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大山裡的書包“暗語”
轉自:上遊新聞
大山深處,風景如畫。紅白相間的客運班車穿行其間,點綴著蒼翠山色。山路蜿蜒幾十公里,乘客運班車,是沿線村民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最近兩年多,以掛在門口的書包為暗號,見書包,停車按喇叭,駕駛員程林小心翼翼守護著這份和求學少年陳是非定下的默契;搭檔彭麗則是沿線50多個孩子的“臨時家長”,確保每個孩子不錯過班車,讓外出務工的家長放心。沒有約定,勝似約定。程林和彭麗所在的這趟班車,途經4個街鎮串聯9個村社,翻山越嶺間,還不知不覺化身“快遞車”,免費幫村民帶貨送貨。門邊書包、滴聲喇叭,“齊了”、“接一下”……心照不宣的“暗語”,點亮了鄉村里的人心,也溫暖著人情。1 書包暗號9月17日,週末,萬州區羅田鎮大山深處,又到了14歲少年陳是非回校的日子。上午10點,一切準備就緒,他熟練地將書包掛在自家房前的大門上。

門口的書包。此時,53歲的司機程林已經駕駛客運班車出發,一路小心謹慎,臨近陳是非家,更是放緩了車速。看到掛出來的書包,他連按兩次喇叭,並探出頭大喊:“走了!”拾起書包,少年箭步衝出家,一溜煙功夫,就躥到了車上坐下。陳是非今年讀初三。初一時,一次錯過班車的“慘痛教訓”,讓他不得不想出萬全之策。“錯過班車,等到其他車還好,如果等不到,只有走路,那可能要走一天。”他說,後來,自己找到司機程叔叔商量,看能不能用書包當作暗號。只要看到書包掛在門口,就說明自己要坐車,“沒想到,從此程叔叔就記下了,我也再沒有錯過班車。”“書包暗號”接頭,言語不多,相互會意。初一開始,延續到初三。在陳是非看來,程叔叔與自己的這份默契,已成約定,讓人踏實又放心。

▲以書包為號,程林和陳是非守著這份默契。程林今年53歲,開這條線路的客運班車已3年多。他幾乎留意了沿線所有坐車孩子們的家庭情況,並記住每一個人的需求。他表示,鄉村里的孩子,許多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尤其是深處大山的一些孩子,往往要坐車一兩個小時去讀書。因此,穿行大山的客運班車顯得尤為重要,“對我來說是小事,但是如果能方便孩子們的求學路,那我覺得,我留意的這些事,很有意義。” 一個都不能少路面寬大,但山路蜿蜒崎嶇,彎道多。有時,對向還會來車。為此,程林不得不控製好車速。“不超載,速度不超過40碼,這是硬性要求。”他時刻記得。

▲放學,彭麗守著每個孩子上車。客運班車上,除了陳是非,還有其他求學的孩子。對於程林和搭檔彭麗來說,每逢週末和週五,他們生意最好;當然,也是最懸心的時候。充當“最強輔助”的彭麗,除了提醒程林前方路況,更多的是聯絡孩子和家長,確保每個孩子不錯過班車,並安全上下車。9月15日,放學的日子。當天下午1點,走馬鎮中心小學、初級中學的孩子們陸續放學,班車早已在此等候。50多個孩子需要乘車回家,上山的客運班車兩輛,不超載1人。為此,有一輛班車還需再多跑一次。

▲回家,孩子們的快樂時光。上哪輛車、幾時走,細心的彭麗給每個孩子做了規劃,也清楚記得每個孩子的面孔。“便於清點人數,也能讓我們第一時間知道,孩子們到底有沒有來。一個都不能少!”她解釋道,她和乘車孩子的家長們組建了一個80多人的群,關於乘車孩子的信息,及時共享。“怎麼沒來坐車,你趕快把他電話發給我!”見到有個男孩沒來,彭麗隨即在群裡問道。等不及,她直接撥通了家長的電話。幾通電話打下來,男孩跑著趕過來,歉意滿滿。原來,是放學餓了去買零食耽誤了。“大家以後有什麼耽誤的,或者不坐車,一定提前給家長說一下,讓家長通知我們。”每個週五,她都會反複提醒。“齊了,安全帶繫好,出發!”放下書包,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光。車內歡聲笑語,還有活潑的男孩哼著小曲唱著歌。3快遞班車彭麗沒有放鬆,看著眼前的幾個包裹,碎碎念:“這個是涼風村,那個是冒水村,還有這個面膜,都要刹一腳,莫忘了。”翻山越嶺,行至冒水村,彭麗招呼程林稍微慢下來。前方,村民李中清正好來到路邊。“來了!”彭麗取出包裹,李中清伸手接住,兩人達成默契。

