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老舍戲劇節開幕,20餘部作品、近50場活動輪番上演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9月19日,經過6年的積累與淬煉,第七屆老舍戲劇節在天橋藝術中心盛大開幕。從9月19日開始一直到元旦,20餘部作品近50場中外精品演出將在北京各大劇場輪番上演。
「大戲·好戲·首演戲」一直是老舍戲劇節的選戲標準,結合國內外戲劇行業的新動態本屆老舍戲劇節再次將國際好戲帶到北京。以色列著名的蓋謝爾劇院將攜猶太戲劇史上最具代表性,有「猶太戲劇史上的璀璨明珠」之稱的《惡靈》首次來到北京登陸天橋藝術中心。此後還有以色列貝特萊辛劇團話劇《哈姆雷特》、法國諾諾劇團話劇《偽君子》《等待戈多》,以及由波琴劇院出品、祖斯迪斯·盧平執導的第59屆德國柏林戲劇節開幕大戲《新生活:我們將何去何從》陸續上演。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演員濮存昕作為本屆老舍戲劇節國際單元推薦人,推薦五部國外佳作。
本次國際單元推薦人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演員濮存昕在開幕禮上表示,「如今老舍戲劇節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尤其在北京舉辦的戲劇節,本身就具有世界性。五部國外作品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可以說是今年老舍戲劇節最大的亮點。天橋(藝術中心)還沒開張的時候,我站在工地上想像它未來的樣子,如今我們如願了,天橋藝術中心做得越來越好,戲劇發展也越來越繁榮。」同時他還號召大家走進劇場欣賞國外作品,動情地說道:「戲劇像是生態系統中的空氣、暖流,活躍在亞洲、歐洲、美洲,它是世界的,是開闊的,是無邊界的。舞台大幕拉開的一瞬間,尤其國外作品能讓我們開眼長見識,希望大家都能走進劇場。」
方旭(右)編劇、導演的《駱駝祥子》得到了老舍先生之女舒濟,電影版《駱駝祥子》中虎妞兒的扮演者斯琴高娃(左),原中國老舍研究會會長關紀新的支持和指導。
除國際單元之外,第七屆老舍戲劇節還設立了「文學劇場」「佳作劇場」「高清放映」「梨園百花」以及「新空間劇場」五大演出版塊內容。「文學劇場」單元中,第七次改編老舍先生文學作品的方旭將繼《二馬》之後再度採用「全男班」的表現形式編劇、導演的《駱駝祥子》,將作為本屆老舍戲劇節閉幕大戲上演。除此之外,來自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原野》、香港焦媛實驗劇團的《金鎖記》、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話劇《背叛》都將亮相該板塊。
本屆閉幕大戲話劇《駱駝祥子》是導演方旭與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繼《二馬》《老舍趕集》之後推出的「老舍經典系列三部曲」的第三部。
「佳作劇場」單元,話劇《等待多哥》、話劇《莎士比亞的羅朱》、音樂劇《劇院魅影》中文版、話劇《釘耙騎士》、音樂劇《三星堆》以及話劇《水流下來》將輪番上演。「梨園百花」作品主要集中在吉祥大戲院,有京劇《白蛇傳》、京劇《玉堂春》以及北京曲劇《煙壺》。本屆戲劇節仍舊保留了高清放映單元,由香港話劇團的《武鬆日記》《曖昧》以及英國國家劇院的《薩勒姆的女巫》構成。本屆戲劇節特別推出「新空間劇場」,包括鼓樓西出品的環境式音樂話劇《邊城》、正乙祠古戲樓版崑曲《牡丹亭》、繁星戲劇村出品新空間劇目《祖莉小姐》三部作品。
劇目之外,連續舉辦6年的老舍戲劇節主題論壇一直極具影響力,本屆老舍戲劇節回歸線下,並將啟動國際論壇部分。此次「國際戲劇節合作與發展對話」論壇預計於10月底召開,將邀請國內外國際知名戲劇節負責人共聚一堂,分享各自戲劇節運營心得,力求構建戲劇節之間的聯動機制。
第七屆老舍戲劇節啟幕,眾嘉賓合照留念。
第七屆老舍戲劇節將繼續延續「老舍與西城」文化論壇,邀請新一代北京符號發現者、熱愛者、創新者一起來到論壇與北京文化專家、老舍先生研究者以及本地熱心觀眾參與對話,繼續深化「老舍與西城」文化名片,推進西城文旅融合的打造。與此同時,戲劇節還特別策劃推出5條戲劇相關的Citywalk線路,在9月到11月的週末帶領熱愛戲劇熱愛城市的人們一起用腳步丈量戲劇的北京城。
對於空間的探索與突破可謂是本屆老舍戲劇節的一大特色,已經形成品牌效應的「行走的中軸線·平行時空的眺望」城市漫遊聲音劇場將在戲劇節上回歸。作為南中軸線旁的現代化藝術中心,天橋藝術中心以「‘看見’中軸線」為主題,借助音頻科技與當代戲劇手段,打造特色「中軸線」主題城市漫遊聲音劇場,以新穎的呈現形式使西城文化、古都文化與京味文化傳承緊跟時代步伐,促進藝術與科技、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彰顯首都文化中心的魅力。
受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之邀,第七屆老舍戲劇節將在貴陽的劇場及空間內舉行「多彩貴州藝術節·老舍戲劇節主題」,將在一週的時間內進行3場老舍先生相關作品演出,2場論壇以及1場劇目分享會,台上台下、幕前幕後,多層面地讓受眾深度感受戲劇藝術文化魅力。
2023第七屆老舍戲劇節將一以貫之地秉承「呼喚戲劇文學精神」的辦節宗旨,堅持「民眾情感、人文關懷、民族語言、國際視野」,致敬文學,致敬劇作家。據瞭解,本屆老舍戲劇節也將再次參與到第十一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中,開展文化惠民活動,讓更多的戲劇文化活動落地民間, 融入百姓生活;讓更多的民眾走進劇場,感受文學與戲劇。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