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搶跑的“神童”,終點只是躺平嗎?

“真的需要什麼的話給我爸打個電話就好了,他們還欠著我一套北京的房子。”近日,曾因10歲上大學而備受媒體關注的“神童”張炘煬再次引發爭議。

張炘煬10歲考上大學、13歲讀碩士、16歲讀博,先後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中國最年輕的博士”,被輿論譽為“神童”“天才”。但是在近日引發關注的一段視頻中,他直白地說:“如果連套北京的房子都沒有,那到最後博士畢業又有什麼用?”並表示,父母“還欠著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到現在也該值一千多萬了”。一系列言論讓眾多網友感到不滿甚至憤怒,紛紛指責他“不知道感恩”“博士白讀了”“自私到極致”。當然,也有網友對他表示認可或同情,認為他“很清醒”“他的人生被父母誤導了”。

張炘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如果看完這段視頻,就會發現所謂的父母“還欠著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只是張炘煬曾經的說法,現在他的想法已經變了很多:“12年前我熱衷於北京戶口北京房子,現在完全反過來了,完全沒有買房的想法,無業無房無貸一身輕不好嗎?”

但是,即使沒有買房的矛盾,我們也能從張炘煬的講述中明顯感受到兩點,一是他與父母的緊張關係,一是他消極的生活態度,用網絡流行詞來說,他似乎“躺平”了。

10歲上大學,16歲讀博,如今28歲的張炘煬,竟然“躺平”了?

很多人表示惋惜,覺得“神童隕落”了。天才跌落神壇的故事,充滿著戲劇性,總是更有傳播度。確實,與16歲讀博的“輝煌”相比,張炘煬如今的沉寂顯得有些過於平庸,但是,如果考慮到他花了8年時間才博士畢業,那麼現在這個結果似乎也並不出人意料。

在高調的學習“搶跑”和日後平庸的人生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或許,張炘煬的大學老師張躍輝教授揭示了某種關鍵,他回憶說,張炘煬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很強,但獨立生活能力很差的,“啥事情都是他父親包辦的。你每天三頓飯都吃不到嘴裡去,你還研究什麼呀。”

換句話說,儘管10歲考上了大學,但他與我們想像中的大學生仍有很大的差距,至少連獨立生活都做不到。其實,生活自理能力差還只是一個方面,從其後的言行來看,他的心理狀態也並不成熟。比如逼父母在北京買房,認為“本來最希望我留在北京的就是你們,你們應該為此努力”,“要是不買房子我就不讀博士了”,都顯得有些偏激任性,缺乏責任感。

當然,如果一味地指責張炘煬,也並不公平,畢竟當時的他確實年紀太小。如果是一個普通孩子,可能還在父母的懷裡撒嬌,而他卻要在大學學習數學分析、高等代數。換句話說,在學習上頻頻“跳級”的同時,其他方面張炘煬卻在“留級”,只是,當時他和他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人的發展並不是只有學業一個方面,並不是考試分數高就萬事大吉。全面發展才是健康的發展。張炘煬這樣的案例,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拔苗助長”。如今,他的“躺平”,也與當年的“搶跑”不當有著莫大關係。張炘煬的父親曾經寫過一本書,書中將自己對張炘煬的培養稱為“中國教育史的一個奇蹟”。如今看來,這到底是教育的奇蹟,還是教育的“跛腳”,恐怕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判斷。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在人的成長上,快不一定好,催熟未必真能成熟。四季有時,人生有序,對於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還是應該更加敬畏規律,敬畏科學。

當然,對於張炘煬來說,28歲仍是充滿可能性的年紀,他的起點已經比大多數人高了很多,完全沒有到“躺平”的程度。只要從自怨自艾中走出來,踏踏實實付出努力,人生仍然充滿希望。

張炘煬的人生經曆,其實給了很多熱衷於“搶跑”“雞娃”的家長一個警示:人生不會因為“搶跑”而一路精彩,快進的人生,是以剝奪孩子的童年、青春期為代價的,這些“債”終是需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