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國考古博物館:超級國寶綠鬆石龍形器、鎮館之寶銅犧尊亮相

我國目前最早的馬車、最早的磨刃石器、北方地區發現最早的彩陶、「超級國寶」綠鬆石龍形器……近日,來自考古田野發掘一線的6000多件展品都在中國考古博物館一一與公眾見面。其珍品之多,讓人目不暇接。

9月15日,坐落於古都北京中軸線北端的中國考古博物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該館以「歷史中國,鼎鑄文明」為主題,常設展廳7000多平方米,基本陳列包括「文明起源」「宅茲中國」「大國一統」「和融萬方」「民族覺醒」5個專題,重點展示從舊石器時代到近代不同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狀況。

9月20日下午,記者探訪發現,儘管是工作日,展廳里還是來了不少年青人。他們跟隨館內講解員,認真觀展,不時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館尼雲創商品店也頗受歡迎,不少年青人觀展後,進入商店打卡蓋章,購買筆記本、冰箱貼等特色文物周邊。

9月21日,坐落於古都北京中軸線北端的中國考古博物館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建築外形似鼎如尊,碩大的篆書「史」字高懸於外牆。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馬車亮相展館一層

遠遠望去,中國考古博物館外形如尊,矗立在奧林匹克公園「龍形水系」旁。進入展館一層,銅質的、展現中華歷史發展時間軸的「歷史大道」鋪陳開來。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馬車陳列在兩側,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馬車,距今已有3000多年。「馬車造型美觀、結構牢固、重心平衡,車體輕巧,運轉迅速,使用了不少青銅構件,展現了早期中華文明的精湛工藝,採用整體切割、套箱方式提取出來。」講解員表示。

9月21日,觀眾在參觀出土自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殷商時期馬車。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9月21日,觀眾在參觀出土自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殷商時期馬車。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上二樓,進入「文明起源」展廳,出土於安徽蒙城、距今4800多年的大口陶尊映入眼簾。「它的特別之處在於上有‘日’‘月’‘山’形符號。對於這些符號,學界有不同解讀,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旦’字,有學者認為可能是‘炅’字,還有學者認為,這可能不是一個單獨的漢字,而是一種族徽或圖騰。不管是哪種解釋,學者普遍認為,它抽像的表達與組合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圖畫,使我們看到了漢字的雛形。」講解員說。

9月21日,大口陶尊,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出土於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9月21日,大口陶尊,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出土於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陶尊右側,我國發現最早的磨刃石器呈現在眼前,預示著黃河流域的先民已經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

沿著展覽一路向前,穿過半坡遺址等眾多遺址出土文物,可以看到腳下玻璃展櫃里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複原基址。「大家仔細看彎曲的建築,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觀象台。經過一系列計算,在這一年的特殊時刻,太陽會穿過兩個柱子的間隙,可以據此推測出20個節氣。」講解員說。

9月21日,觀眾在觀看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文物,底下是陶寺城址大型建築基址場景複原。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9月21日,觀眾在觀看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文物,底下是陶寺城址大型建築基址場景複原。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基址上方,一件殘破的陶扁壺安靜地陳列在展櫃中,這是鎮館之寶之一。「上面有兩個類似毛筆書寫的文字,這是個驚人的發現。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文’字,和甲骨文經文中的文字一脈相承,也有人說是‘堯’字。儘管字的含義有待進一步揭示,但它使早期中華文明的源頭得到了進一步確證。」講解員解釋。

旁邊的稀世珍品彩繪龍紋陶盤也不容錯過,盆上繪有我國最早的帶有鱗片的龍。渾身佈滿黑紅鱗片的龍,口中銜著穀物,浮現在4300多年前的彩繪陶盤中,使人強烈地感受到龍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相輝映。

9月21日,彩繪龍紋陶盤,出土於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9月21日,彩繪龍紋陶盤,出土於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超級國寶」綠鬆石龍形器亮相

沿著展廳地面的指示上三層,「超級國寶」綠鬆石龍形器的巨幅照片映入眼簾,昭示著這件器物的不凡。

走近展櫃,可以看到,它是採用整體套箱的方式提取而來。該龍形器全長70釐米,由2000多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鬆石組合而成,每片綠鬆石的大小僅為0.2-0.9釐米,厚度僅為0.1釐米左右,因其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當時實屬罕見,被稱為「超級國寶」。龍身有銅鈴,銅鈴裡面有玉石鈴舌,和《詩經》里描寫的「龍旗陽陽,和鈴央央」遙相呼應。它也是二裡頭遺址出土的價值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件文物,全國僅此一件。

9月21日,被譽為「超級國寶」的展品:出土於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的大型綠鬆石龍形器。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9月21日,被譽為「超級國寶」的展品:出土於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的大型綠鬆石龍形器。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國寶現世非一日之功。二裡頭遺址距今3800年,標誌著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誕生。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隊在河南西岸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二裡頭遺址,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2002年,在二裡頭考古隊第三任隊長許宏的帶領下,考古隊員在二裡頭都邑初始興盛期宮殿區的一處高等級貴族墓葬中發現了這件龍形器。

在殷墟遺址不勝枚舉的考古發現中,有兩項發現十分重要,一是甲骨文,二是婦好墓。從現場的刻辭卜骨及智慧展櫃上,觀眾可以一睹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將軍。婦好墓是目前唯一沒有被盜掘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在婦好墓出土的各種器物多達1928件,其中玉器就有755件。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墓中出土的「司母辛」銅方鼎、銅鉞及玉象、玉人等大量玉器,每一件都十分珍貴。

