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手為抓手 賦能鄉村振興

共享佛手收穫的喜悅 共享佛手收穫的喜悅

“經過佛手行業種植基地、加工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已形成完整產業鏈,重慶和四川佛手產量已占全國一半以上,在鄉村振興產業引領上表現亮眼。”9月19日,市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遠會在一場關於佛手的科普講座上介紹。

近年來,佛手在重慶的產業規模發展壯大,尤其是在觀賞種植技術示範推廣和佛手觀賞性及佛手文化拓展方面,她和團隊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在銅梁、潼南等地已大規模種植並為當地村民增產增收,讓她感到很欣慰。

談起引種推廣佛手的原因,王遠會印象深刻,“2003年五一在北碚區靜觀鎮參加了重慶市第二屆花博會,‘前不見花,後不見果’,很多展台都只用圖片進行展示,觀眾看不到實物。”當時,她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工作剛5年,這次展會讓她決定引種一批新型果蔬,一年四季常青,開花聞香,結果賞型,果實還可以食用藥用。無疑,花博會展覽館的佛手張貼畫引起了她的注意,從此開始了佛手之旅。

佛手,花似柑橘,果似佛手形,藥用價值高,文化韻味深厚。王遠會介紹,“你們看,它的果實非常多樣,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作為吉祥禮品,正好可以體現獨特的心意。佛手可食用,入藥可安神,作為文玩擺放在家裡也被視為吉祥之物。”

王遠會說,引種、馴化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當時她把佛手從江浙引進來後,也遇到一系列棘手的問題。重慶的天氣冷熱分明,初期引進的佛手樹既不耐高溫天氣,也難以適應寒冷的冬天。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讓樹苗能正常在重慶生長,一年四季開花結果,是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首選品種。到了5月,終於有了花果同樹的品種。

王遠會花費20年的光陰培育出的佛手新品種,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重慶地區一年能開4次花,結4次果;花香葉綠,果型奇異,極富觀賞價值。其果在生長過程中由綠色漸變為黃色,有著長達8個月的觀賞期,這樣的收穫讓她很滿意,“就像看著一個小孩子長大成人。”

佛手分佈在長江以南地區,現在川渝地區的種植面積很大,僅在我市銅梁、潼南等地的面積就超過1萬畝,畝產2000—3000斤。四川種植較多的地區有宜賓、樂山等地,她和四川的技術團隊也經常在一起交流技術難題。

在即將舉行的首屆中國農產品新品發佈會暨第25屆西部農產品交易會上,王遠會將攜佛手盆景、佛手鮮果、佛手膏等系列產品在農業成果展台上亮相,展示宣傳佛手產業及佛手文化。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科技特派員,她將和院里同事一道,以佛手為抓手,通過佛手專類園的建設及推廣,為休閑農業賦能鄉村振興提供新形式。

重慶晨報記者 陳軍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