的洪峰,也讓高陂鎮深陷淹沒之險,一度危如累卵。
大考之下,從最壞處準備,向最好處努力,一場上下聯動、全體動員、由點及面的防禦硬仗就此打響。
「蘇拉」剛走「海葵」即來,省市縣鎮嚴陣以待
9月3日,沿廣東海岸一路向西肆虐的最強颱風「蘇拉」剛剛離粵,颱風「海葵」又攜充沛的雨量向廣東襲來。
「受颱風‘海葵’影響,未來幾天,梅州將有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過程面雨量80-120毫米,局部200-250毫米,最大小時雨強40-60毫米。」3日,這一氣象信息向梅州市民廣泛播報。
當天下午3點半,當「海葵」以強颱風級(15級)登陸台灣時,其外圍風雨圈已經影響到了梅州。颱風路徑預測顯示,「海葵」極大可能在粵東再次登陸,將給梅州地區帶來大量降水。
此時的韓江上遊,受到颱風「蘇拉」外圍螺旋雲系影響,已經歷了一場大雨,水位明顯上升,土壤含水量很高,對下遊威脅極大。
數日之內兩場硬仗,令省市縣上下都不敢掉以輕心。
「這次要轉移嗎?」看到手機推送的氣象消息,高陂鎮居民、癱瘓多年的老人肖捷能趕忙聯繫鎮黨政辦幹部。因為高陂的特殊,他已經歷過多次「水浸屋」。
「別擔心,做好準備,需要轉移我們一定會安排好。」黨政辦的工作人員回覆說。
在20個小時前,也就是9月2日下午5點,國家防總針對廣東啟動防汛防颱風三級應急響應,連續調度防汛工作。
其後,省委、省政府接連作出部署安排,省防總進行多輪會商研判和指揮調度,並召開影片會議,進一步跟蹤研判部署、做好防禦準備。同時,省防總派成員單位副廳職領導帶隊的工作組,深入包括梅州在內的各地市進行檢查督導。
3日當晚,梅州啟動防風防汛四級應急響應。高陂鎮所在的大埔縣旋即發出暴雨黃色預警信號。梅州三防部門組織省水文局梅州水文分局、市水務局、市氣象局對颱風影響、梅州降雨分佈、韓江流域水庫蓄水、河道水情進行全面分析研判,並對高陂等重點鎮的防禦形勢進行重點分析和提前安排。
此時此刻,縣上、鎮里也做了先期準備:騰空校舍、球場館等作為轉移群眾安置點,籌備生活救援物資保障搶險救災和群眾安置,安排消防救援力量準備迎戰……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
高陂鎮鎮長張潘琪介紹,鎮實驗小學被安排為主要安置點,並啟用另一所小學作為備用點,用以接納轉移群眾。「每個教室提前準備好床、床單等用品,儲備數百個帳篷以備不時之需;提前與附近商超簽訂合作,按照用多少付多少的原則採購乾淨飲用水。」
至此,從省市到縣鎮,已「全副武裝」嚴陣以待。
三大水庫預泄34個小時,「調肚量」騰出8.5個西湖
還是9月3日晚,省水文局梅州水文分局總工程師江平盯著屏幕中實時顯示的天氣雷達回波圖,眉頭緊皺。
這位剛剛迎擊完「蘇拉」的一線總工,無縫銜接地開始迎戰「海葵」。
「我們根據前期降雨和土壤含水分析預測,認為氣象預報暴雨區域與前期降雨較多的梅潭河等河流高度重合,發生洪水的可能性很大。」
整夜的追蹤分析後,江平於4日上午9點發出梅潭河等河流水情風險預警,提醒韓江上遊有關水庫提前做好調度。
接到江平緊急來電的梅州市水務局水旱災害防禦調度高高長溫文軍此時發現,韓江上遊關鍵水利工程——雙溪水庫、高陂水利樞紐、長潭水庫,水位都處於高線,其中高陂水利樞紐水位已高達37.86米,距汛期限制水位(38.0米)僅有0.14米。
這個數字讓溫文軍心裡不由一驚:要是洪水這時奔來,來不及下泄的水庫,幾乎無防可守。
韓江防洪之難,要害在三河壩。韓江支流梅江、汀江以及汀江的重要支流梅潭河在這裏交彙,一旦三江同時發生洪水,韓江下遊將不堪設想。
要管住這三股洪流,水庫是重要盾牌:其中雙溪水庫控扼梅潭河,長潭水庫位於梅江重要支流石窟河。最為關鍵的則是位於韓江幹流的高陂水利樞紐,其在高陂鎮上遊約5公里處,大壩水位和出庫流量直接關乎全鎮安危。
「提前預泄刻不容緩!」4日上午10點,在接到水情預警僅1小時後,梅州市水務局立刻組織大埔縣水務局發出迎戰「海葵」第一道調度令:梅潭河雙溪水庫立即組織預泄,騰出庫容。
