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歷史一樣,照亮我們一直向前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309/22/9baffeda-7196-4fc2-f800-17e85717cbe8/transcode_a564a039-a2d5-9019-749d-0266de05.mp4/av-g.m3u8
喜歡吃又喜歡讀美食文章的人,對趙珩的名字不會陌生。在沒有大眾點評的時候,趙珩的文字記載描述了很多味道,他的美食推薦也往往成為一份榜單指南。
趙珩自稱「老饕」,寫得一手妙文,卻總是自謙飲食文章「難登大雅之堂」,但架不住朋友們愛讀,於是在2001年出版了一本小書《老饕漫筆》。只是他的出書速度遠遠趕不上他吃東西的速度,10年後的2011年才出版了《老饕續筆》。又十幾年後的2023年,75歲的他終於續上了這本《老饕三筆》,仍由三聯書店出版。
新書收錄了42篇文章,從桂林的馬肉米粉說到日本的懷石料理,從蘇州觀前街、南京皮肚面,說到巴塞隆拿的街邊小吃。既有紅的櫻桃、青的豆苗、香的菌子、妙的香料,又有春韭秋菘、白水羊頭、對蝦海膽、牛肉鍋貼,以及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虎拉車與黑蹦筋、糟燴菜與炒三泥……
最近,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舉辦的一場讀者見面會上,主持人開玩笑說,希望在座各位都是吃過飯來的,不然越聽越餓,不一定堅持得住。在介紹時,趙珩拒絕在自己的頭銜前加「著名」兩個字,他覺得「著不著名大家都明白」,稱自己是文化學者已經是「高抬」,自己就是「還能寫幾個字」。
三本書基本沒寫到多麼豪華、精緻的美食,很多甚至屬於「蓬門宵饌,陋巷蔬食」。趙珩說,自己的書不完全講飲食,實際上就是閑書,由飲食而發,然後拐到一些尚存記憶中的東西,亂七八糟,東拉西扯。
他談「大白菜」,又名「秋菘」,母親淘來的、從小就掛在家裡的淡墨寫意立軸,上面畫的就是從土中欲拔地而出的大白菜,「晚來珠雨送新涼,幾畝秋菘尺許長,莫向人召誇食肉,何曾忘卻菜根香」。他也說起北方大白菜各式各樣的吃法,「老祖母用秋菘的大幫子剁餡兒做的菜糰子最好吃」。
趙珩的曾祖父是清末封疆大吏趙爾豐,曾伯祖是清史館館長趙爾巽,爸爸媽媽一位是史家,一位是譯家,同畢業於輔仁大學。趙珩對歷史掌故的信手拈來,對詩詞曲賦的出口成誦,與此肯定是分不開的。
趙珩是三聯書店的常客,每次到「店」,都能「未聞其人,先聞其聲」。據內部人士透露,「珩公」聲若洪鍾,走路帶風,拄著枴杖,從編輯部到美編室,有時候還會拐到財務部轉上一圈,一路問好,自帶發亮。大家都認識他,沿途不斷冒出「趙先生來啦」「趙先生精神不錯啊」的招呼聲,辦公室里也響起此起彼伏的笑聲。趙珩就和他的文字一樣,讓人忍不住親近。親切之外,珩公愛吃、會吃,自詡「饞人」,即便近年來血糖偏高,依舊是打完針接著吃。
從「老饕系列」第一本算起,20多年間,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百姓生活欣欣向榮,飲食自然也跟著豐富了許多、精緻了許多。關於飲食的書籍琳瑯滿目,關於吃喝的節目應接不暇,各種美食博主、吃播影片層出不窮,飲食甚至成了一種敘事,與「鄉愁」甚至「國家」發生關聯。但是趙珩的書未曾改變,依舊文氣十足,寫口腹之物,記風物人情,述歷史掌故,帶著那種「老派」的風雅和趣味。
而且,有的東西,聽上去是新的,其實老祖宗早就有,比如,外賣,《清明上河圖》里就有托著兩盤食物急急忙忙去送餐的店小二形象。趙珩說,外賣大概興盛於桑治代,因為城市經濟高度繁榮,飲食業蓬勃發展,連占士都時不時叫點市肆里的外賣(占士叫外賣,稱為「宣索」),調劑一下宮廷口味。南桑治的第二位占士桑治孝宗最喜歡「宣索」,喜歡諸如「李婆雜菜羹」「臧三豬胰胡餅」一類的市井小吃。
趙珩也看到,那些需要慢功夫製作、需要長時間等待、工藝繁複卻產量很低的食物慢慢消失了。比如滷汁豆腐乾,得是在蘇州觀前街采芝齋買的,那種用「馬糞紙」做的小盒子裡裝的,濕乎乎的,味道特別醇厚。現在網上賣的各種包裝的滷汁豆腐乾,都不是那個味兒。
在時間的流逝中逐漸消失的,又何止是食物。《老饕漫筆》的序是朱家溍寫的,為《老饕漫筆》題籤的是王世襄,為《老饕續筆》題籤的是黃苗子。時間倏然過,《老饕三筆》姍姍來遲,趙珩環顧四周,這三位前輩都已過世。
不過,關於「消失」,趙珩又是極為達觀的,他想得通透,人生得意須盡歡啊!1966年,不到18歲的他從學校「騙」了一張外出證明,隻身一人遊山水,身無分文走天下;80年代去桂林,他迷上了馬肉米粉,「是盛在像茶盅似的小碗裡的,普通飯量的人吃上20多碗不在話下」,吃一次還不過癮,臨走時又在匆忙中去吃了一次,差點耽誤了航班;就算是老朋友沈昌文去世,「那麼多人在懷念他,這就足夠了」。
中國人寫吃,往往「意在吃外」,無論是趙珩的「老饕系列」,還是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無論是現在的「舌尖系列」,還是袁枚、汪曾祺那些「前輩資深吃貨」。或許斯食不再,斯人已去,但這些美食和背後的故事,交織著城市、文化、歷史,沉澱成傳奇般的記憶,吉光片羽般照亮我們一直向前的生活。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9月2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