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老太按摩店「消費」13萬欲退費,店方否認欺詐宣傳

2023年5月初,家住北京朝陽區、79歲的楊珍老太太,第一次走進了小區門口剛開業不久的按摩店,之後的兩個多月,包括會員卡充值、購買美容產品等,她在這家按摩店共「消費」了十三萬餘元。

7月底,楊珍發現自己的身體在對方所謂的「治療」下大不如前,且認為收費不合理,試圖找到店家要求返還費用,遭到對方拒絕。

此後,她先後到當地社區、派出所、市場監督部門等反映此事。她表示,還打算向法院起訴該按摩店。

9月13日,該按摩店老闆陳學峰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楊珍已經使用了服務,且親自簽字認定,因此只同意退還對方未使用費用約一萬元,無法退還全部費用。就在9月12日,該按摩店貼出「暫停營業」的通知,店內設施也已清空。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指出,如果商家有明確的價目表,消費者在自願消費且使用了該服務的情況下,退費等要求是很睏難的。但如果商家存在誘導消費、虛假宣傳等行為,各界應盡最大努力維護消費者權益,不能讓老年人陷入「維權難」的沼澤。

9月12日,「金源華清池」按摩店貼出「暫停營業」的告示。新京報記者 侯慶香 攝9月12日,「金源華清池」按摩店貼出「暫停營業」的告示。新京報記者 侯慶香 攝

不到3個月「消費」了13萬

楊珍今年79歲,家住北京朝陽區鄧肯營一個小區。她所說的按摩店就在其所住的小區對面,和她家僅隔了一條馬路。

據楊珍回憶,5月6日,她在遛彎時遇到該按摩店的女店員「桃子」正在發傳單,對方說按摩店剛開業,邀請她去店裡體驗一下按摩服務,並稱按摩僅需要50元。

楊珍稱,她在店裡按摩過程中,技師說她的身體有很大的問題,「說我的腰、腿、肚子、心臟、大腦都有問題,我以後得天天來這裏做按摩。」當天除了按摩,楊珍還花4800元在該店購買了100次足療服務。

聽到技師的話,楊珍「一下子就害怕了」。在「桃子」的推薦下,一週後她又花6800元購買了50次泥灸服務。據楊珍描述,「桃子」和按摩的技師在不停地告知她身體有多種問題後,又為她推薦了腰部的五個項目,包括腰椎保養、坐骨神經疏通等,並稱這些項目「如果不做,以後就會癱瘓,走不了路」。

6月9日,在楊珍同意充值後,「桃子」隨即開車帶她到銀行取款,當天充值了8萬元。

楊珍向新京報記者出示了該按摩店向她出具的一份收據。收據顯示,6月9日,她在該按摩店所花的8萬元現金,用於腰五項、腰椎、坐骨神經、督脈、神經細胞修復項目。收據下方在手寫的「特惠卡不退不換」字樣,收款人簽字為「蘇」。

據楊珍回憶,「桃子」還問到她家的情況,在得知她兒子是單身時表示自己也是單身,願意和她兒子接觸看看,「她說同樣的項目收別人是12萬(元),我兒子要跟她成了,我們就是一家人,我就是他媽,所以收我8萬(元)。」

楊珍說,這是按摩店工作人員後來補給她的收據。新京報記者 侯慶香 攝楊珍說,這是按摩店工作人員後來補給她的收據。新京報記者 侯慶香 攝

楊珍說,一個多月後,技師聲稱她還需要增加心腦保養、肺區疏通等項目,需要花一萬元購買兩盒「藥物」,才能治療好心腦疾病。她按對方的要求花1萬塊,購買了「心腦」項目。當天的消費,同樣也有收據。

根據楊珍的銀行轉賬記錄和其提供的收據顯示,截至7月底,她在該店共繳納了143560元。

對於楊珍的這些說法,9月15日,新京報記者撥打了「桃子」的電話,「桃子」稱自己已不在該按摩店上班。針對楊珍所說的「治療」「欺詐宣傳」等,她表示不存在,「養生店都不提供治療服務,項目都是她自己瞭解過後做的,我們跟她說過,你的病醫院都治不好,養生店更治不好了。她說的那些我都沒對她說過。」

9月13日,新京報記者聯繫上該按摩店的老闆陳學峰。他也聲稱該店提供的是養生服務,而不是「治療」服務。針對楊珍描述的店裡工作人員所稱的「如果不做就會癱瘓,我可以治療你的疾病」等說法,陳學峰沒有正面回答,只稱「訛人的話就不要再說了」。

按摩店已搬空

據楊珍說,她在該店第一次充值後,「桃子」就要求她不要將此事告知家人,要治療疾病需要每天來店裡按摩,但一定要告訴家人按摩是免費的。

該店的公開價目表顯示,楊珍購買的這些服務項目,每項費用從398元到598元不等,每次時間均為45分鐘。但楊珍表示,工作人員曾稱每項按摩時間為1小時,但實際上每次自己來做都是20分鐘左右完成。

楊珍稱,技師要求她必須每天都要把所有的項目做一遍,「還說一天都不能停,否則我就癱了。」楊珍回憶,她有一天沒有去店裡按摩,「桃子」甚至來到家裡叫她,並稱可以給她做飯。「每次一去店裡,那些人都管我叫媽,還給我做餃子、送風扇。」