此後,一道道調令密集「飛」向韓江上遊的水庫群——
到9月5日晚8點,僅用34個小時,雙溪水庫、高陂水利樞紐、長潭水庫分別降低水位6.52米、2.1米、1.68米,累計騰出庫容約1.2億立方米,相當於8.5個杭州西湖蓄水量。
至此,韓江上遊三大水利樞紐工程,已調好「肚量」準備應戰。
省三防辦一晚三次調度梅州,水文測量逆洪而上
5日清晨,隨著「海葵」接連登陸福建東山和潮州饒平,攻防戰開始打響。
以強熱帶風暴級登陸的「海葵」看似能量不強,卻因「列車效應」裹挾著勢大又綿長的暴雨。
省氣象台預判認為,由於殘留渦旋,「海葵」帶來的降雨時間長、累積雨量大,具有一定的極端性。5日中午12點,廣東將防風三級應急響應調整為防汛四級應急響應,將防禦重點由防風快速切換至防汛。
隨著時間推移,緩慢移動的「海葵」開始逐漸顯示出威力。從6日下午1點開始的24小時內:梅州全市累計面平均降雨量為98.4毫米,其中降雨量最大的站點達277毫米,超50年一遇!
到了6日晚,韓江上遊的福建漳州地區也普降大雨,這牽動下遊梅州大埔等地的防洪形勢愈發嚴峻。
在這個晚上,省三防辦三次影片調度梅州;與此同時,在省水利廳的調度指揮中心,省水利廳連夜與省水文局、韓江流域管理局、梅州市水務局進行緊急會商,研判韓江下遊防汛態勢。
防洪決斷進入關鍵時刻,但這時候需要精準的雨情水情數據。
夜色之下,省水文局梅州水文分局水文情報預報中心工程師彭爵宜和同事們前往韓江三河壩等重要斷面,目的只有一個:通過實時監測,拿到一手的水量、水速等水文數據,及時校正預測誤差。
一夜暴雨如注,此時的三河壩已是江面波濤洶湧、江底暗流湧動,船隻和設備隨時都有可能被大水衝走,彭爵宜和同事們卻頂著風雨,逆流而上。
在湧浪之中,測量船向江心駛去:一人負責掌舵,及時避讓水面上的樹木、竹頭等漂浮物;一人負責保護搭載監測設備的三體船,避免撞船或捲入漩渦;一人負責監測船載走航式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確保儀器正常工作、數據采樣精準。
在430餘米寬的江面上,測量船往返數個來回,並每隔4小時下水監測一次。
爭分奪秒捕捉到的水文數據,讓焦灼的研判有了更明確的結果:「韓江發生編號洪水的可能性很大!高陂鎮告急!」
發生編號洪水,意味著韓江下遊危急,對於高陂鎮而言則更為致命。
位於韓江幹流三河壩下遊約30公里處,高陂地勢低、無護江堤,使之成為最危地帶。每逢龍舟水、颱風季,都會遭受洪水襲擾。
為保韓江下遊不失、高陂不失,從7日淩晨起,省市縣開始實施梅潭河、汀江幹流和梅江綜合調度。
一場與洪水的「生死較量」拉開最為緊張的大幕。
首先告急的是梅潭河。
「梅潭河將發生超警戒洪水!請立即安排雙溪水庫加大預泄量!」7日零點剛過,大埔縣水務局局長官營生接到調度通知,決定把雙溪水庫的出庫流量從800立方米每秒逐步加大至1500立方米每秒。
「雙溪水庫一旦加大出庫水量,洪水30分鐘到楓朗鎮、1.5個小時到百侯鎮、4小時到縣區。」此後,官營生與同事們根據上遊來水開始動態調節水庫下泄量,在保證下遊不被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時間窗口行洪。
事後來看,這一決斷至關重要,先行而至的梅潭河洪水被提前下泄,為此後與梅江洪水錯峰騰出了庫容。在梅江洪峰發生前的10小時,雙溪水庫排出了足足4500萬立方米洪量,這相當於深圳水庫的庫容。
首次啟用轉移預案,4608人應轉盡轉一個不漏
但事態並未給人以喘息之機。9月7日一早,梅江上遊五華琴江也開始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同一時段,汀江支流上遊永定河(福建省境內)、漳溪河也普降大到暴雨。
形勢更趨緊張:同時生成的梅江與汀江洪水具有疊加增高的風險,加上此前梅潭河的洪水,高陂鎮面臨的三江洪水有彙流聚勢的可能!
