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感統訓練市場亂象調查:動輒數萬元,耗費精力卻未見效果

●近年來,越來越多家長關注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感統訓練行業隨之興起。很多孩子因粗心、專注力不足等都被打上了「感統失調」的標籤
●網上的感統訓練交流群大多是感統訓練師建立,只要家長在群裡表明孩子的情況,感統訓練師皆會將原因歸結為孩子存在感統失調問題,勸家長儘早對孩子進行感統訓練
●未成年人感統訓練行業存在諸多亂象:一方面,一些兒童培訓機構、早教機構打著感統失調的旗幟給家長製造焦慮;另一方面,感統訓練質量良莠不齊,定價隨意、收費較高
● 要提高相關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康復質量,必須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養,全面提升從業人員的技術和能力。同時,相關部門應出台能夠規範感覺統合治療的標準化管理機制
700元一節的感統訓練課程,為了防止3歲的孩子左顧右盼,培訓老師給指令時扳住其肩膀,要求必須眼睛對視;上了4節課程後,只要站在教室門前,孩子就會大哭甚至嘶吼……這是浙江杭州的林月(化名)一家的感統訓練經歷,最終只得選擇退課。
一年後,當初那個被培訓老師判定為「感統失調」,並斷定「如果不立即上訓練課程,以後連10分鐘都坐不住,好好上學更是不可能」的孩子,慢慢也坐得住了,「一拚積木一小時不挪窩,上畫畫課90分鐘也很專注」。
林月家的遭遇並非個案。
近年來,越來越多家長關注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感統訓練行業隨之興起。很多兒童培訓機構、早教機構也都推出了針對性的改善課程,孩子因粗心、專注力不足等都被培訓機構打上了「感統失調」的標籤,一些家長為此不惜花費數萬元甚至更多費用讓孩子去上訓練課。
然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未成年人感統訓練行業存在諸多亂象:一方面,一些兒童培訓機構、早教機構打著感統失調的旗號給家長製造焦慮;另一方面,感統訓練質量良莠不齊,定價隨意、收費較高。此外,感統訓練行業的入行門檻低,所謂的感統訓練師存在服務不專業、缺乏從業資質等情況。
大肆渲染感統失調,實為兜售訓練課程
「視覺失調、聽覺失調、觸覺失調、前庭覺失調、本體覺失調,快來看看這五類是不是有你家孩子?感統失調要警惕,莫錯過最佳治療期!」記者在網上以「感統訓練」為關鍵詞進行搜索,類似宣傳隨處可見。
據瞭解,感統即感覺統合,指的是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組織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作出反應。感統失調是感覺統合失調的簡稱,即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情況,也稱為學習能力障礙,多發於成長過程中的嬰幼兒身上。
記者加入了多個與感統訓練相關的交流群,通過連日觀察發現,這些感統訓練交流群大多是兒童培訓機構或感統訓練師建立,目的為宣傳其感統訓練課程。
在一個200多人的「感統訓練學習交流群」中,群主「感統訓練魏老師」每天都會發佈自己錄製的居家感統訓練影片,同時也會解答家長疑惑。
「幼兒園5歲的孩子,上課發呆走神,讀題漏字或加字,可以練嗎?」群友小吉媽媽問道。群主魏老師隨即回覆:「可以練習,要儘早干預。」
見小吉媽媽未回覆,魏老師又開始「科普」:「0歲至3歲是感統干預的黃金期,3歲至6歲是改善期,6歲至12歲是鞏固期。希望家長們多關注孩子的情況,早發現早治療,不要錯過治療關鍵期!」
記者注意到,在群裡,家長描述孩子的情況各異,有些描述的也比較籠統,但這些所謂的感統訓練師群主,皆會將原因歸結為孩子存在感統失調問題,勸家長儘早對孩子進行感統訓練。
林月說,當初她就是因為孩子早教課坐不住,滿場亂跑,再加上早教課顧問說孩子感統有問題、推薦上所在機構的感統訓練課,才開啟感統訓練之路。
為此,林月一口氣交費兩萬多元,「一節課平均200多元,剛開始上大課,課堂項目有拋接皮球、滾瑜伽球、走平衡木、吊在鞦韆上轉圈等」。
但是,孩子的情況沒有得到改善——在培訓老師給指令時左顧右盼,排隊等待時又開始亂跑。上了3次課後,培訓老師再次找到林月,稱「孩子情況非常嚴重,建議上一對一課程,價格也是飆升,算下來一節課要700元」。
