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業為導向,優化高校專業

陳誌文
近日有媒體注意到一些地方開始以就業為抓手,對高校專業設置進行調整。這一措施,與今年3月教育部等5部門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簡稱《改革方案》)相關。《改革方案》明確要求“健全學科專業調整與人才需求聯動機制”該方案還製定了具體目標:2025年前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的學科專業布點。
將學科專業調整與人才需求掛鉤,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動大學生更好就業。就業本是一個社會問題,但在大學生就業上,近年一直存在一個特殊的結構性矛盾: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
根據相關部門的監測,從專科到本科、研究生,就業最好的都是工科專業。但遺憾的是,近年人文社科畢業生占比一直比較高。從近年招生看,13個大類中,管理、藝術長期位居招生人數的第二、三位,僅次於工科。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比較複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自1999年開始的大學擴招帶來以規模增加為主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在精英教育時代,文憑在某種意義上具有篩選的功能,有文憑很多時候都意味著有體面的工作。在這一慣性作用下,大學擴招在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撐的同時,一些地方與學校也出現簡單的“文憑通脹”現象。一方面追求大而全,什麼專業都辦,一方面追求辦學成本低、方便開辦的專業,脫離了社會需求。如果僅看專業,不少學校都是綜合性大學,即所謂的“千校一面”。
這種結構性矛盾在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同時,也是對教育投入的巨大浪費。也正因為此,在今年7月舉行的國新辦發佈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明確提出,教育教學和學科設置、結構也要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既要保證匹配度,又要適度超前。
如何做好高校學科專業調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就《改革方案》答記者問時明確了三大方向:一是,強化分類發展辦學理念。針對少數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佈局時缺乏科學審慎規劃、片面追求“大而全”,熱衷於設置投入少、容易開辦的專業等問題,引導高校在不同賽道上辦出水平。二是,優化上下聯動管理機制。進一步優化落實國家調控、省級統籌、高校自律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推動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對地方高校學科專業設置的統籌管理和對新設學科專業的評估檢查。三是,推動人才供需動態平衡。將學科專業調整與人才需求聯動起來,建立健全科學規範的人才需求預測預警系統,提高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契合度。
具體講,就是圍繞社會需要、國家需要,做好減法,也做好加法。減法,就是減去那些開辦成本低廉、供給過剩、就業明顯過差的專業,但考慮到學校和具體地方需求的差異,“一校一案”,不搞一刀切。加法,就是鼓勵、支持開辦需求旺盛的“四新”專業與交叉學科專業,即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以及人工智能等交叉學科,淘汰與之相關的舊專業。
對此,有個別人覺得,以就業情況來調整學校學科專業設置,存在高等教育工具化的問題。這些人沒有注意到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階段特性,仍然在以精英教育的尺子衡量已經普及化了的高等教育,仍然在以研究型大學的尺子丈量今天大量的應用型大學。2023年普通高校總數已經高達2820所,是大學擴招前的約2.8倍,招生人數增長約10倍,本科錄取線最低僅有280多分。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從學生的學習能力角度,還是大學的定位角度,多數高校都應該面向社會需求,以培養應用人才、技能型人才為主,即就業導向。當然,對於以985為代表的大學,不宜簡單以就業來調整學科專業設置,還需要站位國家戰略需要,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在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上,尤其是做減法,將遭遇不小的阻力,但筆者比較樂觀,因為老百姓已經開始“用腳投票”。2022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式微,在某種程度上導致高校土木專業錄取分數大跌。但同時,在今年的高考錄取中,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卻因為錄取分數大幅超過某綜合性大學登上熱搜。實際上,這所已經升級為本科的職業高校多年來的錄取分數線都遠遠高於本科線,這得益於該校畢業生良好的就業情況。2022年全國幾乎全部進入新高考改革週期,新高考改革在誌願填報上基本都以專業為導向,這將進一步加劇這種現象。
當然,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優化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高校培養模式還需要進行調整,而不是簡單地換個名字,比如把“經濟學”改成“數字經濟”就了事。(作者是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