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級脫鉤,合理嗎?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關鍵是大學英語教育向何處去

9月20日,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發佈的一則通知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該通知稱:經學校2023年第五次本科生院院務會研究決定,學校不再將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校內英語水平考試和校外其他各類英語考試是否參加及其考試成績作為本科生畢業及學士學位授予條件。也就是說,自2023年9月1日起,西安交大不再將四六級及其他校內外英語考試作為本科生畢業的「硬性門檻」。

西安交通大學一位老師向《中國新聞週刊》證實「該消息屬實」。該老師解釋說,很多其他高校在十年前就已經取消掛鉤。另據極目新聞報導,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工作人員也表示,這並非西安交大特立獨行的做法,而是學校根據當前發展形勢作出的一個正常的舉措,希望人們不要過度解讀。

記者梳理公開報導發現,實際上,早在2005年,中國不少高校就將四六級與學位證脫鉤,2013年前後,又有很多高校宣佈不再把英語四六級考試和本科畢業「捆綁」在一起。大學英語四六級脫鉤與掛鉤之爭,背後的癥結究竟是什麼?

西安交大發佈通知稱,四六級和學位證脫鉤 來源:視覺中國西安交大發佈通知稱,四六級和學位證脫鉤 來源:視覺中國

「一刀切」並不合理

多位專家表示,「一刀切」地將英語四六級成績與本科能否畢業「掛鉤」並不合理。

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資深教授劉海峰對《中國新聞週刊》分析說,以前,很多大學把四六級作為畢業獲得本科文憑的必要條件,在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下,很多學生將大部分時間放在四六級的備考上。尤其有不少英語基礎差的同學,多次努力也無法達到四級的成績要求。在「拿不到學位證」的壓力下,就可能想到作弊、替考等「歪招」,這種應試風氣也影響了正常的專業英語教學。

另外,一些專業對外語的要求並不高,工作後的應用場合也很少,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在本科四年花大量精力去通過英語等級考試,也要打一個問號。「這就是為何2005年教育部提出脫鉤時,多數高校和教育者都很讚同。」他說。

事實上,教育部始終沒有要求過學生必須獲得英語四六級成績才能畢業。2005年,教育部推出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推行以來的首次改革,將原來的100分製改為710分製,不設及格線,不頒發合格證書,只發成績單。不發證書的做法正是為了給當時社會上不理性的「四六級熱」降溫。

在2005年2月教育部舉辦的改革方案發佈會上,教育部明確重申,參加四六級考試曆來都是自願的,教育部從來沒有要求學生一定要參加四六級考試。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解釋了當時這項改革的底層邏輯:「我們希望以一種宏觀調控的方式降低考試的社會關注度。」

她說,由於種種原因,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被社會過度誇大。有的學校把四六級與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掛鉤,另一方面,社會用人單位也把四六級考分作為用人標準。這樣就必然導致不少學校為了盲目追求通過率而進行應試的教學。「考試成為大學畢業通行證、社會就業的重要標尺,也就意味著它為教學服務的功能反而被淡化和弱化,這顯然跟設計考試的初衷是背道而馳。」

這場發佈會後,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都相繼宣佈四六級考試與畢業證、學位證脫鉤。

華東理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黃婕則對媒體表示,由於英語四六級考試是針對全國普遍水平而言,而實際上,華理學生使用的課本難度已大大超過了全國英語四級水平了,因而四六級考試不能再作為衡量學生英語水平的標準。

北京大學在將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與本科畢業掛鉤方面一直十分謹慎。北京大學原教務部副部長、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觀察到,近幾年,國內的英語教學出現了兩個重要變化:一是高中英語教學水平、中學生自身的英語水平都在快速提高;二是大學本科學習階段,無論教材還是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和國際接軌,使用英文原文材料的情況越來越普遍,「現在本科都很強調科研,做科研不可能不去讀英文文獻」。

