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進校園遭抵製,安全和營養的疑慮如何消除?丨九派時評

文/雨田布衣

近日,網絡上有影片稱,某學校給學生們吃的飯菜都是預製菜,每份飯菜都剩下很多。該事件引發廣泛熱議,「如何看待預製菜進校園」等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榜。網民的擔憂主要集中在預製菜是否營養充分以及是否能長期食用等方面。

預製菜作為一種新興的餐飲模式,近三年來市場規模穩步增長,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預製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預計2023年將達5100億元,2026年將升至萬億元級別。

目前預製菜行業下遊最大的需求來自餐飲企業,佔比達80%。小吃快餐店、鄉廚、團餐食堂等是預製菜應用的主要場景。隨著鎖鮮技術、冷鏈技術的發展,部分高端餐飲、酒店宴席也開始頻繁使用預製菜。

作為新的餐飲模式,只要滿足食品生產的法律法規,預製菜產品當然可以參與市場競爭,在社會檢驗中不斷提升品質、完善服務。不過,在當前仍面臨爭議的情況下,為了保障學生們吃得好、吃得健康又營養,同時讓家長們放心、滿意,預製菜也不宜匆忙進校園。

畢竟,吃到學生嘴裡的餐品究竟如何,不能無人在意。事實上,除了集中配餐,有條件的學校自辦食堂仍是一個優先選項。向師生提供新鮮的菜品,雖然管理壓力和風險成本更高一些,卻是經過時間檢驗的好辦法。如果食堂辦得好,也能顯著提升學校的美譽度,甚至成為辦學競爭的「金字招牌」。

家長抵製學校使用預製菜,歸根到底還是對食品安全問題存疑。因此大力發展預製菜的同時,仍需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生產標準、把關菜品質量,從源頭上保障預製菜產品的安全,方能消除家長的牴觸情緒。

另外,預製菜餚也需要持續加強技術創新,充分進行產學研合作,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對於中式預製菜來說,標準化是立足點,營養升級升級石發亮點,產品質量是核心競爭力,加工技術和設備的革新則是創新的原動力。

【來源:九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