我國首批禁止出境文物象牙杯就在其中。象牙杯於1976年在婦好墓發掘時被發現,杯身用象牙根段製成,整件器物上刻滿精細的花紋,花紋中鑲嵌著華麗的綠鬆石,是商代極為罕見的藝術珍品。講解員表示,因象牙製品對保存環境要求極高,該展品可能無法對公眾長期展出,「能看到已十分難得」。

9月21日,觀眾在欣賞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的商代象牙杯。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9月21日,觀眾在欣賞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的商代象牙杯。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造型精美、可愛的銅犧尊同樣是館內的鎮館之寶,觀眾可以在文創商店、主題郵局看到它的身影。該器物是一件盛酒器,整體看上去像一隻站立的神獸。器物腹部兩側各有鳥形裝飾。背部有蓋,蓋鈕上有站立的鳳鳥,胸前及臀部各有一隻回首龍,頸背有一隻卷尾虎。銅犧尊器蓋和器身內壁有銘文「鄧仲作寶尊彝」,意思是鄧國的次子一支做了寶貴的銅禮器,反映了西周社會血緣組織的廣泛存在。

9月21日,西周銅犧尊,1984年出土於陝西長安張家坡西周墓地。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9月21日,西周銅犧尊,1984年出土於陝西長安張家坡西周墓地。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此外,展廳還在基本陳列中適時嵌入十餘位學術大師的介紹,如中國第一位接受考古學正規訓練、著名「後崗三疊層」的發現者、考古學家梁思永;中國第一位埃及學博士、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考古學家夏鼐;提出「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理論」「古文化古城古國」和「古國方國帝國」等理論的考古學家蘇秉琦等。

展覽充分吸收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也對20多年來國家支持的這兩項多學科綜合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在展線上予以介紹,向觀眾推介史學研究的最新成就。

裸眼3D、多媒體呈現、智慧展櫃讓文物「活起來」

據瞭解,「倉儲式陳列,沉浸式體驗」是該館的展陳特色。記者探訪看到,展館對多個考古遺址發掘區的珍稀文物進行集中展示,輔之以圖文說明,文物很少單獨陳列。

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鞏文介紹,「倉儲式陳列」體現了考古學鮮明的學科特色。考古學研究往往是整體地考察一定時間內分佈於一定區域,並且具有共同特徵的一群遺蹟、遺物,即按照考古學文化來研究,著重於遺蹟和遺物的系列和類型,而不是孤立地、鑒賞式地研究單個器物。

9月21日,同一時期遺址或主題下,展櫃展架密集式陳列,與獨立櫃的多角度展示相得益彰。這是中國考古博物館的展陳特色之一——倉儲式陳列。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中國考古博物館的陳列不以展示精美的孤立文物為追求,而是要充分考慮考古學文化和考古學遺蹟單位,以精品文物與成組器物的有機融合、線圖描繪與圖版說明的輔助鋪陳,來完成對整個社會生產技術水平、審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組織、價值觀、文化傳統等形成與發展的考古學解讀。

「沉浸式體驗」如何體現?中國考古博物館在現有技術基礎上進行延展,從智慧展櫃到多媒體呈現,從遺址複原到裸眼3D,技術讓文物活了起來,也讓文物得以跨越時間,同觀眾對話。

走進「文明起源」展廳,洞穴式的展廳佈置、原始人類的行走動畫,讓人一下穿越到祖先生活的時代;透過大口陶尊等文物展櫃的智慧屏幕,觀眾可以詳細查看器物上的符號,放大文物細節;佇立在最佳體驗區,通過裸眼3D技術,觀眾可以看到屏幕上的文物彷彿飛奔而來……

9月21日,「文明起源」展廳。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9月21日,「文明起源」展廳。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國之一,最早的粟、黍、稻都發現於我國。展覽展示了炭化的大豆、黍等農作物,在放大鏡的輔助下,觀眾可以清晰看到幾千年前的糧食。背後滾動播放的多媒體,以及展廳內佈置的麥子,再現豐收場景,讓人體會到中國農耕文化的源遠流長。

此外,展廳內,觀眾還可以觸摸到來自3000多年前的陶片,感受歷史的溫度;學著古人敲響編鍾,奏響千年的樂曲。

「數字化技術手段是讓文物‘開口說話’的一條捷徑,我們目前已在展廳中應用了不少數字化展陳手段,同時也在加快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步伐。」鞏文說,「我們打算在今年建設博物館智慧導覽講解系統基礎平台,通過大數據分析為觀眾提供個性化的參觀線路推薦,結合室內定位技術為觀眾提供移動端的導覽講解服務等。我們計劃選取一些重點文物,通過數字化技術,整合文物三維數據和歷史背景等圖像文本二維信息,對其進行內容製作和呈現,多維度展示文物背後的故事。今後也將進一步開展VR、AR、數智人等新技術、新手段在博物館的應用。」

「在正式對公眾開放之後,我們將努力搭建起考古工作者與觀眾之間的橋樑。我們設想開展一些特色的公益講座,邀請考古專家特別是參與過我們館藏文物考古發掘過程的專家,向觀眾講解考古知識、分享考古故事,同時也展現新時代考古人的風采。我們還打算設置‘考古連線’,通過大屏幕實時呈現考古工作的進展,讓觀眾與身在考古現場的考古人隔空影片相見。」她說。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張磊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