記者注意到,除了兜售線下感統訓練課程外,還有一些群主、博主在叫賣線上課程:「不需要數萬元的線下訓練費,只需要3天就能搞懂感統失調,在家也能幫助孩子找到終極訓練秘訣!」還有博主稱,家長可以選擇學習課程、居家訓練,即家長通過培訓成為家庭感統訓練指導師,再購買一些教具在家給孩子做訓練,此類培訓費用就會大大下降。
課程漫長收費昂貴,耗費精力未見效果
記者諮詢多家相關培訓機構發現,感統訓練課程往往耗時長、費用昂貴,給家庭造成不小的負擔。感統訓練包括觸覺訓練、前庭平衡訓練、運動感覺訓練等5個項目,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選擇某種訓練方式,採取一系列小遊戲的形式,對孩子進行感統失調干預。
根據授課形式不同、教學地點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等,收費差異較大。如線下收費高於線上收費,一對一感統訓練和一對多有不同的收費標準;一線城市的收費普遍高於二、三線城市;容納兒童各項能力的全納訓練比單項訓練的收費高不少。綜合來看,感統訓練的費用大多在每小時100元至400元之間。
記者以家長身份走訪、諮詢時,北京一家兒童培訓機構的王老師介紹說:其機構有一套完整的測試評分標準,來確定孩子是否存在感統失調,以及失調程度。失調程度分重度、中度、輕度。根據程度不同安排針對性訓練,時間在1至3年,費用在1萬元至8萬元不等。
王老師說,輕度失調的訓練頻率在一週兩次左右,一年的費用在1萬元至2萬元之間,訓練時長1年左右即可。中度失調則需要評估孩子的具體情況確定訓練方案,訓練頻率大多是一週2次至4次,綜合各項差異,一年的費用在3萬元至5萬元之間。重度失調則需要先用3個月至6個月調整為中度失調狀況,再花費1年左右時間從中度失調訓練到輕度失調,接著從輕度失調訓練到正常狀態。
記者隨機採訪了15個參加過感統訓練的家庭,上課花費都超萬元,折合下來最便宜的單課費用為150元,最貴的要七八百元。在這15個家庭中,大多因為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不聽指令,有的只是膽小怕生,便被培訓機構貼上了「感統失調」的標籤,推薦上了相關訓練課程。
但受訪者普遍反映:花費這麼多的精力和費用,沒見什麼效果,簡直就是交了「智商稅」。
北京男孩小亞在4歲時因幼兒園老師說可能存在感統失調,被家長帶到了某感統訓練機構。「往多了報,囤得越多,客單價越低。培訓老師說,一節課300多元,一週最少4節,隨著年齡增大每週要6節。」就這樣,小亞媽媽曾一次性支付了100節課將近4萬元,近兩年訓練費用支出累計達11萬元。
「剛開始半年有效果,於是堅持了將近兩年,總希望有所突破。但是要上小學了,發現孩子的有些行為越來越差。最後去醫院進行多方診斷,發現是慢性食物過敏導致的發育遲緩。」小亞媽媽回憶道,在停掉了感統訓練課程之後,小亞經過專業醫院治療以及有效的戶外親子活動等,所謂的感統失調症狀都消失了。
簡單學習輕鬆拿證,短暫培訓就能上崗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感統訓練行業之所以存在各種亂象,與整個行業缺少規範、缺少專業人才息息相關。
據調查,市場上做感統訓練的教師大多冠以國家感統諮詢師、家庭感統訓練師的名號。但記者採訪瞭解到,感統訓練師和感統諮詢師沒有所謂的國家認可或國家頒布的證書,不是技能等級證書,也不是從業證書或資格證書。所謂的感統訓練師證書,只能證明學習過感統訓練的相關課程,且有很多單位和機構都可以頒布感統訓練證書。
記者以報考感統訓練師的身份在考證中介處瞭解到,考取感統訓練師證書,只需要滿足18歲以上即可,不限制專業,只要高中畢業就能報考。報考流程即交費、網上學習課程、參加考試、合格即獲得證書。並且多數考證中介承諾,證書獲得行業認可、全國通用,一次考過、無需年審、終身有效。
當記者提及沒有時間學習時,有培訓中介回覆說:「沒有時間參加學習也沒關係,機構會提前發考試題和答案進行練習,保證能夠拿證。」
通過對不同證書培訓機構的調查發現,感統訓練師考證的收費在1000元左右,線上報名、線上考試,通過考試後10天左右即可下證。
此外,記者在考證市場上還發現,有中介甚至打著「替考」的口號「出售」感統訓練師證書。
「現在市面上的感統老師證書都是‘直出’的,沒有必須自己考的。」一名考證中介如是說,所謂的「直出」,便是替考。
當記者問及替考是否會被發現時,該中介回覆說,不會被發現,雖然考試需要核對身份證,但是不進行人臉識別。