上午10點30分,三河壩站最新水情預報傳來:韓江幹流洪峰將於下午4點出現,流量將達到6500立方米每秒,超警戒水位1.5米!
此刻,全省的資源力量不斷向高陂鎮彙集:省水利廳主要負責同誌帶隊趕到韓江高陂水利樞紐靠前指揮;梅州市礦山救護隊25名隊員緊急接到命令,從蕉嶺縣出發前往大埔縣備勤;大埔縣消防救援大隊高陂等前置執勤點組織隊員對河段水位、低窪地帶進行實時監測巡查,並疏散周邊群眾。
中午12點,高陂水利樞紐出庫流量逼近4800立方米每秒,即將達到下遊最大承受量。
中午12點25分,省三防辦緊急連線省水利廳,專題研判高陂鎮水情並調度指揮工作。
僅在15分鐘後,三河壩站又傳來新的水情預報:中午12點的水位已達41.43米,預計晚上10點將現44.5米水位,超警戒水位2.5米,流量7300立方米每秒。
這是一個可怕的預測數值,韓江進行洪水編號的標準是三河壩站水位達到警戒水位(42.00米,凍結基面)或流量達到4800立方米每秒,而預測洪峰流量是編號流量的1.5倍多。
高陂鎮被淹將是大概率事件,已經危在旦夕!
一旦岸防失守,高陂鎮老城區預計五分之四面積將被淹,低窪處將受淹2.5米左右,這直接威脅到4000多名群眾的生命安全,以及700多間商舖的正常生產經營。
人命關天,人員轉移刻不容緩。
下午1點左右,高陂鎮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執行應急撤離預案。1點30分,要求居民撤離的通知發出,這是高陂鎮首次啟動撤離轉移應急預案。
立足全鎮被淹這一最不利設想,撤離範圍按照水位44.5米、流量7300立方米每秒來確定:包括老城區福地街、柴行街、市場街等13條街,需轉移群眾1874戶、4608人,其中老人、小孩、孕婦、殘障人士等重點人群74人。
「洪水要來了,請大家聽從指揮,有序轉移撤離!」撤離警報拉響後,固定大喇叭、流動小喇叭隆隆作響,迅速傳遍老城區的大街小巷。
基於高陂鎮易受淹的現實,當地於去年整理了一份非常關鍵的老城區易受淹群眾名冊,並持續動態更新,名單精確到每戶,包括具體住址、家裡幾口人、聯繫電話多少、轉移時是投靠親友還是需要前往安置點、家裡有沒有需要重點照護的人群,以及對應防汛責任人的姓名、電話等等。
這份關鍵名單在關鍵時刻發揮了大作用。對著這份名冊,高陂鎮村黨員幹部和社區網格員全員發動,迅速下沉一線,挨家挨戶組織群眾撤離。
然而,群眾轉移工作比想像中難做,大部分群眾理解、主動配合,但也有部分群眾不理解、不願撤。
「洪水可能要來了,阿叔快撤吧!」下午4點左右,前來勸導群眾撤離的高陂鎮副鎮長溫建昌和鎮幹部圍在黃叔面前。對方坐在搖椅上,絲毫沒有起身的跡象。
場面一度陷入僵局。
「洪水不是還沒到嗎?我不撤。」當地每年幾乎都會「水浸街」,黃叔與不少群眾一樣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防洪「理念」:「一樓被淹就搬到二樓,二樓被淹就搬到三樓……」
此時此刻,形勢更猛的洪水正在奔襲而來:下午4點20分,梅江洪水黃色預警發佈,成為今年梅州發佈的第一個洪水黃色預警。10分鐘後,三河壩站再度傳來水情預測:韓江幹流洪峰將於9月8日淩晨2點出現,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超警戒水位1.5米。
溫建昌心裡更急了,邊拉著黃叔邊勸說,「再不撤就來不及了!」「放心吧,安置點有各種保障,有需求隨時可以提」「街上有人巡查,不用擔心家裡情況」……
經過耐性勸說,黃叔終於轉頭收拾行李趕往安置點。
到傍晚,轉移群眾基本撤離。隨後是更加費時的確認工作。