▲幫村民搬運飼料。“聽到喇叭聲越來越近,就知道他們快來了。”李中清說,這是山裡的“暗語”,大家都清楚是什麼意思,很多時候,根本不需要打電話通知。根據喇叭聲遠近,估摸著時間出門,就沒有錯過的。“接一下!”“謝謝!”村民張仕學拿到包裹,試圖給彭麗一些費用,等他掏出錢,車子已經駛離。留下他在原地自責:“每次都不收錢,這怎麼好意思?”

▲班車順路給村民送快遞包裹。羅田鎮村民黃學福差飼料,自己去買,一來一回4小時,最省事是讓老闆將飼料送到客運班車上,順路帶過來;自己省出來時間,也省了錢,還很環保。唯一讓他過意不去的是,特別麻煩程林和彭麗。“程林還要下車幫我抬。”他說。“大一點的貨物,我們收貨票。一些小物件,我們就不收錢了,也不好意思收錢。”程林說,村民騎摩托車上下山要幾個小時,力所能及幫忙帶點貨上去,大家會覺得,這趟車服務真心不錯。從做生意的角度出發,也能留下一個好印象,利己又利他。4 人情班車“所有孩子,安全送達!”送完最後一個孩子,彭麗在家長群發出語音,並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在她心目中,他們和孩子們的關係,遠非班車工作人員和乘客,“班車運行3年,許多孩子也坐車3年。這麼長時間,還是有感情,對他們,也多了一絲牽掛。”

▲車子在大山湖水間穿行。程林也停好車,擦了擦臉上的汗水,如釋重負。“不僅是跟孩子們有暗號,對家長,彷彿也有一種約定。”他介紹,因為長期乘坐班車,許多家長給孩子買的“固票”,一學期700元,“他們交了錢,我們就有義務把孩子安全送達,有一份責任感。”陳是非的父親陳先生與妻子育有3個子女,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經濟條件,20多年前,夫妻倆就外出打工。出門在外,他和妻子最放心不下孩子,尤其放學回家,但程林和彭麗的出現,讓他可以少操很多心。“他們會及時分享孩子上下車的信息,家長就知道孩子安全到家了。不是所有客車都會這樣做。”他覺得,這輛班車安全,同時還有感情。羅田鎮中山社區居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當地交通的極大改善,村民出行越來越方便,可供選擇的交通工具也越來越多,價格也越來越便宜。社區許多年輕人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對此,社區會定期走訪,時刻瞭解留守老人和孩子們的情況。對於程林他們開行的這輛班車,該負責人評價:“他們車返空,還會免費帶人,遇到一些情況特殊的孩子,也酌情少收費。做了生意,也兼顧了人情。”程林所在的運輸公司楊經理介紹,這條客運線路從萬州汽車南站到羅田鎮中山,沿途經過五橋街道、新田鎮、走馬鎮、羅田鎮,串聯起9個村社,全程70公里左右,單程開行時間將近2小時。因為山路多,所以駕駛員需要格外小心謹慎。程林駕齡30多年,還是優秀駕駛員。他開行這條線路,很讓人放心。公司也支持班車人員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村民提供更多服務。此外,為更大程度方便村民出行,除客運班車外,公司還在當地8個鄉鎮開行有56列“村村通”小型客車。對於開行到村的班車,政府相關部門也有一定的補貼。上遊新聞記者從重慶市公路事務中心瞭解到,“十四五”以來,重慶市累計投資195億元,建設農村公路10430公里,新解決2061個村民小組通暢難題,實現村民小組通達率100%、通暢率95%的目標。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6.7萬公里,農村公路路網密度達203公里/百平方公里。
上遊新聞記者 朱婷 攝影 冉文來源:上遊新聞
責任編輯:李曉(EN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