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吃攤主到集團董事長!一位農村小夥在天津的傳奇故事

一個外地年青人白手起家,在天津打拚20年,從最初擺攤賣肉夾饃,到如今成為一個年營業額超2.8億元的集團董事長,成功實現人生逆襲。

一個初秋的午後,天津廣播記者採訪了故事的主人公劉濤,瞭解他不為人知的傳奇經歷。

▲劉濤(中)在建設工地

▲劉濤(中)在建設工地

100元支起了自己的小吃攤

2003年7月3日,19歲的劉濤初中畢業後,獨自一人坐火車,從老家衡水阜城來到天津,隨身一床被縟、幾件換洗衣服,還有口袋里的114.5元錢。他落腳在北辰區宜興埠鎮七街村,「我的小姨就住在那兒,她每年春節都穿著漂亮的衣服,燙著時尚的頭髮回老家過年,還會買很多豬肉。」

1984年,劉濤出生在阜城縣的一個農民家庭,一家四口人,種15畝地。從7歲起,劉濤就跟著父母和哥哥,一起下地幹農活兒,年複一年,辛苦又乏味。他嚮往小姨那樣在大城市里的生活。

▲兒時劉濤跟母親合照

▲兒時劉濤跟母親合照

放下行李,劉濤就開始找工作。但個子不高、身體不壯、性格又靦腆的劉濤,在勞務市場上沒什麼優勢。

一次次被拒,讓劉濤一時感到迷茫和沮喪。

「只要有活兒,幹什麼都行!」在津圍路一家合資企業門前,有幾個賣早點的小吃攤,引起了他的注意。「賣大餅雞蛋的、賣鐵板里脊的,還有賣煎餅果子和雞蛋灌餅的。來上班的工人沒吃早飯,就在門口買。」劉濤站在不遠處,一直看到人家收攤,心裡萌生了練攤的想法。

當天,他就花50元買了輛二手三輪車,再用20元買了兩口鋁鍋,然後自己動手找來廢鐵桶和小鐵條做了一個爐子。「小姨在菜市場賣燒餅,我從她那兒拿燒餅,然後自己燉肉,去廠子門口賣肉夾饃。」只花了不到100元,劉濤也有了自己的小吃攤。

我的肉夾饃吃到最後一口也有肉

第二天一早,劉濤就忙活起來,四點起床燉肉、六點裝車,帶著小半鍋燉肉、30個燒餅,蹬半小時三輪車來到工廠門口。第一次出攤做生意,劉濤心裡有點緊張。

他看旁邊的攤位賣燒餅里脊1.5元一套,就把自己的肉夾饃定價1元一套。「有的人賣肉夾饃,燒餅割一半兒,吃到後邊就全是燒餅了。我會割到底,把肉塞滿,這樣吃到最後一口也有肉。」

李連凱是劉濤的同鄉,也在天津打工。「有一年冬天早晨,我到他攤上買肉夾饃,發現他臉通紅,人也蔫巴巴的,一問才知道頭天晚上就燒到39度,早晨頂著大風出攤,三輪車都蹬不動,騎一段、推一段,就這麼過來的。」李連凱說。

僅僅一個月後,劉濤的小吃攤一天就能賣出100多套肉夾饃,是周圍幾個小吃攤里生意最好的。「那時候他(李連凱)在工廠上班,一個月掙700塊錢,我賣肉夾饃一個月的利潤有900塊錢,比他掙得多!」

2005年,劉濤結婚了。妻子叫劉娜,當時在北京的一家服裝廠打工。劉濤的初中老師是兩人的介紹人。「我們結婚時彩禮12000,是村里同時結婚的三家中最少的,‘三金’也只買了耳環和戒指。」說起這些事,劉濤仍然覺得虧欠妻子。那時不富裕,娶媳婦的錢都是他擺攤掙來的。

▲劉濤和妻子劉娜的合照

▲劉濤和妻子劉娜的合照

結婚後,妻子辭去了在北京的工作,跟著劉濤來到天津。兩人在宜興埠鎮七街村租了一間平房,有了自己的小家。還在家附近租了一間40平米的門臉房,開起了水站。妻子負責盯店、接訂單,同時兼顧燉肉。劉濤繼續早晚出攤賣肉夾饃,白天就蹬著三輪車挨家挨戶去送桶裝水。小兩口「忙並快樂著」。

 改行做建築,第一單就虧了200元

2008年春節過後,劉濤改行了,這次跟他一起來到天津的,還有哥哥劉濱。

▲劉濤(左)跟哥哥劉濱(右)一起工作

▲劉濤(左)跟哥哥劉濱(右)一起工作

原來過年前,劉濤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脊柱裂,不能再從事高強度的負重工作。在內蒙古烏海市打工的哥哥聽說後,建議劉濤試試彩鋼加工。「我哥就在烏海的一個彩鋼廠給人盯項目。我說你也別去烏海了,跟我回天津吧。」於是,趁著過年的時間,兄弟倆跟村里的老師傅學了四五天手藝,又花了幾千塊錢,買了電鑽、電錘、電鋸、電焊機等必要的工具,準備在天津大幹一場。

