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費落地後的上半年:「帶飛」種植牙,六家企業集體盈利

圖/IC圖/IC

隨著種植牙集采於多地相繼落地,「一口牙一輛車」的時代成為過去式。

單顆常規種植牙整體費用降低,給市場帶來放量預期,而對相關企業的影響也逐漸顯現。「今年上半年受多種因素交叉影響,口腔產品需求整體呈震盪態勢,月度波動較大。」9月18日正海生物發佈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中,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桑治侃如此回應口腔產品需求恢復情況。

他表示,市場此前預期種植牙將迎來較大幅度的增長,公司也認同未來種植牙市場需求空間廣闊,但具體過程可能曲折反復。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看到,2023年上半年,種植牙概念的6家企業全部實現盈利,其中,國瓷材料營收和歸母淨利潤規模達18.5億元和3.19億元,問鼎業績榜。不過,其也是6家企業中唯一一家歸母淨利潤出現下滑的企業,同比降幅達20.83%。

兩家企業營收破10億,國瓷材料淨利下滑

A股市場上,種植牙概念股覆蓋口腔醫療機構通策醫療、皓宸醫療,以及口腔修復膜、骨粉、種植體、牙冠等相關耗材公司,包括正海生物、奧精醫療、康拓醫療、國瓷材料。

貝殼財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看到,2023年上半年,這6家企業全部實現盈利,其中,國瓷材料、通策醫療的營收、歸母淨利潤規模領先。

今年上半年,國瓷材料營收為18.5億元,同比增長6.91%,歸母淨利潤為3.19億元。6家企業中,國瓷材料的營收規模、歸母淨利潤規模最大,但也是唯一出現歸母淨利潤下滑的企業,同比下降幅度達20.83%。

國瓷材料在半年報中提及,期內,公司牙科用納米級復合氧化鋯粉體材料銷售穩步增長,國內市場份額持續提升,海外市場方面已順利進入部分頭部客戶供應體系,滲透率將逐步提高。隨著國內牙科診療需求陸續復甦,公司氧化鋯瓷塊業務在國內市場恢復了增長形勢。

國瓷材料業績下滑並非源於種植牙相關業務。根據此前業績預告,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電子材料板塊的MLCC介質粉體銷量同比下滑。

上半年,通策醫療維持上漲形勢,營業收入為13.63億元,同比增長3.38%;歸母淨利潤為3.04億元,同比增長2.99%。其中,來自於種植業務的主營業務收入為2.29億元,同比增長2.7%。

公司在半年報中表示,營收增長主要因口腔醫療服務呈現恢復性增長。通策醫療曾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回應種植牙集采問題,並稱「集采對半年報毛利潤基本沒有影響。」

據瞭解,上半年,通策醫療集采類種植牙單價6000元左右,根據患者診療的需求,部分需要額外支付骨膜、複雜治療服務費等;非集采類種植牙因為提供更多醫療服務內容,單價在1.5萬元左右。

從業績變化來看,上半年,皓宸醫療實現大幅上漲,營收、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48.04%和124.94%。對於這一豐收,醫療口腔業務扮演了重要角色。上半年,皓宸醫療來自醫療口腔行業的收入為2.76億元,佔營業收入的87.95%,同比增長49.86%。與此同時,這部分收入的毛利率為48.74%,較同期增長10.94%。

集采落地「帶貨」:種植牙數量大漲

種植牙集采被稱為「史上最難集采」,今年1月在四川開標,種植體平均中選價格降至900餘元,與集采前中位採購價相比,平均降幅55%。並且,牙冠已被限價掛網,按掛網價格「零差率」銷售。

此外,國家醫保局出台政策,對種植牙醫療服務進行價格調控,明確種植牙醫療服務價格全流程調控目標為一顆牙4500元。

今年4月,種植牙綜合降費全國落地,口腔醫療機構的種植牙數量有所增長。9月初,通策醫療在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2023年上半年種植牙顆數23500顆,同比增長33.8%。

華福證券研報提及,4月份種植牙調價全國落地後,5-6月份種植項目實現了良好的增長形勢。從已披露第二季度業績的海外種植體廠家數據來看,登士柏、諾保科、登騰在中國區的種植量增速預計分別為115%、91%、39%,表現十分強勁。

