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 青城印記|海生不浪文化遺址

海生不浪文化遺址
為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
早期遺址

1962年調查發現
1992年 2014年進行了
兩次正式發掘
遺址東西寬約 340 米
南北長約 340 米
總面積約 9 萬平方米
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生不浪遺址發現有
房基 灰坑 陶窯等遺蹟
其中房址19座
均為半(淺)地穴式
該遺址出土器物種類豐富
器型多樣 序列清晰

海生不浪文化
以海生不浪遺址命名
是由仰韶文化
大司空文化和紅山文化
在此地相互碰撞
交流交融形成的
具有地區文化特色的
考古文化

據考證
海生不浪文化的年代
大約在距今
5700—5000年間
目前認定的
海生不浪文化遺址共66處
主要分佈在托克托縣
海生不浪遺址及周邊區域
和清水河縣
白泥窯子 岔河口及周邊地區

同時
在包頭以東的
大青山西段南麓
鄂爾多斯達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以東
至黃河東岸一帶
黃河彎曲處的「河曲區」地帶
烏蘭察布岱海—黃旗海區等
也存在著仰韶文化晚期
海生不浪文化遺存

總策劃:王登華
總監製:劉婧
執行總監:王宇天
監製:王靜宇 丁燕
文案:李倩 郭娜
記者:劉墨墨 金泉
新媒體呈現:李珍
[責任編輯:賈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