「敲一次,沒人應,就再敲一次。還是沒人應,再繼續敲,直到確認屋裡沒人後才能離開。」高陂鎮救援轉移組組長、鎮人大主席吳千捷帶著村幹部、消防、公安幹警等組成的應急救援隊按照網格分工,分為5個小組逐戶排查,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最終,4608名易受淹群眾全部被提前安全轉移。當天跑遍13條街道的張潘琪,總計走了快3萬步。
極限調度,洪水與臨江馬路齊平17個小時
在人員緊張轉移的同時,為了保住高陂鎮,各級應急和水利部門繼續爭分奪秒開展調度,力爭最好的結果。
從7日下午起到當天深夜,省防總、省三防辦在省應急指揮中心持續跟蹤調度高陂鎮險情。這一夜,梅州市應急管理局燈火通明。
調度令密集發出,防禦「組合拳」頻頻揮出:
針對北面之敵——來自汀江幹流的洪水,國家及省多部門聯合調度位於汀江上遊的福建棉花灘水庫「零出庫」,大埔縣調度汀江青溪水庫削減出庫流量超600立方米每秒。
針對西面之敵——來自梅江的洪水,充分利用上遊大中型水庫進行攔洪。長潭水庫逐步將出庫流量控制在12立方米每秒以內、最大削減洪峰流量200立方米每秒。
針對東面之敵——來自梅潭河的洪水,由於此前已下泄一大部分,為減輕對三河壩的壓力,雙溪水庫逐步削減至150立方米每秒。
而在韓江幹流,韓江高陂水利樞紐通過騰出庫容6680萬立方米,降低壩前水位5.29米。
通過一系列河庫精準聯排聯調,來自三大方向的洪水在複雜的水網中通過時空交錯,一步步被疏解,這使得韓江幹流洪峰流量削減了2000立方米每秒,被控制在編號洪水以下。
儘管高陂鎮的洪峰水位因此被降低1.8米,但在最緊要之時,洪水已經與臨江的馬路齊平,並在此後持續了整整17個小時。
在八字碼頭——整個高陂地勢最低窪的地方,附近執守的防汛人員一刻不敢放鬆,保持密切監視,各項風險隱患排查工作持續到天明。
直至8日上午10點,三河壩站的洪峰終於過境,最終維持在41.81米,未超警戒水位。
「3100、3000、2780……」8日下午,連續奮戰多天的高陂鎮黨委書記劉堅城仍忍著疲憊,時刻關注著高陂水利樞紐的出庫流量。當洪水逐步消退,出庫流量穩定下降,他終於鬆了口氣。
自始至終,洪水都沒有越過高陂鎮的岸線。
從9月3日到9月8日,曆時五天五夜,這場高陂鎮保衛戰終於告一段落。
韓江恢復波瀾不驚,高陂重歸歲月靜好
洪水退去,韓江恢復波瀾不驚,高陂依然歲月靜好。
9月8日上午,返回高陂鎮老城區店舖的黃叔感到特別驚訝:一般強降雨時都要被淹的一樓,這次竟然一滴水都沒有進。村民餘利娜離開安置點推開家門時也長舒了一口氣,家裡一切安好,沒有被水泡過的痕跡。
而「滴水未浸」的背後,是全省三防戰線與「海葵」的「鬥智鬥勇」,是各級各地樹立極限思維、底線思維,對人民群眾的用心用情。
9月13日,省防總發出通報,「海葵」的強降雨基本結束。但氣象部門提示,「海葵」殘渦還未走遠,弱冷空氣再攜雨水來襲,廣東局部仍有持續暴雨,同時伴有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風險。
戰鬥不會停止,新一場硬仗也許是明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始終不改的堅持與底色。
歲月靜好之下,其實驚心動魄。
[文字]南方+記者 祁雷 李赫 徐林 陳澤銘 駱驍驊
[攝影]南方+記者 張令 李永智
[剪輯]南方+記者 何誌豪
[統籌]黃燦 王溪勇 徐林 陳戈 王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