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德國莫讓「去風險」成了真風險

【#環球時報社評#:德國莫讓「去風險」成了真風險】有「德國政府消息人士」對法新社透露,「出於安全考量」,柏林正在考慮從2026年1月1日起在5G網絡中禁用中國製造商華為和中興的部件,據稱這項禁令不僅適用於新部件,也適用於已經安裝的部件。但也有媒體稱,德國政府內部對此仍然存在分歧,因為擔心此舉影響德國本來就落後了的數字化進程。類似的消息時不時就會傳一波,但迄今沒有一個定論,德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猶豫、糾結、矛盾從中可見一斑。

限制甚至禁用華為、中興,明面上的理由一直就是所謂「國家安全問題」,但這麼長時間,鼓動限、禁華為和中興的部門、機構及人員都拿不出任何存在安全風險的證據,也沒有找到其他違規行為。要知道,從2019年至今,華為、中興在西方受到了最嚴格的對待,這些人幾乎是拿著放大鏡搞地毯式搜尋,挑華為、中興的刺,找它們的茬。「努力」了這麼久卻沒有任何收穫,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從雞蛋裡是挑不出骨頭的。鼓噪限、禁華為和中興的論調,完全是政治因素推動以及美國慫恿施壓的結果。

根據德方的數據,德國目前共有8.2萬個移動通信站,其中約一半配備了華為技術,而華為在德5G網絡設備佔比近六成,為德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有業內人士透露,從德國現有的通信網絡中排除華為設備不僅會帶來高達50億歐元的巨大成本,還將使本就緩慢的德國移動通信技術發展倒退數年。

德國《明鏡週刊》8月初曾報導稱,德國正在考慮的「去華為」進程很可能將給其鐵路系統帶來沉重的打擊,替換相關設施需要花費約4億歐元(當時約合人民幣31.5億元),或將導致許多項目延長5到6年。如果德國限、禁華為和中興,這些代價最終都要分攤到德國消費者頭上。

說實話,如何建設5G網絡,歸根結底是德國自己的事,選擇對了受益的是自己,走錯路了吃虧的也是自己。我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正當理由就將中國企業排除在5G網絡之外,帶來的將不僅僅是更換設備的天價成本,還將失去未來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機遇,以及德國公平市場規則的聲譽。

有個例子或許值得柏林借鑒。在美國的壓力下,瑞典2020年發佈了針對華為的禁令,然而對這一禁令持最大反對意見的,是華為的強大競爭對手、瑞典電信巨頭愛立信,愛立信當時甚至以「搬離瑞典」作為威脅。而這一禁令的直接結果就是,5G業務原本形勢一片大好的愛立信因此受到重創,在之後全球各國的激烈競爭中一蹶不振。如果真的要針對華為、中興,給德國造成的傷害更大。這個道理其實是非常明顯的。

如上所述,華為、中興的設備部件事實上已經逆向證明了它們的安全性,這樣的證明是更有說服力的。而華為、中興設備在技術上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先進性,在成本上的高性價比都已是不爭的事實。不惜自殘,來限、禁華為和中興,這是非理性的行為。德國電信20日回應說,政府如果要求在2026年前停用華為設備並不現實,並質疑是否需要採取這樣可能導致用戶服務質量大幅下降的行動。這代表了德國的理性聲音。

就在此次消息曝光同一天,德國經濟研究所公佈一份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國對外投資總額明顯下滑,但對華投資仍處於高位且比例進一步攀升,投資資金主要來自於在華賺取的利潤。對德國來說,華為、中興不是風險,中國更不是風險。在德國政壇吹動「去風險」逆風時候,德國企業卻很誠實地用腳投了票。德國是崇尚理性、講求科學的國家,我們希望在華為、中興的問題上也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