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盛基:中國汽車產業出海需系統性思維,歐盟反補貼調查毫無理由
9月15日,由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2023年「綠色·領跑」標準化交流會對話汽車行業年度會議在廣西柳州召開。在同步開啟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技術沙龍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葉盛基分享了他對於中國汽車產業出海、中國全球出口量迅速上升與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等話題的一系列思考。

中國汽車產業出海需要系統性思維,反補貼調查是毫無理由的
中國汽車紛紛走向海外市場,但近期歐盟委員會計劃啟動一項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引發大量關注。
對此葉盛基談到,中國汽車出海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大,所謂「反補貼」調查是毫無理由提出的,是針對中國的。但國外消費者也希望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希望得到新產品新技術的體驗,而中國新能源汽車確實有一定規模,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發展得相對比較快。這也給發展相對較快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了帶來機會。
他強調,相關的國家,特別是傳統的發達汽車國家,對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和汽車產業的崛起有些「五味雜陳」。
正因為這樣,中國汽車產業出海需要系統性的思維。
首先,葉盛基建議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要與時俱進地調整,要充分地利用國際貿易規則,WTO協議和相關要求,做好政策規避。
第二,他建議在知識產權領域做好管控。「我相信我們的企業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也相信我們的產業也堅定地尊重國外同行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這些年我們有很大的進步。但是西方國家不會完全正確、全面地認知我們,所以這個方面我們要多宣傳,多呈現。」葉盛基說。
第三,他建議積極應對國外管理。舉例來說,出海企業要注意自家產品碳足跡的管理,要充分運用一切綠能、綠電來生產企業主打的產品,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我們的競爭力。否則,企業生產出口產品賺的錢可能還不夠交稅。
此外葉盛基認為,在保護我們權利的同時,做好我們自己很關鍵。我們的企業要不斷地創新,提升自己,提升產品;我們的相關方也要積極地參與國際規則的製定,包括標準法規的協調。希望有關方面在標準法規體系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我國產品出口。
中國汽車走出去的路還很長,新能源車產業發展需要科學推動產業化進程
葉盛基提到,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預計達400萬輛,目前我們已是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名。他認為這一成績值得欣慰,不值得沾沾自喜,因為我國汽車產業「走出去」的路還很長。
他認為,我國走出去的整個系統工程在各個環節還有缺失,我國在推動整個產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尚未形成完整統一的政策,需要在政策上不斷改進和提升。同時,我們的產業鏈相關方也還沒有充分地做好準備,客觀地說一些車企現在走出去還是靠單打獨鬥,通過頭破血流積攢一些經驗。
葉盛基建議,中國汽車,包括新能源汽車的出口和未來發展,需要政府部門、產業鏈相關方、汽車企業,以及包括經營、保險、各有關的標準和認證機構、諸多後市場服務機構的共同努力,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健康地走出去。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不斷增長,滲透率已經達到30.1%,葉盛基認為,目前滲透率的提升主要靠混動車型支持,這印證了產業的電動化發展迭代是個逐步的過程。他認為,要完全地形成新能源產業化,需要各方科學地推動產業化的進程,要科學地、有效地實施我們多技術、多產品、多元的電動化進程。
他還強調,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汽車是此消彼長的過程,但這樣的過程一定是要科學地、有序地去發展,按照產業迭代的規律去正常地運行,不要斷然地、決斷地去推動。傳統汽車要不斷地利用現代的各類技術促進自身升級發展,支持整個產業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昊天 林子
編輯 桑治鈺婷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