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錫,城市向綠而行
9月的江南暑熱未消,梁溪河畔微風已含秋爽。這座無錫城的母親河抱城而過,南下彙入太湖,沿途滋養了十里枕水河岸。工作日的上午,步道一側迎河而設的觀景木椅上偶有三兩行人歇腳放鬆,幾位老人盤腿坐於沿河驛站木簷下,守著不遠處在美人蕉、細葉芒等綠植交錯叢生的草地上玩耍的稚兒。
人類不是這裏唯一的客人。蝴蝶、湖鷗、鬆鼠等等小生靈,與人共享著這一方水岸。
2023年7月完成改造的梁溪河景觀帶整治提升工程,是無錫城建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在城市更新與綠色建築領域打造的典例。海綿城市、木構綠建等新技術,正在讓梁溪河,乃至整座無錫城都煥發新綠。

建築的自然呼吸
在無錫城建集團總師辦戴宏飆眼裡,木結構建築是一種會呼吸的建築,木材質地帶來的親切感,幾乎是一種民族記憶。
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主要連接方法,以模數為設計和加工生產的尺度標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曾是數千年間華夏人民建造居所的寶典。隨著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林業資源的匱乏和高層建築的激增,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成為土木工程領域的主流。憑藉獨特的綠色屬性,如今現代木結構建築再度進入大眾視野。
「木結構建築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材料的綠色低碳。」木材是一種綠色、低碳、可再生的資源,被認為是綠色建築的首選建材。木結構建築在能耗、環保上優於磚混結構和鋼結構,是公認的綠色建築。測試結果表明,150毫米厚的木結構牆體,其保溫能力相當於610毫米厚的磚牆,木結構建築相較混凝土結構建築可節能50%至70%。
同時,新型木結構建築採用裝配式施工,施工便捷,對環境與氣候依賴性小。貝殼財經記者看到,在同樣由無錫城建集團負責「翻新」的無錫最大的景觀廣場——太湖廣場:一座作為公園配套設施的二層木結構小樓臨水而立,僅經過二十天的施工已輪廓畢現,樑柱分明,預計將在10月開放。
現代木結構還是一種「可逆」的建築,建築本身拆解後還可重覆利用,甚至可以整體輕鬆遷移。這意味著綜合考慮建築的全生命週期,木結構建築在後期的汙染與排放明顯較低。
據瞭解,集團與木結構建築結緣,契機之一是2019年收購了上市公司康欣新材(600076.SH),後者主營集裝箱底板、建築結構材、木結構房屋的研發、設計與生產。以康欣新材為平台,同時集團內部經過研究與學習,意識到了木結構建築在順應低碳發展、打造生態城市、實現舒適居住方面的前景,於是將之確立為發展方向之一。無錫城建集團旗下的青山綠建公司在數年時間里已成長為國內木結構建築的龍頭企業之一。
雖然木結構建築曾有千年歷史家底,但在經歷了一輪鋼筋水泥主導的城市化後,現代木結構建築想要打開局面,依然需要更多的亮相機會。用戴宏飆的話說,要想辦法增加木結構建築的項目實踐機會,積累經驗的同時,也讓木結構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獲得接受與認可。
這與江蘇本地打造建築行業「裝配式建造、智能建造、綠色建造、精益建造」的「四造」模式不謀而合,《江蘇省建築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也提出積極推廣裝配式木結構建築。
於是在無錫各地的示範項目,城建集團以綠色的設計理念,與創新的材料手法,搭起了一座座現代木結構建築。
2021年末揭牌的尚賢湖基金PARK是無錫的金融新地標。園區內由無錫城建集團承建的4棟公共配套及27棟辦公樓均為木結構,打造了無錫最大體量的現代木結構辦公園區。辦公樓的外立面,Y字型受力結構的樑柱舒展著原木本色,鑲嵌其間的玻璃幕牆映照著園內的濕地湖景與草木,渾然一體。
2022年6月,江蘇省首個木結構智慧公路公安檢查站在G42無錫東高速出口登場。這座由無錫城建集團負責建設的三層檢查站,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主體為全木結構,頗帶線條感的車行廊道與主樓相較板正的傳統公共服務設施建築風格別具風格。根據專業測算,這座木結構檢查站在全產業鏈生產中累計減排了約35噸二氧化碳,相當於減少22輛1.6排量的小汽車一年的排放量,且工期比混凝土結構縮短了近一半。
今年7月,位於無錫經開區中軸線上的中瑞生態城雙碳示範街區正式開工,建成後將成為國內最大的裝配式混合木結構綜合街區。這座國家級低碳生態城示範區佔地面積約6.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3.4萬平方米,由高品質低碳住區和配套「雙碳」產業示範園區組成,對標瑞典哈馬碧湖城和皇家海港生態城等國際知名生態城區。