根據按摩店提供的會員卡資料顯示,自6月份辦理會員卡起,楊珍幾乎每天都去店裡,按摩的時段為每天上午9點到11點、下午1點到3點。

市場監督部門調查時,按摩店提供的楊珍接受服務的各項記錄。新京報記者 侯慶香 攝市場監督部門調查時,按摩店提供的楊珍接受服務的各項記錄。新京報記者 侯慶香 攝

針對幾乎每天去店裡按摩一事,據事後商家向市場監督部門稱,因為消費者說家中無空調,店內環境舒適,因此六七月期間幾乎全天在店。但對這種說法,楊珍表示否認,稱自己年紀大了,平常根本不使用空調,每日去店裡是按摩店裡工作人員的要求。

根據價目表,僅「腰五項」每日的花費就為2736元。連續做了兩個月,楊珍繳納的十幾萬元所剩無幾。

但楊珍發現,通過近三個月的按摩,她的身體並沒有變得更好,反而陸續開始出現腰腿疼痛等問題,耳朵也開始聽不清。據楊珍提供的一張9月4日的檢查單顯示,當天她去北京朝陽醫院就診,醫生的臨床診斷為骨折。楊珍說,進一步檢查後醫生告知她,她的骨折是由理療導致的。

對此,陳學峰迴應稱,「每天按摩都簽字了,走的時候說做得好。總不能因為你後悔了,就給我們找麻煩。」

8月,楊珍的兒子聽了母親的講述,才知道原來母親所謂的「免費」按摩是在騙他。他來到店裡,指責該店虛假宣傳,用詐欺的手段騙取母親的信任以及消費,要求退還母親繳納的費用,但按摩店工作人員稱費用都是楊珍自行繳納,且已提供了服務,只能退還未使用的約一萬元費用,已使用的部分無法退還。

陳學峰表示,不清楚楊珍總共繳納了多少費用,但可以退還未使用的一萬元左右。 「不能每個人消費完就要退款,那我們的生意怎麼還做?」

9月11日,楊珍的兒子發現,該按摩店似乎已經停止營業。9月12日,新京報記者來該按摩店,發現店門已經上鎖,店門貼出了「暫停營業」的通知,店內設施也已清空。

對於按摩店為何要搬空,是否要停業,陳學峰表示,因為老人的兒子經常到自己店裡質問、拍照等,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意,無法正常經營,決定暫停營業。

或將起訴按摩店

8月23日,新京報記者曾來到該按摩店。店舖招牌正中間為「華清池」三個字,但左側還寫有小一些的「金源」兩個字。記者提出按摩需求後,前台一位女工作人員表示,本店只為老年人提供按摩服務。

楊珍稱,自己信任該按摩店的原因之一,就是店內員工稱該店是知名按摩店品牌,在北京有大量分店,無須擔心安全、信用等問題。

企查查資料顯示,該店註冊公司名為北京金源華清池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註冊時間為4月27日,經營範圍為健康諮詢服務(不含診療服務)、養生保健服務(非醫療)等。

記者針對此事諮詢了北京市華清池修腳公司的劉經理,劉經理表示,經過調查,正規的加盟店都由專業人員統一管理,此按摩店並不是「北京市華清池修腳公司」加盟或連鎖店,與本公司無任何關聯。

陳學峰也承認,這家店並不是連鎖店,自己也只有這一家按摩店在經營。

按摩店提供給市場監管部門的價目表,楊珍購買的「腰五項」為其中標記的五項。新京報記者 侯慶香 攝按摩店提供給市場監管部門的價目表,楊珍購買的「腰五項」為其中標記的五項。新京報記者 侯慶香 攝

楊珍說,該按摩店工作人員還介紹說賣給她的治療「心腦」的藥物是由「同仁堂」出品,療效可以保證。藥物共有兩盒,一盒是楊珍在認為自己被騙後「搶」過來的,另一盒藥物她從始至終都沒見過。

這盒寫著由同仁堂化妝品出品的「臀部養護滋潤套組」,內裝有含精油的小瓶子,標註由北京思美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銷。外包裝盒上顯示,該產品用於臀部腹部按摩使用,緊致肌膚,增強肌膚彈性,為身體護理產品,並無任何藥效。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包裝盒上生產許可證現已註銷。此外,北京同仁堂公司2019年就曾發表聲明,表示未授權北京思美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同仁堂」商標,並與該公司無任何業務關係。楊珍的兒子也曾拿著該藥物到同仁堂店舖核實,得到的回覆也是「該商品與同仁堂無關。」

楊珍的兒子告訴新京報記者,在他多次向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反映此事,且決定起訴這家按摩店。

針對此事,9月15日,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確實收到過消費者針對該按摩店的多次投訴。7月31日,曾約商家和楊珍及其兒子一起進行調解。經過核實,消費者購買項目金額為143560元,賸餘項目未消費金額為9173.5元。經過調解,商家同意退款一萬元,但消費者並不認可,要求全額退款,商家不同意。目前,調解已終止。

針對消費者反映的虛假宣傳等問題,在該商家的經營場所內沒有發現相關宣傳資料,消費者也無法提供相關的證明資料。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理事陳音江指出,作為一家普通按摩店,不到三個月消費十幾萬元,確實不符合常理。

陳音江表示,老年人由於有一定積蓄,身體機能又有一定程度下降,接觸信息的渠道少,導致許多商家會以健康為噱頭將老年人列為欺騙目標,對其進行洗腦宣傳。同時,老年人的防範能力比較差,又很難留下證據。這就導致了老年人容易成為欺詐對象,但又難以維權。

對此,陳音江認為,監管部門應對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消費糾紛進行特別關注,政府相關部門也應針對老年群體進行更全面詳盡的消費教育,甚至可以考慮是否可以出台專門針對老年消費者的法律法規保護他們的權益。

(楊珍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侯慶香

編輯 袁國禮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