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大學生不愛上課”,該怪大學生嗎?

“大學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但不一定在課堂上。”

這個說法來自一名大學生。近年來,大學生不愛上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朱富海發現,除了不愛上課,學生們也表現出沉默和被動,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願意被點名發表看法。

“大學生不愛上課”可能是一個事實。就比如根據暨南大學一個教授的觀察,不點名的課堂,出勤率可能不到50%。而來上課的學生,也大多沉迷於手中的電子產品,認真聽課的寥寥無幾。根據朱富海教授的描述,南京大學庶幾也有類似情況。這還都是國內名牌高校,如果是普通高校,情況可能更不樂觀。

“大學生不愛上課”能怪學生嗎?其實在任何一個時代,不愛上課的學生一直都有。只不過這些年表現得更為突出而已。這其中有信息時代大學生學習途徑變得更為廣闊的因素,也是因為考研考公潮之下,一些大學生為了盡快建立考試優勢,轉而捨棄課堂而將精力放在課堂之外的備考之上。

可是,這都是學生不愛上課的外因,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端,或許在課堂之內。面對“大學生為何不愛上課”的疑惑,高校也應當反思:自己的課堂,是否提供了學生期待的東西?

當代大學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兒叫“水課”,這類課程在大學生那裡是內容乏味、收穫甚微的代名詞。課堂上講的東西既提供不了什麼知識增量,也缺少獨特創意,大學生聽這類課,大概只是為了獲取績點、“不掛科”。所以你就不奇怪,為何一些課堂上,都是低頭玩手機或忙其他事情,而少有學生抬頭聽課的景象。

大學生在閱讀馬拉松比賽中進行學習交流。新華網發 王正 攝大學生在閱讀馬拉松比賽中進行學習交流。新華網發 王正 攝

還有一種情況是,儘管這門課程很重要,但老師們拿著老舊的課本、放著與學科發展脫節的PPT,照本宣科,沒有任何吸引力。學科高速發展的時代,知識迭代很快,尤其是一些前沿學科,一兩年就有大的變化,如果用這些多年不變的教材與PPT授課,只會增加學生的厭學情緒。

尤其是隨著各大高校把辦學目標設置為“研究型大學”,給本科生上課的大多是一些年資較淺的青年教師,不論是身份權威性還是授課經驗,都相對薄弱。這也導致他們不太容易在學生群中收穫信任。

毫無疑問,大學開設的任何一門課程,都是經過了教育部門與高校審慎評估的,自有其科學性合理性。而大學生的任務就是認真上課學習,逃課或者不認真聽課的行為都不值得提倡。

大學生在進行英語考試。新華社發 張文魁 攝大學生在進行英語考試。新華社發 張文魁 攝

但我們卻不能將“大學生不愛上課”簡單歸結到學生自身,這背後其實是教學內容與學生訴求發生脫節的尷尬。良好的校風學風固然要營造,可也需高校進一步優化學科與師資配置,提升教材的科學性時代性,以及鼓勵教師積極大膽創新,打造新穎生動的課堂風格。

令人欣慰的是,情況正在發生改變。譬如在教學師資方面,此前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對教師的考核將注重一線教學情況,推動教授給本科生上課。近年來,“清華大學93歲教授堅守講台”、“北理工86歲兩院院士仍堅持為本科生上課”等新聞屢屢出圈,引發關注。一些高校也通過加強學生課堂互動、豐富戶外實踐的方式,增加授課吸引力。這都表明,一些高校意識到了當前存在的問題,並正努力改變現狀。

有教授說得很對:大學授課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理念和思維方式的提升。這是絕對的真理。但很多大學生並不能完全領會其意,或者他們更追求即期的成果兌現。那麼,至少,大學課堂要做的就是先把學生吸引過來,再讓他們自己去感受,到底能學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