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何以賦能教育?乘「智」而上,順「智」而為
人工智能何以賦能教育?乘「智」而上,順「智」而為
中新網甘肅敦煌9月22日電 (記者 丁思)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帶來機遇與挑戰。面對新技術加速迭代,人工智能何以賦能教育,如何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又何以守護教育「初心」?

21日,以「數智賦能 聯結未來」為主題的第十三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在敦煌舉行。專家學者、參展商圍繞「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出版」等話題,探討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出版的發展路徑及未來趨勢。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工智能技術經歷了三次浪潮。如今,隨著深度神經網絡大模型的出現,第四次人工智能浪潮已經拉開序幕。從知識問答、邏輯推理,到理解人類複雜情感,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當前階段通用人工智能已具備文本生成、語言理解、知識問答、邏輯推理、數學能力、代碼能力、多模態能力七大維度能力,並將帶來解決人類剛需的全新機遇。」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聶小林介紹說,它將會改變信息分發獲取的方式,革新生產內容生產模式,對人機交互帶來根本性變革,推動IT產業更快開展,包括實現專家級的虛擬助手,成為科研工作的加速器,並顛覆傳統手工編程的方式。
聶小林說,自2004年至今,科大訊飛已深耕智慧教育領域19年,見證並參與了中國教育信息化從萌芽階段走到數字化階段,在中小學、高等教育等多學段實現了教育教學場景眾多關鍵技術應用由0到1的系統性突破,以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賦能因材施教、五育並舉,全國累計服務師生超1.3億。
「認知大模型的‘智慧湧現’,為解決人類剛需帶來了新的機遇,為產業轉型升級也帶來了新的路徑。」聶小林說,機遇與挑戰並存,大模型與數字出版行業的融合應用也面臨著諸如內容安全、版權保護、意識形態等種種問題,需要更多的行業專家、生態夥伴攜手並進,共同創造教育出版的新未來。
教育從工業時代進入數字時代,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育生態向三個方向發生變化:情景化、個性化和數據驅動。
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下的教育面臨個性化不足等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京師訊飛公司總編輯、編審畢海濱以《乘「智」而上,順「智」而為》為主題分享了北師大集團特色課程在人工智能融合出版方面的探索,並重點分析了其中的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場景。
河南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社長張彩紅分享《以人工智能教育為抓手探索融合出版新路徑》,介紹了河南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的實踐與探索。她認為,教育行業在使用人工智能新技術時,要始終將以人為本放在優先關注的地位。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總經理馬朝陽在致辭中指出,人工智能作為重要驅動力,正在創造性地改變教育,也促進了教育出版業的變革與發展。隨著技術不斷髮展,教育出版也將擁有更加智能的內容生成、更加精準的個性化推薦。期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教育機構等各方面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更好為教育出版賦能。
本次論壇由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出版融合工作委員會指導、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北師大出版社)重點實驗室主辦,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和科大訊飛共同承辦。(完)