對於未來帶動作用,上市公司也持樂觀態度。8月底,奧精醫療接受投資者調研時表示,種植手術可以擇期進行,集采降價後一些種植人群存在觀望的心理,部分醫生的情緒也受到一些影響,口腔種植領域今年上半年整體增長偏保守狀態。隨著種植體集采推進,行業種植量在恢復,接下來隨著情緒面消減,下半年行業有望迎來較快增長。

種植牙過程中,口腔修復膜和骨粉為常用材料。骨粉通常用於牙頜骨缺損或骨量不足的填充和修復,而口腔修復膜通常用於口腔內軟組織淺層缺損的修復,加速創口癒合及誘導自體骨再生。而此類口腔骨科耗材尚未納入集采,在種植牙放量的積極預期下,相關企業或迎來發展機遇。

奧精醫療認為,隨著種植牙集采,手術價格明顯下降,受益人群會明顯增加,利好人工骨修復材料的臨床使用,臨床手術量可能會得到提升,奧精醫療「齒貝」產品未來將會加大在民營口腔領域的拓展。

正海生物認為「種植牙增長過程可能曲折反復」,其擁有口腔修復膜和骨修復材料產品。上半年,公司口腔修復膜產品實現銷售收入1.06億元,同比減少3.57%。不過,公司亦在半年報中表示,隨著種植牙費用下調,未來種植牙市場需求空間廣闊,將有利於公司推動口腔修復膜和骨修復材料兩個重要產品的市場銷售,有利於其使用量和市場佔有率的提升。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已有企業積極佈局相關領域。康拓醫療在半年報中表示,上半年參股西安蠑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開展口腔種植領域口腔可吸收生物膜和口腔骨修復材料的產品研發,進一步拓寬產品佈局。截至目前,相關產品均已提交註冊申報。

產業鏈謀求上市,口腔醫療企業難上市

目前,口腔醫療產業鏈相關上市公司隊伍仍在擴容。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2021年口腔醫療相關企業一度掀起上市潮——恒倫醫療、滬鴿口腔擬登陸創業板,瑞爾集團、牙博士、時代天使首次向港交所上市發起衝擊,而中國口腔醫療集團則第四度遞表港交所。

這批企業中,時代天使和瑞爾集團分別於2021年6月和2022年3月成功登陸港交所。中國口腔醫療集團最終更名為美皓醫療集團,於2022年10月第七次遞表,並於當年12月在港股上市。而對於其餘口腔醫療企業來說,上市並非坦途,至今謀求上市未果。

海南博鼇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口腔醫療企業上市難,最大障礙是其行業性質與業態。從根本上講,口腔醫療行業的醫療屬性大於消費屬性,並不是適合於上市的「暴利」產業,全球範圍內純醫療機構上市的成功案例也並不多見。除了行業監管和政策環境,企業的資產質量與盈利能力也尤為關鍵,企業上市需要達成一系列的指標,包括企業規模、資產質量、盈利能力等,很多口腔醫療相關的企業難以全面滿足上市的條件要求。

2022年8月,滬鴿口腔主動申請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文件,創業板IPO路程也就此終止。不過,時隔一年上市之路再度開啟,今年8月30日滬鴿口腔在山東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輔導券商為國金證券。

今年以來,多家相關公司有意敲開上市大門。5月,口腔正畸、隱形矯治企業正雅齒科在浙江證監局進行了輔導備案登記,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6月30日,速邁醫學的IPO申請獲創業板受理,公司主要產品為牙科手術顯微鏡、外科手術顯微鏡及醫用光學診察器械產品。根據賽前分析產業研究院相關報告,2019年至2021年,速邁醫學佔據國內牙科手術顯微鏡45%至55%左右的市場份額。

上個月,港交所披露了馬瀧齒科遞交的招股說明書。作為高端民營口腔醫療機構,截至今年4月末,馬瀧齒科在我國13個城市設有29家口腔門診,業務涵蓋普通牙科、正畸科和種植科。

在鄧之東看來,口腔醫療企業積極謀求上市,主要是為從資本市場籌集大量資金,用於企業的規模擴張、技術研發、設備更新、人才引進等,提升規模、實力和競爭力,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此外,上市也可以提升企業知名度、信譽和品牌影響力,鞏固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和市場份額。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丁爽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