兩人接到的第一單生意,還是劉濤的房東介紹的。房東有個朋友姓史,開個小工廠、有堆舊鋼板,想在廠子裡搭個簡易的廁所。劉濤估摸了一下,這個活兒哥倆兒一塊兒干,也就一天時間,於是報了900元的價格。可是到了場地一看,那堆鋼板又髒又破,找不出一塊平整的。

大冬天,兄弟倆在院子裡鼓搗了一下午,楞是一塊兒板子都沒立起來。「我急得汗都下來了,工廠的人還拿我打趣兒,說哥們兒你這傢伙可夠新呐!」說到當時的窘境,劉濤笑了。

眼看天都黑了,他們只能先收工。臨走時跟工廠的人說,轉天繼續干。當天夜裡,兄弟倆就找到了在天津做彩鋼加工的老鄉,好說歹說,又塞了500元,老鄉終於答應轉天跟他們過去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兄弟倆打了輛車,接上老鄉,一起去工廠幹活兒。「史大哥一看到我們,愣了一下、脫口而出,謔,你們還真來了!」

這一次,有了老鄉的指點,簡易廁所總算是搭起來了。為了把活兒幹成,兄弟倆還自掏腰包買了些輔料用上去。最後結完賬,竟然還虧了200元。

雖說出師不利,但讓劉濤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史大哥就打來電話,又給他介紹了一單活兒,這次是給300平方米的混凝土廠房搭彩鋼屋頂。驚喜過後,劉濤也感到詫異,吞吞吐吐問出了自己的疑惑,「我說你為什麼還找我啊?史大哥說你這人實在、說到做到,這點很難得。」

 熟人「背書」讓他的路越走越寬

此後半年,劉濤和哥哥陸續接了一些工程,基本都是熟人介紹,體量不大、利潤不高,但是也讓他們逐漸摸清了行業的現狀。

2009年春天,劉濤迎來了事業的轉機,一個合作過的老闆把他推薦給天津三千集團有限公司,承接4000平方米廠房的建造工程。因為有熟人「背書」,時任三千集團總經理的孟凡起答應給年青人一個機會。

從採購到安裝,劉濤報出了24萬元的工程預算。「這個價位有的企業根本做不下來,但是給我們做還能有利潤,因為我們的優勢就是成本控制。」劉濤說。

「就拿三千集團的這個項目來說,我們要裝11個梁,到下午5點多該收工了,還差兩個梁沒裝。有的企業可能就會放到第二天繼續干,但是我會付加班費,要求工人當天把梁都裝上。如果剩一點第二天干,從前期準備到安裝,半天就進去了,還得再花1000元租吊車。」

節約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效率,25天后,4000平方米廠房項目如期竣工。

這一次的合作過後,孟凡起不僅把劉濤推薦給多個同行,還陸續將集團投資450萬元的豐遠工業園項目、數千萬元的汽貿園項目交給他幹。

▲2010年正在建設中的三千集團汽貿園項目

▲2010年正在建設中的三千集團汽貿園項目

孟凡起看中的是劉濤的「實在勁兒」和過硬的工程質量。

已經74歲高齡的孟凡起,仍清楚地記得2014年發生的一件事:

那年冬天一個夜裡,颳起了大風,當時正在建設的津圍快速路,路邊就是三千集團新建成的汽貿園品牌汽車4S店。剛建好的店,還沒開業,就要被蓋上一層土。孟凡起第二天一早就趕去了現場,路上還在琢磨著應該怎麼處理。到了現場,卻看到一排嶄新的彩鋼板圍擋,立在了新店和施工道路的中間。

原來這是劉濤帶著工人連夜立起來的。「有的企業結完項目款就找不著人了。但是劉濤隨叫隨到,還主動給客戶做服務,你說能不感動嘛!」

憑藉客戶間口口相傳的良好口碑,劉濤的路越走越寬,承接的項目也接踵而至。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

隨著天津高質量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國家級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國家級重型裝備製造產業基地陸續啟動建設,並逐步形成聚集效應。

▲位於北辰區的天津貴和集團有限公司

▲位於北辰區的天津貴和集團有限公司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2010年,劉濤在北辰區註冊成立天津濱濤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此後逐步向上下遊產業延伸,陸續成立鋼結構預製、箱式房生產、工程總承包、建材貿易等多家公司,下轄建築設計院,在天津市、河北省建設4個生產基地。

2014年,天津貴和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劉濤擔任董事長,註冊資金1億元。

這些年,劉濤所在的貴和集團,先後承接了華北集團7萬平方米陸路港項目、天津東疆港53000平方米物流產業新建倉庫工程、濱海新區4萬平方米北化院項目等重大項目,在河北、山東、江蘇、印度、新西蘭等地也都有項目落地。

2022年,貴和集團營業額突破了2.8億元。

▲建設中的美團大數據中心

▲建設中的美團大數據中心

眼下,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的普洛斯懷來大數據科技產業園(美團大數據中心),正在加緊建設當中。項目總建築面積約85000平方米,總投資15億元,這是劉濤帶領團隊承接的又一重大項目。

在天津的20年,劉濤成家、立業,實現了人生的逆襲。劉濤非常喜歡那首《愛拚才會贏》的歌曲,他說,每句歌詞其實都是他人生的寫照:「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

記者 | 張歆

編輯 | 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