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李曉江:“一江一河”要回應五大全球議題,建綠色天堂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從小就與“一江一河”有不解之緣,“蘇州河是童年的記憶,黃浦江伴隨了我的少年時代。”
如今,作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李曉江仍然在與城市濱水打交道,而且視野擴大,不僅著眼蘇州河如何再出發,也關注全球水岸的共通命題。
2023年9月21日,《奔流:從上海出發——全球城市人文對話》啟動儀式暨首季上海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的李曉江提到,蘇州河的發展印證了上海城市從中心向外的空間變遷,而濱水岸線的貫通為城市提供了更多精彩的公共空間。
同時,李曉江還指出了當今全球水岸的共通命題——安全韌性、綠色低碳、公平友好, 並希望城市濱水空間在未來能夠真正成為百姓家園、綠色天堂。
以下內容是李曉江的演講摘錄,經澎湃新聞整理。
李曉江
兩岸濱水空間貫通後,蘇州河再出發
在古代,蘇南地區工商業最發達,蘇州河就是蘇南地區與“上海”這個門戶連通的走廊。所以,早期蘇州河沿線岸邊有大量工廠、貨運碼頭,是民族工業的搖籃。
我是1950年代生人,童年、少年時期都在黃浦江、蘇州河邊度過。我小時候住在現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所在地,當時叫“上海小樓”;20世紀60年代,在永興大樓改造的小學上學;後來每天要經過蘇州河,坐擺渡去浦東上中學。當時,黃浦江、蘇州河沿岸的公共性很不好,唯一的公共河岸在浦東黃浦江沿岸。
黃浦江、蘇州河兩岸的公共性在180年間(1843-2023年)有很大的提升。蘇州河中心城區岸線的貫通,對上海曆史文化的挖掘也很重要。我小學時在蘇州河邊上看到的高密度曆史建築群,現在都保留下來了。21公里的蘇河邊彙聚了100多座優秀曆史建築與曆史橋樑,蘇州河沿線曆史建築的密度在中國大城市中非常罕見。
過去蘇州河的地理分界,產生過一種社會文化的隔離。現在蘇州河給兩岸居民提供共享活動空間,讓分享和社會融合提供可能。蘇州河沿岸的城市更新和濱水地區的利用,比如虹口、黃浦、靜安、長寧、普陀五個區的河段,擁有差異化的功能、特色、文化內涵、服務對象,反映了多樣性和多元價值。
以上海對標巴黎,塞納河沿岸的很多做法,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借鑒。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去巴黎考察交流合作多次,盧浮宮、巴黎聖母院、埃菲爾鐵塔、法國國家圖書館都設在塞納河岸濱水區,這體現出了巴黎對文化和知識傳播的關切,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蘇州河所面臨的全球水岸共通命題
在今天,我們理解蘇州河,還要理解它所面臨的全球水岸共同風險。
蘇州河所在的長江口和太湖地區,正面臨越來越頻繁的極端降水、超強颱風。長江口地區的海平面在過去30年中已上升了115毫米,預計到2030年還會上升87毫米。
上海是受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脅最大的城市之一,曾經最為自豪的千年一遇防洪體系,目前只能抵禦150-200年一遇的洪水,洪潮、颱風威脅越來越頻繁。此外,上海的供水水源也要重新開始依賴黃浦江。
我曾經作為特邀顧問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做了一個關於太湖流域高質量發展和氣候適宜性的課題研究。我們發現,近年來,太湖流域上遊圩區建設導致黃浦江、太湖流域下遊出海口地區洪潮形成越來越快,週期從過去4天變成1.5-2天。太湖上遊面臨的問題,有可能會加劇下遊的災害威脅。
所以,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並面對上遊城鄉建設帶來的潛在影響,是蘇州河面臨的重要議題。
為此,蘇州河建設中需要關注的話題,應該逐步拓展到減緩氣候變化、推進氣候適應性等領域。具體領域包括所在流域恢復力、岸線管理、水土資源岸線資源利用、生物多樣性、生態管理、能源轉型、農業轉型等,並與上遊尋求協作。
未來沿岸發展的五大議題
蘇州河沿岸的發展,未來至少應該關注五個方面的議題。第一,關注安全和韌性。我們既要用好沿江沿河公共空間,塑造好濱江景觀,同時一定要處理好河道的安全韌性問題。場地、建築和設施需要用更加綠色低碳的方式建設。
為此,我們可以學習生活在水網地區的古人應對自然變化和氣候變化的經驗,包括水綠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而不僅僅是現在城市里的建築文化遺產。這也是太湖流域研究給我帶來的啟示。
第二,更加公平和包容。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所有政策研究報告都必須有一個規定的章節來評價性別相關問題,“一江一河”同樣也需要這麼做。讓弱勢群體也能感受到“一江一河”的治理成果,我們需要更好地體察女性、兒童、老人,更好地配置無障礙設施以滿足殘疾人、低收入人群等的使用需求。
第三,更加友好。我們希望“一江一河”是全齡友好的空間、全時有效利用的空間,這一點法國等歐洲國家有豐富的案例可以借鑒。
第四,如何讓“一江一河”濱水空間更優雅。今年6月,我非常高興和法國“建築詩人” 克里斯蒂安·德·包讚巴克先生交流,討論建築若要更優雅,該如何更巧妙地尊重周邊曆史環境。我認為包讚巴克先生的作品——上音歌劇院做到了這一點。同樣地,我們的濱水空間也需要大量尊重周邊曆史環境的優雅建築。
第五,河流的綠色交通。當船舶的動力從傳統輪機轉向電動或者氫動力後,其噪音汙染變低。我們可以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發展高效、綠色的水上交通。同時,濱江濱河公共空間也是最好的慢行空間,應該得到更好地利用和保護。
當然,我相信“一江一河”要回應的全球議題絕不僅僅這五個方面,希望未來我們去發掘更多話題,讓城市濱水空間真正成為百姓家園、綠色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