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為樂,因思而存

「這一次,櫻頂的月光終於照在了新加坡的冠軍獎盃上。」
「捧杯的意義,遠不止台上的三分鐘。」
「武漢大學辯論隊謹向以上隊伍及隊伍成員致以真誠的感謝……」
2023年7月,第十一屆亞太大專華語辯論公開賽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落下帷幕,經過六輪激烈比拚,武漢大學辯論隊斬獲冠軍。
這是王悅第一次在國際賽場上說出那句「武漢大學二辯、廣播電視學專業本科三年級王悅,問候在場各位」。此前,她曾兩次入選校隊國際賽陣容,只是還沒等到上場,隊伍就被淘汰了。截至目前,王悅曾參與過包括練習賽,校內、校外正式賽在內的200餘場辯論賽。在武漢大學,有類似參賽經歷的人不止她一個,王悅只是「眾多傳承者」中的一員。
「煌煌武大,雄辯天下。」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的武漢大學辯論隊是華語辯壇歷史最悠久的隊伍之一。現如今,象徵武大辯論華山論劍的金秋辯論賽、紅楓辯論賽、規模達到64支隊伍參賽的校新生辯論賽,以及校內「昭言杯」辯論賽等多個盃賽,繼續滋養著學校的辯論文化,吸引著一代代武大辯論人。
「安家」櫻頂,讓自由和包容落地
還在讀高中時,王悅就對武漢大學辯論隊「有所耳聞」。那時,她第一次見到武漢大學辯論隊教練、辯論類綜藝節目《奇葩說》辯手陳銘。在王悅看來,辯手在台上發表見解的樣子「非常有人格魅力」,自詡「話多、顯眼包、渴望被關注」的她覺得自己同樣適合這個舞台。順利考入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後,王悅更是充分感受到了「武大的辯論生態」,尤其在學院內,辯論隊很有人氣。所以,剛進校不久她便加入了學院辯論隊。
在武大辯論文化的「眾多傳承者」中,並非所有人都和王悅一樣「有著天然的優勢」。方鯤是電氣工程專業的研究生,也是武大辯論隊的現任執行教練。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工科生,他從未想過自己能進入校隊,更未想過能以執行教練的身份,陪辯論隊走這麼長的一段路。大一時,方鯤覺得自己和校隊的距離非常遙遠。他對校辯論隊的印象,是每天從工學部走到文理學部需要經過櫻花大道,抬頭就能看到辯論隊訓練室所在的學校標誌性建築物「櫻頂」。
在武大,辯論是一件「全民參與」的事。幾乎每年的校新生辯論賽,全校32個學院都會分別派出2到3支參賽隊伍,每支隊伍至少4人。60多支隊伍、百餘名熱愛辯論的新生在賽場上唇槍舌戰的熱烈場面格外震撼。在方鯤看來,校辯論隊更像是一個「和而不同的小江湖」,每一個學院都是不同的「門派」,不同學院的辯手風格「各成特色」,他們用自己的視角豐富著武大的辯論文化,而武大的辯論文化為辯手們提供了更自由、更包容的成長空間。
言有盡而意無窮
在武漢大學,每個辯論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為了記錄更多關於武大辯論人的故事,武大辯論公眾號推出專題欄目「言有盡」,記錄辯手們從未與人分享的感受和經歷。「這也算是離開辯論隊時的一個告別儀式,更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深意。」王悅說。
2020年,方鯤迎來了他在校隊的第一次寒假集訓,有一個辯題是「假如能夠重啟2020,你到底願不願意」。當時,作為反方持「不願意」觀念的方鯤基本功還不夠紮實,面對對方辯友提出的「假如重啟2020,也許高比就不會去世了,你不願意嗎?」沒能很好地反饋。賽後,教練給出的回答讓方鯤至今印象深刻。「教練的回答是:比一個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這個社會如何看待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相比自己的不知所措,教練的回答讓方鯤感受到「辯論是一種思辨的過程。」
辯論帶來的「意無窮」不止於此。辯題類型豐富,並不是所有選題方向都在自己的知識面範圍內。「這就要求你在短時間內對一件完全陌生的事情有一個框架化的理解。」在王悅看來,這樣的高要求極大地鍛鍊了辯手獲取知識的能力。
王悅參加辯論隊後打的第一場比賽是學院的新生辯論賽,辯題是「抑鬱症應不應該納入中學生體檢項目」。一名曾經患過抑鬱症的隊友在討論辯題時分享了很多自己的親身經歷。這些講述也讓王悅更加接近和瞭解抑鬱症群體,她意識到:「辯論中,不論你持哪方觀點,你的背後都站著一群人,你在為他們代言,為他們發聲。」
「言之有物」是武大辯論隊伍的共識。從確認辯題,到輸出觀點,每一個環節都要有現實價值和社會意義。武漢大學梅園食堂坐落在學校圖書館旁,一方面方便了學生用餐,但另一方面「學生佔座」的問題也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武大辯論隊就此進行了一場辯論賽,辯題是「梅園食堂到底可不可以佔座」。
除了食堂佔座,武大辯論隊還曾討論過「玩在武大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宣傳策略」「櫻花大道該不該設置美食街」等辯題,均圍繞學校和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展開。在王悅看來,「言之有物」是她學會辯論的開始,而懂得與人共情,給予他人更多包容、理解則是她在武大辯論文化中收穫的最寶貴的財富。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程思 記者 畢若旭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9月2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