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三部曲》導演烏爾善:沉澱下來,做一個跨越時空的故事

9月15日,2023年北京文化論壇「文明互鑒:相互尊重與合作發展」在京舉辦。當日下午,烏爾善在論壇期間接受了新京報記者採訪,向記者分享了他在北京做電影的感受。

「《封神三部曲》電影創作團隊來自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但主創人員大多生活在北京。我們在北京構思故事、討論技術,最終將這個故事呈現在大家面前。」烏爾善說,北京是一個文化多元且很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在這座城市生活,可以沉下心思考,也可以有面向世界的眼界。

9月15日,北京國際飯店,烏爾善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新京報記者 趙亞楠 攝9月15日,北京國際飯店,烏爾善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新京報記者 趙亞楠 攝

用電影講故事,需要從傳統文化汲取營養

今年7月20日,烏爾善執導的電影《封神第一部》全國上映,很快引起熱議。

9月14日《封神第一部》在新西蘭和澳洲院線上線,開啟全球化放映進程。截至9月15日,國內上映已累計票房25.85億元,位列中國電影票房榜第24名。烏爾善說,從海外影院的現場反響看,很多外國人喜歡這個電影的故事。

談到《封神第一部》走紅網絡,烏爾善說,神話故事是每個中國人從小就接觸的,並且每個故事都有一個吸引人的點;作為創作者,需要把傳統故事研究透,並從故事文本里提煉、整理出符合當代人喜歡的東西,創作者再將自己對生活的思考注入作品里,並用現代的技術表達出來,這就是《封神三部曲》創作的路徑了。

他說,中國傳統文化里有大量經典的故事,民族傳統藝術里有很多具有美學價值的技藝和作品。這些都需要現代人去挖掘、學習。「《封神三部曲》團隊的努力就是,讓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中國電影,給世界觀眾帶來新的體驗。」

讓故事有魅力,找到人類文明共性

「我自己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和過去的歷史相關,和身處的整個世界相關。在創作中,我們特別希望作品不僅有歷史的風貌,還有現代化的元素;而且作品能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習慣的人所看懂。」在提及創作的初衷時,烏爾善如是說。

他說,一件作品倘能經得住時間和空間的考驗,需要創作者具備歷史眼界,找到人類文明的共性,「創作者需要對歷史感興趣,但要理解人類當代文明的發展。只有作品夠豐富,才能留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被更多人所認可。」

他舉例說,《封神三部曲》故事取材於中國民間,而整個電影創作團隊來自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並且在視覺效果呈現國際先進技術。烏爾善說,在電影製作中,他發現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文明,但這些文明有顯而易見的共通部分,「比如,人人都有一個共識,就是應該堅守正義、善良和愛。」

「不只電影,我們的現實生活環境,也是國際化產物。我們用的電影技術和設備,不是單一國家完成的。生活在不同國家的人,因為彼此交流,共同走向現代。」他說。

在北京,感受文明互鑒

烏爾善透露,他目前在籌備將「鄭和下西洋」題材用於影視創作中。「那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歷史。想想看,在600年前,一群古代人乘坐150米長的木船,漂洋過海萬里,去了很多國家,和不同膚色、語言的人交流。這樣的一個事情,發生在古代是不可思議的。」

「像‘鄭和下西洋’一樣,古人做的很多事情是很了不起的。在北京,像故宮、長城,這些人類瑰寶建築,現在看來也很有意思。」烏爾善說,他平時很喜歡在北京的古建築里走走,沉澱下自己的思緒,有時候會在能工巧匠的建築細節中找到一些靈感。

「我少年時候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讀書,那個學校就在一座美術館旁邊。也就是在那座學校里,我知道了諸如鄭和下西洋這樣的傳統故事。北京又有很多文化展覽,生活了很多對文化很有理解的人,這樣傳統和現代文化相交融的環境,有助於人從小的文化審美培養。」烏爾善說。

除了北京古建築,烏爾善說,他也經常去798藝術區等現代化場所,去瞭解當代的前沿文化發展,「在北京生活了四十餘年,這座城市本身是面向世界的,所以不乏行業優秀人才。我們團隊現在做電影,還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學習古今中外的文化和世界電影技術,完成一個經受得住時空考驗的故事。」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趙亞楠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