據進一步調查,這種「直出」的感統訓練師證書收費在600元左右。
此外,記者在社交平台上以「感統訓練機構加盟」為關鍵詞搜索,收到數百條加盟信息。
根據公開信息,想要加盟一家感統訓練機構,需要的投資費用30萬元起步,總部提供遠程協助選址、行業背景分析、統一裝修、短期培訓、技術操作培訓、標準化運營、促銷活動策劃等加盟扶持。通過加盟申請、簽訂合約、店面選址、店舖裝修、人員培訓、開業準備等流程,新店舖即可開店運營。
記者以加盟商的身份諮詢廣東某感統訓練品牌,當詢問加盟該訓練館需要何種資質時,對方說,不需要什麼資質,只要正常辦理營業執照即可。
當詢問在招聘員工時,是否要求對方擁有感統訓練師證書時,該品牌方稱:「總部會提供人員培訓,也可以提供相關自學課程,不需要將訓練師證書作為招聘門檻。店舖進入常規運營後,也可以自行培訓員工,不需要刻意要求感統訓練師證書。」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去一些培訓機構應聘感統訓練師,並不需要什麼門檻,「只要熱愛教育事業就行」。記者以應聘者的身份對多家感統訓練機構進行諮詢,不同機構對應聘者的要求略有差異,但大多數機構都不限制應聘者的專業,也不需要感統訓練師相關的證書。
對於沒有任何感統訓練專業基礎的員工,有培訓機構稱,由他們提供培訓,然後上崗,培訓時間在3至7天。
亟須規範行業發展,建立標準管理機制
近些年,有關兒童感統失調、感統訓練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感統訓練行業也水漲船高、亂象頻出。針對感統訓練行業的種種問題,業內人士認為應對症下藥、及時解決問題。
「每個孩子都是有個體差異的,發育是有先後的,家長們如果接受不了自己孩子某一方面的‘慢一點’,感統失調就是個完美的‘筐’,一些機構就可以掙錢了。」北京媽媽劉雅麗(化名)說,她曾因為孩子膽小怕生,在培訓機構的忽悠下讓孩子參加了感統訓練,共計花費兩萬多元,最終經專業醫療機構診斷,她孩子只是「比較謹慎而已」。
在北京市某婦幼保健院從事情童心理衛生綜合發展研究的劉醫生告訴記者,兒童本身就處在快速的動態發育中,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個體發育差異也十分合理,並非真的感統失調。家長對此需科學看待,保持理性。孩子是不是存在感統失調,培訓機構、早教機構無法作出專業診斷,應當由專業醫療機構進行診斷。
在北京從事自閉症兒童相應心理治療的心理治療師陳靜告訴記者,目前能夠在感覺統合干預過程中尊重孩子的反應,按照個體特徵,進行有目的有意義的遊戲活動、考慮其適應性反應等方面因素的治療師少之又少。
「正規專業的感統測評和訓練都非常重要。」在遼寧瀋陽從事感統訓練行業多年的某感統機構園長王小榕坦言,「感統失調是個‘筐’,什麼都能往里裝」的行業問題,的確是由於部分從業者的不負責造成的。
「曾經有個家庭因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育遲緩等問題找到我,後經瞭解確實屬於感統失調。但在此之前,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王小榕說,比如去相關機構測評,結果說是自閉症;去兒童體適能中心,被說成是因為缺乏運動,扁平足造成發育遲緩,應該做相應的體能訓練;帶孩子去做小兒推拿,又被說是因為脾胃不和造成發育落後。
在受訪的業內人士看來,要提高相關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康復質量,必須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養,從理論、評估、到治療實操,全面提升從業人員的技術和能力。同時,相關部門應出台能夠規範感覺統合治療的標準化管理機制,在從業人員的資質、上崗培訓內容、上崗資格考核、在崗繼續教育等方面出台嚴格有效的管理標準和模式。
同時,業內人士提醒家長們,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其注意力可能就在10分鐘左右,等到了小學的時候,專注力才可能會達到30分鐘。如果家長們發現一些苗頭,比如孩子協調性不好、讀書寫字時出現跳字漏字的情況,可以到正規醫院就診,不要輕信一些早教機構、培訓機構所謂的感統失調的說法,無故增加自身的焦慮,花費冤枉錢。
來源:趙麗、劉姣姣/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