城市建設者的初心
範吉嬰是無錫市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師辦主任,但自梁溪河景觀帶整治提升工程啟動以來,他的身份更像是這裏的「接待大使」——要負責接待一撥撥來自全國各地園林、住建、水利等等部門的考察團隊,講解這座濱水「城市客廳」的設計理念和低碳實踐,同時也要傾聽在這一年多時間里已和他慢慢熟悉起來的附近居民們的意見,諸如隱秀橋下可否再開闢一些跳廣場舞的空間,或是沿岸能否多添一些乒乓球桌。
聽取居民意見,這是梁溪河更新項目的「傳統」。在方案設計前,城建集團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廣泛徵求了群眾對於更新改造的建議,收回了5000多份有效反饋。近四成受訪群眾認為梁溪河沿岸道路設計需要解決交通流線不合理、缺乏環形步道的問題,同時增加休息停留的空間。最終規劃在梁溪河兩岸約12公里的濱水岸線實現了跑步道、騎行道、漫步道「三道」貫通,並增設了多處木結構驛站,使這條母親河成為無錫一處「席地而坐」的城市客廳。
作為無錫城區內重要的河流廊道,梁溪河沿岸另一張名片,是城建集團打造的海綿城市建設樣本。
2021年,通過省內競爭性選拔和國家競爭性評審,無錫市成為全國首批創建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示範城市。2022年3月,財政部發佈中央財政海綿城市建設示範補助資金2021年績效評價結果,無錫位居5個A檔城市之列。無錫城建發展集團建設的梁溪河、太湖廣場等都成為無錫的標杆海綿項目,受到專家領導和市民的高度認可。

「做海綿城市建設,我們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戴宏飆回憶起集團拜師學藝的經過,他們曾向來自北方的團隊取過經,但南北氣候差異註定了經驗並不通用。然後,轉向南方城市學習,最後是沉下心來回歸海綿的核心理念,從實踐中探尋海綿建設的路徑。在反復的研究和不斷實踐迭代後,城建集團終於形成了一套本土化的成功經驗做法。在深刻理解海綿城市理念的基礎上,不照搬圖例,大膽創新,結合地域特點,重點解決海綿與景觀的相融性,解決滯水中茲生蚊蟲等地方問題。
海綿城市技術在梁溪河的應用並不「顯眼」。例如一處鋪設著鵝卵石的草地與周邊景緻並無不同,經旁邊的介紹牌才瞭解這是海綿淺溪,通過人工仿造自然界中乾涸的河床,再配合不同植物的營造,呈現溪水的景觀意境,雨量豐沛時雨水填充河床,流經淺溪去除懸浮物後,得到淺層淨化的雨水再彙流入梁溪河。
另一處地勢稍陷的植被叢邊數著雨浪花園的牌子,這是底部結構分為覆蓋層、換填層與碎石層三層的淺凹綠地,用於彙聚並滯蓄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降低地表徑流的峰值,並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淨化,逐漸滲入土壤。像這樣的「海綿體」,在梁溪河沿岸隨處可見,自成景觀。
「外地考察團來參觀我們的項目時,會好奇‘海綿’在哪裡。」戴宏飆笑了起來。海綿完美融入項目,梁溪河的景觀已成為無錫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一筆亮眼註腳。
範吉嬰最新的任務,是要對梁溪河項目進行整體複盤——岸線改造開放後大受市民歡迎,人流量大大超過了當初的預期,這又將成為下一個階段的課題。
雙碳不是喊出來的,是一磚一瓦建起來的;雙碳不是任務,而是「無所為而為」,就是我們應該做的。這是戴宏飆如今的感慨。木結構建築、海綿城市、城市更新……這些工作漸漸脫離了完成自上而下的「KPI」的範疇,內化為滿足人民宜居要求、順應城市綠色發展的追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作為一名城市建設者,初心不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