「考慮到這些新的趨勢,一些學校還用四六級作為槓桿去要求學生,就沒有必要了,改革勢在必行。西安交大這次取消掛鉤,應該也是學校根據當下的實際英語學習情況做出的決定。」他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盧曉東建議,每所高校要根據自身生源的英語水平、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教學改革中英文教材的比例、不同專業對英文文獻的最新要求等來綜合判斷,決定是否要脫鉤。

取消掛鉤不意味取消英語學習

脫鉤並不意味著四六級考試成績不重要。對多數大學生來說,四六級仍是大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際上,很多高校宣佈脫鉤之後,其中仍有部分大學採取「軟掛鉤」方式。不同高校對於學生畢業時的英語水平有著一定要求,比如,有的學校規定在英語總評分中四級考試成績還佔一定權重。此外,多數大學對研究生、博士生的招錄要求中,四六級分數是一個重要選項。學生到社會上求職時,很多單位仍把四六級分數作為評估其英語水平的重要標準。

近年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在持續改革:弱化應試感、強調應用性是改革的主要方向。早在2005年的首次英語四六級改革中,很重要的一條是突出加強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考察,將聽力比例由原來的20%提至35%,其中,聽力題目選用對話、講座、廣播電視節目等更具真實性的材料。2013年,大學英語四六級取消完形填空題型,翻譯比例明顯加重。此後又經過數次改革,四六級考試難度也在逐年加大。不過,雖然整個社會對於英語口語的要求越來越高,口試仍不是四六級的必選項。

目前,大學四六級考試被詬病最多的仍是「學生即便通過了四級考試,卻沒有真正擁有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盧曉東說,近些年,四六級考試的改革方向是「更靈活地應用」,不再像以前那樣過於強調語法和閱讀,而是重在考察如何將英語作為一種重要的溝通工具、如何有效使用它。實際上,一方面,他讚同大學不要「一刀切」地將四六級成績與畢業掛鉤;另一方面,也認為四六級作為一種全國統一的考核評估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時,「取消掛鉤不意味著取消英語學習。」他反復強調。

他認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流下,英語無論對學生個人未來的發展還是中國對外交流都至關重要。因此,不同層級的學校要「因校製宜」,有些高校可以考慮繼續掛鉤,「總的方針是必須始終強調英語學習、英語教育在大學的重要性。」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稱,取消掛鉤,不是說不重視英語,而是要轉變英語教學的應試傾向,從重視應試轉變為重視學生實際英語能力的培養,回歸到英語教學的本身。

因此,是否取消掛鉤不是問題的癥結,關鍵是大學英語教育向何處去。盧曉東提到,近年來,另一個高校英語改革的趨勢是大幅削減公共英語課學分,原來很多大學四年的英語必修課都在16學分以上,北京大學在2000年左右就已將英語課的學分降至8學分以下。

目前,北大對於全校性「公共必修課」中的英語課程採取彈性學分製,分級培養,具體而言,所有新生(英語專業學生和留學生除外)入學後須參加英語分級考試,根據考試成績劃為A級、B級、C級和C+級,分別對應8、6、4和2學分的英語必修要求。對水平最高的C+級的學生,只需修「批判性思維與學術寫作」就可滿足本科畢業對英語的要求。

中國教育科學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王烽對《中國新聞週刊》建議,在高中生英語水平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大學再繼續學習基礎英語沒有必要,各高校可以根據生源的英語水平,更好結合不同專業課對英語的要求,採取靈活的英語學習方式。大學英語考試改革,也應探討如何「更好結合學生的專業要求、個性化的發展需要」來進行。盧曉東也建議,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評估應該採取更多元的方式,標準不要太單一。

但這種改革難點就在於高校內部採用的英語考核方式,社會上是否認可。熊丙奇坦言,取消掛鉤後,四六級考試就變為學生自主選擇參加的社會化考試,托福、雅思都屬於此類,這也是四六級考試多年來改革的一個方向。對社會化考試而言,只有考試評價質量很高,能夠比較真實反映出考試者真實的英語能力和水平,才能得到整個社會的認可。

者:霍思伊(huosiy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