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次「天宮課堂」下台,北大教授解讀知識點

9月21日下午,「天宮課堂」第四課正式開講。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在軌面向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科普授課。這是空間站任務以來,我國航天員第四次面向廣大青少年開展的「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活動,這也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夢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

在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的實驗中,指令長景海鵬擔任「攝像」,航天員朱楊柱、桂海潮分工操作,三人配合演示了球形火焰、奇妙「乒乓球」、動量守恒以及又見陀螺四個實驗。

四個實驗反映了哪些物理原理?這背後都有哪些知識點?此次太空授課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後,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穆良柱,就本次太空授課活動進行解讀。

與地面不同,空間站中蠟燭火焰近似球形

在夢天實驗艙內,朱楊柱取出蠟燭,桂海潮劃燃火柴點燃了它。與地面課堂老師點燃的蠟燭相比,空間站中燃燒的蠟燭火焰呈現藍色,形狀近似球形。在微重力環境下,蠟燭燃燒產生了球形火焰。

穆良柱告訴新京報記者,在地球表面附近,點燃蠟燭可以看到持續燃燒的淚滴狀明亮火焰。能夠燃燒是因為石蠟受熱汽化後和空氣中的氧氣混合燃燒。

而之所以能持續,是因為在地表重力環境下,燃燒的火焰以及周邊被加熱的空氣熱膨脹後密度變小,形成上升氣流,就像熱氣球上升一樣,這樣周邊的空氣就會從火焰底端流入補充,整體形成對流,所以氧氣就能源源不斷地輸入,形成持續的燃燒。

燃燒產生火焰,由於對流中上升氣流的影響,火焰會被向上拉升,形成淚滴狀,對流較快時,火苗會被拉得細長。由於流入的氧氣充足,石蠟蒸汽可以充分燃燒,根據燃燒程度的不同,火焰分為焰心、內焰、外焰,焰心燃燒程度最低,溫度也較低,偏暗藍色,內焰燃燒程度較高,溫度也較高,偏暗紅色,外焰燃燒最充分,溫度最高,看起來是亮黃色。

他進一步解釋,在微重力環境下,蠟燭燃燒時無法形成空氣的對流,所以燃燒後的火焰只能向四周擴散形成球形火焰,就像吹氣球一樣。這種情況下氧氣只能通過擴散從火焰外部進入內部,不能充分地補充到石蠟蒸汽中,所以燃燒程度較低,燃燒過程變得緩慢,燃燒產物也會發生變化,火焰溫度低,看起來暗淡,顏色偏藍。在太空站實驗里看到的正是這樣的現象。

「微重力環境燃燒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方法來控制燃燒過程,對我們充分瞭解燃燒的機制有重要意義。」穆良柱說。

在實驗艙內,水球被毛巾包好的球拍彈開了

課上,朱楊柱用水袋做了一顆水球。桂海潮取出一個普通的乒乓球拍,水球擊打球拍後,水球粘在球拍表面上。而水球擊打在毛巾包好的球拍上,水球被彈開了。

9月21日,天宮課堂第四課開講,航天員桂海潮在太空用水球打「乒乓球」。(影片截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9月21日,天宮課堂第四課開講,航天員桂海潮在太空用水球打「乒乓球」。(影片截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據穆良柱介紹,水球的形成是因為水的表面與內部性質不同,表面水分子數密度比內部的小,水分子之間有明顯的相互吸引力,像是一層繃緊的膜,由於這層膜的收縮,會導致固定體積的情況下水的表面積要儘量小,沒有重力影響時就形成了球形,像是裝滿了水的氣球,有重力時,會擠壓水球形成圓餅形,類似荷葉表面的水滴。

毛巾的疏水錶麵類似於荷葉表面,水與其接觸時可以輕鬆滑落,而不會粘在上面,疏水錶面一般也是通過模仿荷葉表面的微納結構來製備的。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疏水錶面輕輕擊打水球時,就像擊打一個裝滿了水的氣球一樣,水球會變形被彈開,之後再恢復成球形。

鋼球碰撞體現牛頓第二定律

夢天氣閘艙艙門貼了一張標準網格布,在網格布前,桂海潮用手中鋼球,對準一個靜止的鋼球,拋了出去。碰撞後,鋼球的軌跡發生了變化。

穆良柱稱,微重力環境下,兩個不同質量鋼球碰撞前後各自的動量發生變化,但碰撞前總的動量和碰撞後總的動量是不變的。

鋼球的動量一般定義為質量乘以速度,這是用來描述鋼球平動狀態的物理量,想要改變其動量,需要施加力的作用,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所描述的規律。

9月2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收看「天宮課堂」第四課。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9月2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收看「天宮課堂」第四課。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對於兩個鋼球,如果將其視為一個整體,總的動量就描述了整體的平動狀態,想要改變總動量,兩個小球受到的總力就不能為零。

他告訴記者,微重力環境下,碰撞前,兩個鋼球各自受力幾乎都為零,所以都保持自己的動量不變,也就是平動狀態不變,相互碰撞時,每個鋼球都受到另一個鋼球的撞擊,所以各自的動量都發生了變化,也就是平動狀態發生了變化,碰撞後每個鋼球受力又幾乎為零,所以保持碰撞後的動量不變,也就是保持碰撞後的平動狀態。

由於鋼球碰撞時,各自的受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加在一起的求和結果為零,並不改變兩個鋼球總體的動量,所以碰撞前的總體平動狀態和碰撞後的總體平動狀態保持不變。

桂海潮借助陀螺再現「太空轉身」

在此次太空授課中,桂海潮利用金屬陀螺展示靜止及旋轉情況下的角動量守恒現象,再現「太空轉身」。

記者注意到,這個陀螺可以縱向旋轉,飄在空中的桂海潮先握住靜止陀螺的兩側握柄,在一系列動作後,身體姿態並沒有變化。而當朱楊柱讓陀螺快速轉動起來後,再做出同樣動作的桂海潮,身體明顯發生了轉動。

穆良柱解釋,物體的運動除了有平動之外,還可以轉動,由於轉動和角度有關,所以一般用角動量來描述物體的轉動狀態,角動量的改變需要力矩,沒有力矩時角動量保持守恒,也就是轉動狀態保持不變。

當靜止的桂海潮握住靜止陀螺的兩側時,人和陀螺都沒有轉動,總角動量為零。微重力環境下,桂海潮做各種動作時,人和陀螺整體所受的力矩為零,所以總角動量不變,仍然為零,這樣陀螺和人最後都沒有轉動。

當陀螺快速轉動時就有了角動量,這時儘管人沒有轉動,但人和陀螺的總角動量不為零。微重力環境下,桂海潮做各種動作時,人和陀螺整體所受的力矩仍然為零,所以總角動量仍然不變。而陀螺受到的力矩不為零,所以陀螺的角動量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轉動狀態發生了變化。但由於整體的角動量保持不變,所以人的角動量必然要發生變化,也就是人要轉動。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張磊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